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
慶元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東經118°50′-119°30′,北緯27°25′ -27°51′。北與本省龍泉、景寧畲族自治縣接壤,東、西、南各與福建省壽寧、松溪、政和三縣交界。縣城松源鎮距離麗水市約233千米,距離杭州市約532千米。全縣南北長約49千米,東西寬約67千米,總面積約為1898平方千米。2005年底總人口為19.84萬人。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37.8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首次突破4000美元。固定資產投資23.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億元,工業總產值57億元,工業增加值13億元,農業總產值9.2億元,外貿出口總額4300萬美元,財政總收入3.15 億元,
主要景點:月山村、百山祖、火山岩區、冰川遺蹟、巾子峰、蘭溪橋、大濟進士村等。[1]
目錄
概述
據《今縣釋名》,宋慶元二年分龍泉松源鄉地置縣,以年號為名。
2004年底,該縣總人口19.8萬。共46161戶、其中農業人口占93%,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99.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1‰。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11個,1230多人,其中畲族占90%多,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99.5人。
慶元縣現轄7個鎮、13個鄉:松源鎮、黃田鎮、竹口鎮、屏都街道、荷地鎮、左溪鎮、賢良鎮、嶺頭鄉、五大堡鄉、淤上鄉、安南鄉、張村鄉、隆宮鄉、舉水鄉、江根鄉、合湖鄉、龍溪鄉、百山祖鄉、官塘鄉、四山鄉。縣人民政府駐松源鎮石龍街32號。全境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北、東部為洞宮山脈,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600-800米,齋郎村海拔1210米,是全縣最高居民點;主峰百山祖,海拔1875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西南部和中部,是仙霞嶺-楓嶺余脈,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330-660米,新窯村海拔240米,為全縣最低點。主要河流有松源溪、安溪、竹口溪、南陽溪、左溪、西溪、八爐溪7條。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度,降水量1760毫米,無霜期245天。
地理位置
慶元縣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西南部,地理位置東經118°50′--119°30′北緯27°25′--27°51′。2005年被評為『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2.4%在全國2000多個縣、市、區中排名全國第一。北面與本省麗水市的龍泉市、景寧縣接壤,東西、南面與福建省壽寧縣、松谿縣、政和縣交界。南北長49公里,東西寬67公里,土地面積1898平方公里。全境山嶺連綿,群峰起伏,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北、東部為洞宮山脈所踞,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600~800米,齋郎村海拔1210米,是全縣最高居民點;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西南部和中部,是仙霞嶺~楓嶺余脈,山間盆地相對高度海拔330~600米。這一地區分布有較多河谷,地勢平緩,土質肥沃,灌溉方便,是糧食主要產區,其中黃田、隆宮、安南盛產毛竹;屏都、竹口乃「柑桔之鄉」;新窯村海拔240米,為全縣最低點。
