莊育智
莊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廣東潮安人,材料科學家、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難熔金屬合金研究領域的開拓者。領導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鉬合金蒙皮、鈮合金耐熱天線的研製,為我國國防工業和高技術的進步做出了傑出貢獻。早年從事鋼中夾雜物和薄板夾層、復相不鏽鋼中δ-鐵素體恆溫分解、鉬合金頂尖、相圖等研究工作,促進了我國鋼鐵和石化工業的生產。80年代起在稀土-過渡金屬化合物的結構和磁性等方面取得創新性基礎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國磁性和磁性材料學科的發展。
目錄
個人簡介
莊育智(1924—1996),材料科學、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難熔金屬合金研究領域的開拓者。領導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鉬合金蒙皮、鈮合金耐熱天線的研製,為中國國防工業和高技術的進步做出了傑出貢獻。早年從事鋼中夾雜物和薄板夾層、復相不鏽鋼中δ-鐵素體恆溫分解、鉬合金頂尖、相圖等研究工作,促進了草藥中國鋼鐵和石化工業的生產。80年代起在稀土-過渡金屬化合物的結構和磁性等方面取得創新性基礎研究成果,推動了中國磁性和磁性材料學科的發展。[1]
莊育智,1924年7月27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今廣東省潮州市)。父莊孚初,與朋友在汕頭合夥開布店。母親是家庭主婦,勤勞賢淑。父母對他嚴格要求,對他的做人、治學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響。[2]
莊育智五歲入潮安縣立第六小學。1933年轉入潮安縣立第一小學,畢業後考入潮安縣立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又相繼在香港華仁書院、昆明南菁中學、雲南大學附中學習。1942年考取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系。1946年6月大學畢業後開灤礦務局和天津煉鋼廠工作過1年。1947年考取國民政府最後一屆公費留學生赴英留學,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冶金系讀研究生,先後從事鉛錫合金的時效硬化和鋯粉末燒結金相學研究。他找到一種適合原子能生產的結構性能良好的鋯粉,還撰寫了「不鏽鋼和耐熱鋼組織結構變動」和「鉛單結晶之X光衍射研究」兩篇論文。先後獲得利物浦大學冶金工程專業的工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3]
莊育智1951年12月拿到博士學位後,於1952年1月回到祖國。他協助李薰創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難熔金屬室主任和金屬所副所長。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3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59年,莊育智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勞模群英會。先後被選為瀋陽市和中國科學院勞動模範、黨的十一屆和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4]
人物生平
1924年7月27日,莊育智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今廣東省潮州市)。五歲進入潮安縣立第六小學。
1933年,莊育智轉入潮安縣立第一小學,畢業後考入潮安縣立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又相繼在香港華仁書院、昆明南菁中學、雲南大學附中學習。
1942年,莊育智考上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72年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
1946年6月,莊育智大學畢業後,在天津煉鋼廠當工務員。
1947年,莊育智到英國留學,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冶金系讀研究生,先後從事鉛錫合金的時效硬化和鋯粉末燒結金相學研究,先後獲得利物浦大學冶金工程專業的工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1950年,莊育智參與李薰串聯在英國的中國家和留學生共商歸國大計的活動。
1951年12月,莊育智獲得博士學位後,於1952年1月回到中國。
1952年,莊育智回國後協助李薰創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
1953年,莊育智加入九三學社。
1956年3月,莊育智參加中國共產黨。
1957年9月,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成立206組研究難熔金屬,由李薰和莊育智任組長。
1980年1月,莊育智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副所長。
1959年,莊育智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勞模群英會。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4年11月,莊育智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事部任鍋爐壓力容器檢測中心主任兼總工程師。
1987年9月至1993年9月,莊育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4年1月,莊育智任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1996年3月23日,莊育智突發心臟病逝世於出差途中。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47年,莊育智到英國留學,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冶金系讀研究生,先後從事鉛錫合金的時效硬化和鋯粉末燒結金相學研究。前者主要是熱處理基本理論的工作,後者是原子能用結構材料。當時英國有好幾種鋯粉,但各有什麼特點,哪種鋯粉適合於原子能的研究,還沒有人進行深入的研究。莊育智想辦法製成鋯粉,並對鋯粉進行了深入細緻的金相分析檢測研究,終於找到一種適合原子能生產的結構性能良好的鋯粉,並寫出報告給英國的原子能研究機構。他撰寫了《不鏽鋼和耐熱鋼組織結構變動》和《鉛單結晶之X光衍射研究》(X-ray Study of Single Crystal of Lead)兩篇論文,其中《鉛單結晶之X光衍射研究》發表在英國《Metallurigia》雜誌上。
1958年,當金屬研究所的研究方向由為鋼鐵工業服務轉向為國防技術尖端服務時,他領導創建了難熔金屬研究室,開闢了中國冶金科技尖端--難熔金屬合金的新領域。難熔金屬合金主要用於航天技術和原子能工業。在當時,這是一項十分保密的課題,既得不到國外的有關技術資料,更買不到現成的熔煉和測試設備。他帶領一些青年同志,克服重重困難,自行設計和研製可難熔金屬熔煉、測試等許多實驗設備,建立了相應的測試方法,實驗室很快完備起來。
1965年,有研製成功穿制耐熱不鏽鋼無縫鋼管用的鉬合金頂尖,經鞍鋼無縫鋼管廠的試用表明比前蘇聯牌號合金頂尖壽命高200倍。中國科學院和冶金工業部當即對該項成果進行鑑定,使之廣泛應用於全國耐熱鋼管制造部門,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10年動亂期間,他排除各方面的干擾,和李薰一起成功地領導了人造衛星鉬合金蒙皮的研製,隨後又取得了鈮合金耐熱天線的研究成果。從而保證了 中國第一顆返回地面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按計劃安全降落在地面上。鈮合金耐熱天線的研製成功,還為中國發展各種新型導彈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獲得了國防科委三等獎。
20世紀80年代起,莊育智在稀土-過渡金屬化合物的結構和磁性等方面取得創新性基礎研究成果,推動了中國磁性和磁性材料學科的發展。歷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主要從事物理冶金和金屬物理研究。在國內首先開闢了難熔金屬研究領域,領導建立了難熔金屬相圖實驗室。曾研究成功變形鉬合金頂頭,已在全國應用。研究成功的鉬合金蒙皮,為中國返地人造地球衛星試驗成功地作出貢獻。
莊育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鉬合金蒙皮、鈮合金耐熱天線的研製,為中國國防工業和高技術的進步做出了傑出貢獻。早年從事鋼中夾雜物和薄板夾層、復相不鏽鋼中δ-鐵素體恆溫分解、鉬合金頂尖、相圖等研究工作,促進了草藥中國鋼鐵和石化工業的生產。
學術論著
截至1996年3月,莊育智出版著作2部、譯著1部,在中國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