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逢甘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莊逢甘
- 外文名稱: Fenggan Zhuang
- 國 籍: 中國
- 祖 籍:
- 出 生 地:江蘇省常州
- 出生日期:1925年
- 職 業:
- 畢業院校: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 代表作品:
- 其它作品:
莊逢甘
莊逢甘空氣動力學家,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工作。他組織領導了我國主要的空氣動力學實驗基地建設,建成了從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設備,並組建了一支空氣動力研究的骨幹隊伍。他是這一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1925年出生於江蘇省常州。194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1947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1956年調入國防部五院,籌建空氣動力所和風洞建設工程。他帶領科技人員自己動手,從設計、加工、安裝、調試到投入型號試驗,都取得很大進展。到1965年建成了從低速風洞到高超聲速風洞試驗設備。
中共黨員、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者之一、中國航天空氣動力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莊逢甘先生, 於2010年11月8日2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個人概況
1942年12月,日本侵略軍占領上海後,莊逢甘赴重慶進入交通大學讀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隨學校遷回上海。 194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系,並留校任助教。 1947 年,赴美留學,在途經日本時,竟遭當時日本政府阻撓,不允許登岸。他身為戰勝國的國民對此無理之舉甚感憤懣。這一經歷加重了他為提高中國地位而努力的責任感。在[[美國期間,他就讀於加州理工學院,在著名流體力學教授H.W.李普曼(Liepmann)指導下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1948年6月獲碩士學位。 1950年6月,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湍流統計理論」。同年5月,他受聘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學者。當時我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正在該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噴氣推進中心任主任,莊逢甘與其他中國留學生不僅有機會經常受到錢學森在學業方面的指導,而且有機會共同探討發展中國航空事業的理想。 1950年秋,克服了重重障礙之後,他終於回到上海。回國之後,曾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等單位擔任教學與科研工作。 1953年,與戴淑芬結婚,生有一子一女。 1956年,調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籌建空氣動力所和風洞建設工程。 1965年,建成了從低速風洞到高超聲速風洞試驗設備。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同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1993年,獲航天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2004年,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獎章和證書。 2008年,獲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 1980年,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授,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長,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所長,國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員,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導彈、火箭再入飛行器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試驗和計算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在第18屆國際航空科學大會上,莊逢甘的"旋渦控制"演講榮獲大會頒發的古根海姆獎
他長期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工作,組織領導了我國主要的空氣動力學實驗基地建設,建成了從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設備,並組建了一支空氣動力研究的骨幹隊伍,是這一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流體力學的湍流基本特性研究中得出了湍流耗散定律。在激波繞射、高超音速再入體熱防護理論等研究和旋渦形成的機理與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長期進行導彈、火箭、再入飛行器的空氣動力學研究,在大型風洞設計與建造、衝壓發動機試車台的設計與建設、運載工具的氣動研究試驗、非定常旋渦主導的空氣動力學、計算流體學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平經歷