自然氣候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降水量1760毫米,無霜期245天。總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就局部而言,東、北部氣溫較之西南部和中部低,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這一氣候,最宜於香菇等菌類生長。[2]
旅遊景區
西洋殿
西洋殿位於慶元縣西洋村,始建宋咸淳元年(1265),祀奉香菇鼻祖吳三公,又稱吳判府殿。殿宇依山傍水,飛檐畫棟,雕梁翹角,氣勢宏偉。每年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為龍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朝拜菇神的進香期,雲集諸方山貨,舉行戲劇表演,宣揚菇民民俗文化。該殿是「香菇之源」的象徵。殿旁有蘭溪橋,與之珠聯璧合,相映生輝。
薦元塔
薦元塔又名文明塔,在縣城東南18.5公里,享有「文物之鄉」譽稱的舉水鄉梅花嶺巔。據《吳氏宗譜》法釋:「薦者推薦也,元者狀元也,意為書鄉之幫耳。」塔名源此,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基座高2.5米,占地40平方米,磚砌。原為7層,每層高2米,紫瓦頂蓋,魏峨挺拔,後遭雷擊。現留五層。系縣內僅有的一座古塔。
如龍橋
如龍橋該橋位於慶元縣舉水鄉月山村南側,橫跨於舉溪,呈南北走向,因其態勢與後山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連,橋似龍首下傾,故名。如龍橋修建於明天啟五年(1625),其結構複雜,工藝精湛,功能完備
,系迄今發現有明確紀年、年代最早的木拱廊橋之一。此橋建築上頗具宋代遺風,目前在全國已屬少見,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考察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濟村
大濟村位於松源鎮,距縣城2.5公里。到此肇基的吳氏先祖,歷代尊師重教,崇文尚禮,人才層出不窮,使這個歷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陸續湧現出26名進士,被譽為「進士村」。遺存金街、古道、古地道、盧福神廟、吳氏宗祠、木拱廊屋橋、明清民居建築等諸多古蹟文物。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於慶元縣百山祖鄉境內,海拔1856.7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生物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地理環境特殊,地形地貌複雜,構成了百山祖獨特的自然景觀,盛夏無暑,莽林翠松,飛瀑碧潭,鳥語花香,環境幽雅。景區分布森林景觀等主要景點十餘處,其腹地建有生態旅遊中心茶木淤度假村。保存着大面積呈自然原生狀態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大量的野生生物物種,其中「百山祖冷杉」被國際物種保護委員會列為世界最瀕危的十二種植物之一,為百山祖所特有。
紅色革命村——齋郎村
1935年下旬,紅軍挺進師從福建壽寧進入慶元齋朗村。挺進師師長
粟裕、政委劉英、參謀長王永瑞、政治部主任黃富武等首長馬不停蹄、立即展開齋郎村周圍實地考察,認為此地可與敵決一戰。一個如何擺脫困境,克敵制勝的方案很快在首長們的腦中形成,很快取得一致。運籌帷幄的結果——巧布「齋郎之戰」。這應了古兵書稱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濛洲橋
濛洲橋,原位於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五大堡鄉蒙圩村,最早修建於1264年,明嘉靖5年重建,1986年重修,1992年毀於火災。此次重新修建的濛洲橋以原有濛洲橋造型進行建造,全長114.67米,淨跨80.8米,橫跨松源溪,有廊屋39間。中部設立樓閣,橋兩端設立橋亭,廊屋寬5.4米,九槨四柱兩面坡屋頂,橋木拱架按傳統手法製作。此次重建濛洲橋的部分建造資金來自民間,這也反映了當地百姓與廊橋的不解之緣。