莊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1925年2月11日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小業主家庭中,父親莊德成曾開辦過榨油廠,母親潘淑貞操持家務。莊逢甘是家中長子,父母對他寄予厚望。抗日戰爭期間他考入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經過數學老師趙型的指導,提高了他學習的興趣與自覺性,曾幾次在數學比賽中獲獎。高中時期,他曾讀過《本傑明·福蘭克林自傳》,很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人。日本侵略軍占領上海後,莊逢甘於1942年12月赴重慶進入交通大學讀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隨學校遷回上海。194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系,並留校任助教。1947 年赴美留學,在途經日本時,竟遭當時日本政府阻撓,不允許登岸。他身為戰勝國的國民對此無理之舉甚感憤懣。這一經歷加重了他為提高中國地位而努力的責任感。在美國期間,他就讀於加州理工學院,在著名流體力學教授H.W.李普曼(Liepmann)指導下攻讀航空工程和數學。1948年6月獲碩士學位,1950年6月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湍流統計理論"。同年5月,他受聘為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學者。當時我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正在該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噴氣推進中心任主任,莊逢甘與其他中國留學生不僅有機會經常受到錢學森在學業方面的指導,而且有機會共同探討發展中國航空事業的理想。為了實現這個理想,1950年秋在克服了重重障礙之後,他終於回到[[上海。回國之後,曾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等單位擔任教學與科研工作。
自1956年至今他投身於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與建設工作,由於他在空氣動力學學術研究方面、以及在組織領導空氣動力學的試驗基地建設、解決多種飛行器的氣動力設計中的關鍵技術方面的成就,他在空氣動力學界及科學技術界擔任了許多重要職務。莊逢甘長期兼任北京航空學院教授,並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稱院士)。他還先後任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空氣動力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航空學會第三、四屆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第五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第一、二屆理事、國家科委理論和應用力學學科組副組長、《中國宇航學報》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他曾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成就及榮譽
莊逢甘在空氣動力學的許多領域中進行過廣泛的研究工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和報告60餘篇,內容涉及空氣動力學理論、試驗和測試技術等各方面。早在50年代初,他發表了論文《湍流統計理論》,在海森伯譜傳輸項的假設下,首次得到了準確的湍流譜解,給出了伯格方程的初值問題的準確解。他對有隨機邊界條件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進行長期的研究,早期在《論湍流衰變》一文中,引入了雙尺度湍流概念,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多年來他積極倡導發展計算空氣動力學,早在60年代就十分關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與計算方法研究。當時國內計算機水平很低,但他堅定地提出必須在我國儘快地開展計算流體力學方面的研究,以便將來迎頭趕上國際潮流。他曾主持召開了全國第一屆計算流體力學會議,在會上作了"計算空氣動力學回顧與展望"的報告;在中國第一屆流體力學數值方法討論會上作了"再人空氣動力問題與計算空氣動力學"報告;在全國計算物理會議上作了"高速粘流數值計算"報告。這些報告明確地指出了計算空氣動力學在今後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航空航天高新技術中的應用前景。近20年來,他親自指導並參加了有關課題的研究工作,以他為主撰寫的《求解氣體動力方程的匹配迭代方法》一文曾在1986年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流體動力學數值方法會議上宣讀。他和同行一起研究用NND格式解流體力學問題,在一些複雜流動中,已獲得計算結果。1987年,他在美國航空和宇航學會(AIAA)第八屆計算流體動力學會議上作了"中國計算流體動力學"報告,向國際同行介紹我國計算流體力學的成就。他的研究工作還包括超音速及高超音速空氣動力學理論及實驗研究,再入飛行器的熱防護理論、燒蝕機理及其數學模型,有化學反應及質量引射的邊界層理論等。自1980年以來,他與陸士嘉教授倡導的我國"旋渦及分離流動研究"已舉行過5次全國性的研討會。1989年,他所領導的"旋渦、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導作用的複雜流動"研究項目,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在該課題研究基礎上於1992年在第18屆國際航空理事會上所作的"旋渦控制"學術報告獲得理事會的最高榮譽獎(Guggenheim Award)。以他為首的課題組包括國內100餘名老、中、青學者與研究人員,4年發表了300餘篇論文與報告,在國內是少有的一支聯合而穩定的隊伍,所進行的研究大部分屬於國際上活躍的前沿題目。在30餘項出國交流之中,取得了很好的反映,於1994年繼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複雜氣體流動中旋渦、分離的流動機理與控制"的支持。該項研究表現了他傑出的科研見解與組織領導才能。
莊逢甘是我國空氣動力學研究與試驗基地建設的主要技術領導人之一。這些基地分別建於50年代與70年代,當時缺少國際援助與信息,不論在經濟上與技術上都存在許多困難。在他任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和國防科委空氣動力專業組領導工作期間,在領導制定總體規劃、確定方案、解決各種技術問題中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氣動力試驗設備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當時錢學森任空氣動力專業組組長,莊逢甘任副組長,與郭永懷等親自主持了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建設,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未曾停止。他曾提出,在試驗基地建設期間,實驗技術與測試技術必須同時啟動,設備的自動化與計算機控制應及時配備。我國試驗基地建設過程中低速風洞與高速風洞及其它特種風洞幾乎同時起步,技術上難度大,但是大大縮短了建設周期。我國試驗基地建設的歷程不同於西方國家,他們從低速風洞建設開始,經歷了幾十年漫長的路程建成試驗基地。在設備建設方面結合我國國情,他提出許多新的方案,例如,為了滿足我國自行研製噴氣發動機的需要,將原有的衝壓發動機試車台改建為噴氣發動機與衝壓發動機共用試車台,直接服務於運載飛行器和飛機發動機性能研究。試驗基地的各種設備在我國衛星、導彈的研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同行對於我國自力更生建造的試驗基地給予很高的評價。
莊逢甘也是一些重要飛行器氣動力專業組織的主要技術領導,曾主持過一系列型號氣動力問題的預研與方案審議、技術討論和難題攻關,解決了許多重大空氣動力學問題。我國試驗設備的模擬能力低於先進國家的水平,因此在型號設計、研製過程中存在的難題更多、承擔的風險更大。當時曾提出空氣動力學要為型號服務,必須與其它學科緊密協作,聯合攻關。例如,他領導了一個攻關辦公室為解決一項戰略型號的關鍵技術,組織了全國幾十座設備,幾百名具有不同專業的專家與技術人員參加的巨大工程,長達15年之久,從而保證了型號研製成功。又例如,對再入飛行器的穩定性提出了確定性的指標,在確定熱防護方案過程中,提出了關鍵性指導意見,經過多年飛行試驗,證明了這些意見的正確。在我國他最早提出非定常氣動問題在運載火箭研製中的重要性,並於60年代即確定開展非定常氣動特性及非定常載荷的研究方向,建立了專業隊伍。他還是"彈頭燒蝕防熱研究"課題的第一任組長。並且他注意空氣動力學的工業應用,例如運用超音速噴管設計的理論指導火焰切割噴槍的設計,為此獲國家三等發明獎。他還擔任香港寶蓮寺大佛設計評委會主任。隨着一代一代新型號的發展,莊逢甘始終在技術決策中發揚民主並作出判斷。為此他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莊逢甘積極參加和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在中美恢復外交關係之後,1975年他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一個代表團成員訪問了美國,並在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等處作了學術報告。此後多次出訪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蘇聯等國家,並上百次地接待外國專家學者來訪。1979年,他成為美國航空和宇航學會的高級會員,並曾擔任美國《飛機雜誌》(Journal of Aircraft)的國際編委。1985年他被選為第十屆國際計算流體力學會議(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 Dynamics)主席。1985年被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89年他擔任中國國際空間年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及國際計算流體力學會議科學委員會成員。1989年11月到1990年9月他接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特邀以希爾曼·費而柴爾德(Sherman Fairchild)卓越學者身份去美國進行訪問講學活動。在此期間除進行不定期專題研究報告以外,特別注意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和各地來訪問的著名學者,對前沿問題進行探討。在國際交往中,他完滿地解決了一些爭議問題,例如,中國在國際科學聯合會恢復工作之後,他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於1986年、1988年兩次前往參加會議,會上堅持"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採用了奧運會的方式,設立中國台北席位,解決"兩岸關係"問題。
莊逢甘一貫治學嚴謹、工作認真。雖領導工作和社會活動繁忙,但從不放鬆對前沿科學的探索。他重視與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養新生力量和發掘人才。在60年代,他親自為科研人員講授空氣動力學、物理統計學和外語等課程。自1980年以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他直接指導空氣動力學及實驗力學兩個博士研究生點,取得了不少合作成果。同時他擔任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生部的名譽主任。他所領導的博士生組自1984年以來在前緣渦襟翼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長期以來他與許多同行定期研討前沿課題及其進展,在國內組織北京計算流體力學討論班,並堅持了數年。1995年以來組織青年科學講壇。
他在科協與政協中擔任要職,因此更廣泛地參與了制定方針政策,並積極提出建議。他曾指出不同學科合作的必要性,指出相關學科合作的優勢,例如,他提出農業方面的病蟲害與生物學合作可能獲得好的效果。他還關心我國中西部的建設,提出旱地龍對解決缺水地區肥料的可能性。另外,他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揭露少數人推行的"偽科學"行為。
莊逢甘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我國空氣動力學學科研究的主要倡導者。
人物履歷
1925年2月11日 出生於江蘇常州。
1942-1946年 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系。
1946-1947年 交通大學航空系任助教。
1947-1950年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碩士、博士學位並任研究學者。
1950-1956年 先後在交通大學任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授。
1956-1958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任副主任。
1959-至今 曾任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現任名譽所長。
1978-1983年 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任副院長。
1979-1983年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任副主任。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現改稱院士)。
1982-1989年 航天工業部總工程師。
1989-1993年 航空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
1993年 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國家航天局)科技委常務副主任。
1986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三屆、四屆、五屆副主席。
1964年 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8-1983年 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3年 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主要論著
1 莊逢甘.擬線性拋物型方程輻射問題與湍流數學模型.數學學報,1953,3(4).