地處浙閩邊界的慶元縣,是中國著名的廊橋之鄉,被譽為「廊橋天然博物館」。為了能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廊橋文化,慶元縣於2004年8月成立了慶元縣木拱廊橋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對廊橋保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並與福建省寧德市和南平市就木拱廊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歷時兩年,由當地老百姓投資953萬元,採用傳統手法製作,目前中國跨度最大的仿古木拱廊橋——濛洲橋在慶元落成。
巾子峰
巾子峰位於慶元縣城西7.6公里處,海拔1563.2米,松源溪縱貫其中。有巾子祥雲、龍源探秘、山岱幽居、梅嶺果香、栗林秋色、濕地雀影、林海奇松、大洋消夏、百丈龍湫、竹徑尋幽十大景觀,是集科學考察和森林觀光為一體的生態公園。
火山岩區冰川遺蹟
在慶元縣舉水鄉的崇山峻岭中,有中國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區第四紀冰川遺蹟,遺蹟距今約200萬至300萬年。綿延10餘公里的三條高山河谷中有大量冰斗、冰川漂礫、冰磧礫石、冰蝕窪地和數百個冰臼等第四紀冰川遺蹟。慶元河谷冰臼群,系第四紀冰川時期由冰川侵蝕和堆積作用,在火山岩區形成的冰川遺蹟。
在舉水鄉發現的眾多「口小肚大」的石坑,屬於罕見的河谷冰臼地質遺蹟。它們是第四紀古冰川的融水沿着冰川裂隙,以類似「滴水穿石「的方式,沖蝕火山岩基岩而產生的,酷似中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被稱為冰臼。該遺蹟大多呈河谷冰臼形態,量多面廣,保存基本完好,有的冰臼直徑約6米、垂直深度12米以上。慶元冰川遺蹟保存了許多第四紀冰川時期的重要信息,對研究全球古環境演化和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月山村
月山又名金鄉、東莊、舉溪、舉水,位於慶元縣城東南57公里,現為舉水鄉政府所在地。境內峰巒疊障,山川景色秀麗清幽。月山村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鈎,村莊坐落其間,如同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故名月山。月山村首尾各有一塊田土羊,分別稱為「考坑土羊」和「梅花土羊」,六座古廊橋形如長虹臥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展現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那恬然而優美的畫卷,置身其中,宛若人間仙境。時任處州知府孫大儒曾贊月山為「山環水抱一桃源」。
據史料記載:月山村最早稱為東莊,吳詡的母親李氏,原居松源(今慶元),公元1000年,因夫吳伉不幸病故,於宋景德元年(1004年)帶着8歲的幼子吳詡,來到東莊搭寮居住,艱苦度日。東莊的對面是金鄉,金姓頗繁,時有凌弱之舉。一日,李氏浣紗上游,遇仙人指點,吳氏漸盛,此後故名舉溪,為吳氏發祥之地。李氏教誨子孫,要以金姓恃強欺貧、導致家族衰落為前車之鑑,繼承和弘揚先祖忠厚善良家風,積善行德,文章濟世。以致舉水奠基以來,文德武功,代有顯人,名列仕籍者多達200餘人。可謂文人鵲起,仕宦蟬聯,一度被譽為「慶邑之冠冕」。
月山村鍾靈毓秀,人文鼎盛,自古就以「舉溪八景」聞名於世,每個景點都有優雅美妙的名稱。這八個景點是:月山晚翠、雲泉曉鍾、龍鳳兩橋、文奎高閣、寶塔東聳、銀屏西峙、龍湫靈液、虎勝奇岩。月山村群山環翠,舉水瀠洄。該村首尾約二華里的舉溪上,分布着十座古廊橋,每座橋的間隔只有二三十米,故有「二里十橋」的美譽。這樣密集分布的橋樑,建造者的初衷不會單純是為了便於交通,而是作為景觀橋設計建造的,美麗的廊橋與周圍的景觀構成一幅恬然自足的畫卷,那田園牧歌、禪院鐘鼓、小橋流水、裊裊炊煙,分明又是桃源佳境。[3]
旅遊指南
交通
杭州進杭金衢高速公路,至金華轉金麗溫高速,至麗水轉麗龍高速,到龍泉走二級公路至慶元縣城;溫州進金麗溫高速至麗水,轉麗龍高速到龍泉,二級公路至慶元縣城;福州進福南高速公路至南平進入二級公路至政和二級公路到慶元;景寧縣三級公路到交溪口到左溪鎮到慶元;福建省壽寧四級公路經嶺頭到慶元。