2 莊逢甘.論恰普雷金氣體的超音速運動.物理學報,1955,11(2):107~124.
3 莊逢甘,張涵信.數值模擬與解析分析.計算流體力學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科學出版社,1992:1~11.
榮譽表彰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1993年,獲航天獎。 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2004年,獲得光華工程科技獎、載人航天突出貢獻者獎章和證書。 2008年,獲曾憲梓載人航天基金獎。
人物故事
- 25個水餃的「婚宴」
除了事業上成果卓著,莊逢甘的家庭也是幸福美滿,令人羨慕。他和夫人戴淑芬自1953年結婚以來,一個舉案齊眉,一個敬如上賓,呈現出科壇伉儷高尚的人格魅力。 1952年暑假過後,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莊逢甘以兼職副教授的身份,給北京大學物理系氣象專業三年級學生開了一個學期的課,講授《流體力學》。講台上這位27歲的歸國博士才華橫溢,很快得到了學生的尊敬和崇拜,戴淑芬也是其「粉絲」之一。 期末考試後,戴淑芬感覺考得不好,心中內疚,於是滿懷歉意地給莊逢甘寫了一封信:沒有學好老師的課,對不起老師,不知還能否再見到老師。沒想到幾天後,莊逢甘專門從中科院數學所來到北大女生宿舍看望大家,像兄長一樣和藹可親。當戴淑芬送他離開時,莊逢甘問她星期天是否有時間,要請她吃飯。從此,每周星期天都成了這兩位青年的幸福時光。 1953年9月1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成立,莊逢甘被調了過來。同一天,他與戴淑芬喜結連理。沒有婚禮,兩人只是照了一張結婚照。婚宴也很簡單,全部內容僅為25個水餃,新郎吃了15個,新娘吃了10個。然而正是這樣簡簡單單走到一起的兩個人,在此後半個多世紀中從沒吵過架,始終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莊逢甘時常檢討自己一生不管家務:「我幹家務事,名為幫忙,實為添亂。」但細心的戴淑芬一直堅持照顧他的起居生活。直到八十多歲腿腳不便,莊逢甘還堅持上午上班,都是在夫人的攙扶下先到食堂用餐,然後走進辦公大樓。令旁人又是羨慕,又是欽佩。
人物評價
莊逢甘有些內向,話也不多,但做事特別認真,思考問題非常嚴謹。在討論問題的時候,他很少先發言。但他一開口,已經把問題考慮得很周密了。他不僅是空氣動力學專家,同時也是一位戰略科學家。」(梁思禮院士評) 航天科技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莊逢甘一貫治學嚴謹、工作認真,對空氣動力學技術做出多方面開拓性貢獻。而且,他重視與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養新生力量和發掘人才。他為人正直,謙虛謹慎,廉潔奉公。他的為人、治學和為師,在中國航天堪稱典範,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