麗水市慶元縣新汽車站於2004年5月正式動工,按照二級站標準建設,占地47.7畝,站場用地面積26890㎡,總建築面積11080㎡,工程概算總投資3042萬元,是目前全麗水市縣級道路客運汽車站中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的汽車站。
美食
黃粿
用山中一特種灌木燒成灰,瀝取其法,浸上等粳米至米色橙黃,沖淨蒸熟,置石臼中搗成團,然後分切小塊,趁熱將其揉壓成扁形或長條形即成。黃中透綠,色澤晶瑩,清香宜人,柔韌可口。用肉絲、青菜、冬筍等爆炒,色味更佳,為松陽、遂昌、龍泉、慶元、景寧等縣民間傳統節慶或待貴客之食物。
百菇宴
百菇宴以食用菌及野味為主料,採用炸、熘、爆炒薰燉、燴蒸等多種手法,兼具二百多種味道,精品紛呈,口感、色香、味形均臻上乘,有清淡宜人之南味,兼有鮮香咸辣之北味,適應當今美食追求綠色食品之風尚,極具營養保健之功效。為慶元縣首創的特色菜餚。
麻糍
麻糍又叫糍粑,是用江米、黃豆、芝麻、白糖為原料加工的一種風味食品,是慶元等縣菇民特色食品。集香、軟、糯、甜等多種口味於一體,是一種傳統小吃。糯米經水浸透,入蒸籠蒸熟,再經舂制而成,形如圓餅狀,外粘甜豆粉,味甜香,咬勁足。
烏飯
《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
特產
慶元茶葉
慶元茶葉有綠茶、紅茶二種,明、清季曾作貢品進京。歷史上最高年產量 (民國35年)達100噸,茶園面積5410畝。此後茶園荒蕪,至1949年產量僅23噸。新中國成立後,茶葉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到1989年產量達543噸。慶元茶場創製的「碧玉春」曾以其色澤鮮翠,味香甘爽而獲浙江省一類名茶獎。
柑桔
過去多為零星戶種,品種多為本地桔。新中國成立後,60年代開始小量引種外地柑桔。1972年縣政府扶持,余村、坑西成片引種溫州蜜桔並獲得成功。1990年全縣柑桔種植面積767畝,產量2243噸,品種有溫州蜜桔、椪柑、甜柑等,產地分布於余村、後田、八都、竹口、黃田、小安、張村等地,其中余村產的溫州蜜桔(屬山田品系中熟品種),以其果面光潔,色深柔軟,汁多無渣,風味香郁而在煙臺舉行的全國優質水果評選會上被評為「全國第一」。
慶元香菇
浙江慶元山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高林密,特別是菇材林資源豐富,歷來盛產香菇。慶元香菇原是野生的,大約在元代開始人工栽培,種菇技術代代相傳,出產的香菇鮮艷富有光澤,菌褶密厚,菌柄粗短柔軟,菇體均勻乾燥。
相傳,中國人工栽培香菇的祖師爺是 「吳三公」他是慶元縣龍巖村一位窮苦山民,被財主欺壓而流落在深山老林中,以打野豬,挖食菌類過活。他發現用刀砍過的樹段刀口上,香菇長得特別旺盛,就每年冬春伐木砍花,等菇生長,這就是流傳數百年的老法種菇——《砍花術》的雛型。歷史上香菇人工栽培是慶元縣農民專營的一項森林副業。據傳說,明代開國大臣劉伯溫是處州人,他顧念龍、慶、景山民生活艱苦,在他獻菇於明太祖時,「乘間奏准香菇為三縣專營」,朱元 璋下旨,凡三縣菇民在全國各地經營菇業,地方官均不得干涉,三縣之外任何人不得從事菇業生產。這個傳說雖難辨真假,但幾百年來經營香菇生產的幾乎全是慶元縣農民,則是事實。
香菇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食品,是「山中珍品」。據日本中央衛生部食品研究所分析測定, 每100克干香菇中含有蛋白質13克;脂肪只有1.7克,比豬肉低16倍。鈣61毫克,磷343毫 克,鐵8.6毫克。香菇中多種維生素的含量也相當豐富,比向以含生素而著稱的西紅柿、胡蘿蔔和菠菜還要多。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麥角甾醇,這種物質可以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
獼猴桃
獼猴桃俗稱藤梨,野生,遍布全縣各地,尤以海拔600--1300米山谷坡地或灌木叢中為多,年產約300噸。1982年縣農科所在蓬橋建立人工栽培基地引進新西蘭「海沃德」等良種,從中選育出投產早、產量高的「慶元秋翠」優良新品種。1992年栽培面積達5250畝,產量1000噸,加工成獼猴桃果汁、獼猴桃飲料、獼猴桃果酒和獼猴桃果脯出售。此外水果類尚有雪梨、黃皮梨、蘋果梨、雁盪山梨、楊梅、枇杷等出產。
慶元筍乾
慶元筍乾有明筍乾、烏筍乾、筍絲、筍片之分,以明筍乾最為著名。明筍的生產,歷史悠久.相傳古時候,一年春天,大風颳倒了一棵楓樹,把鮮筍壓在石崖之間。到了六月,一 農夫砍柴,發現壓在樹底下的筍乾扁扁的,拿回家,用水發開。貨鮮味美。這個農夫想, 如果把竹筍都壓成扁扁的,那麼就便於儲運、存放。於是做了筍榨,把鮮筍壓成扁扁的。人們看到他的辦法好,都學着做,一直沿襲至今。慶元做的明筍色澤蠟黃,型若扁魚,敲去' 當 當'有聲,便於包裝運輸,且干度足夠,耐貯藏。筍農把制好的明筍按質分為:「鳳尾」、「羊角」、「黃牛」、「副尖」,以「風尾」最佳。烏筍乾的生產則比明筍乾 的製作容易。將鮮筍籜後放在鹼水(草木灰)里烹煮後,曬乾用煙熏為最佳。其它筍乾製作。取鮮筍。去籜,煮熟後,或撕成絲,或切片,曬乾烘乾使成。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總要弄點筍乾,研製成各種佳肴,以飽口福,特別是油膩的菜吃多了,更是特意吃點筍乾,以防積食。
龍鬚菜龍鬚菜是慶元一帶的特產,列浙南酒宴四大冷盤之首,風味獨特,香脆鮮美,具有一定的減肥保健作用。到目前為止,尚無人工栽培記載,屬純野生苔蘚植物。產於高寒、險峻的森林及岩壁地帶,採集難度大,全用手工採集挑選。龍鬚菜最適宜冷盤用。配料:糖、醋、另加小許薑絲。中醫認為龍鬚菜還具有清熱、化痰、涼肝、止血功能。[4]
歷史文化
慶元歷史悠久,始置縣於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以皇帝年號為縣名,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2003年12月11日 ,同意慶元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將屏都鎮五一、五二、五三、五四4個村劃歸松源鎮管轄。調整後,松源鎮轄41個行政村、5個社區,鎮政府駐地不變(松源街28號);屏都鎮轄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菊水村)。
歷史事件
黃華之亂
由於慶元縣處於「深僻幽阻、舟車不通(林步瀛語)」的地理環境之中,故自古以來不屬兵家爭鬥之要地。在歷史上,所罹受的兵災寇亂極少。即使是在各個朝代交替之際,這裡都是沒有多大的風波。有史以來,兵災之最當屬明末清初清廷與南明勢力的「拉鋸」戰,而寇亂之最則首數宋末元初的「黃華之亂」了。
黃華是福建政和人,慶元縣人依口語發音誤稱其為「黃花」。所謂「黃華之亂」即是他「集鹽夫,連絡建寧,括蒼及畲民婦自稱許夫人為亂」之事。事發於宋末元初的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戊寅·1278年)同時又是南宋端宗景炎三年的十一月二十三(辛丑)日。事發後,他以當作據點而向鄰縣發展勢力。之後,聚眾三萬餘,號稱「頭陀軍」占據了建寧,出掠四方。元廷派「鎮國上將軍,福建等處征蠻都元帥」鄂勒哲圖對他作征討。屈於元兵之勢猛,黃華懼怕了。在鄂勒哲圖許之以「副元帥」作授職的誘降之後,黃華投降了元軍,任起了「征蠻副元帥」之職而為前驅之部,反之去打擊抗元力量,成了漢人的叛徒。過了二年余,這位反覆無常的黃華雖當上了元朝的「建寧路管軍總管」,但又聚眾十萬反叛了元廷。此時,距南宋皇朝滅亡已四年之久,但他卻改用了南宋的最後一個年號,號稱「祥興五年」,以示反元復宋。他舉兵攻掠崇安,浦城等縣,又圍攻建寧府。元廷「命『征東行省左丞』劉國傑以其兵會『江淮參政』巴延等討之」。後來,劉國傑攻破了黃華的據點「赤岩寨」,黃華自知無望而跳入火堆中燒死。「黃華之亂」告終。
有人說黃華是個販鹽的貧民。此說未知確否?但黃華是個朝秦暮楚、出爾反爾之人這倒是事實。他在短期間內降元又叛元。在元人對他作誘降時,還有着一個小故事。說的是:鄂勒哲圖「慮他奸詐莫測」,就以騎射畋獵來對他耀武。時值一隻老雕在天上飛翔,鄂勒哲圖彎弓仰射,老雕應弦而落。接着是全軍大獵,獵品積之如山。黃華大悅服。即甘心臣服,屈膝投降。且願為前驅,攻昔同類。足見黃華是個有着劣跡的小人。
黃華起事之初,在將勢力往外擴充之時,首當其衝的即是慶元縣。在其竄擾之際,可謂是「闔邑震動」,在其必經之道的一、七都一帶更是人心惶惶。不過,各村舍每作防禦之設,有組織地起來抵抗。如在一都舉水村,村人吳平(即後來任浦城知縣的「大一公」)就是這抵禦力量的典型人物。事件發生時,他才三十五歲,血氣方剛。他「獨劃拒守計,率鄉勇據險厄要以待之」,黃華見其有備,不敢輕進,而取另道攻入了慶元城。
黃華占據了縣城之後是大肆燒殺,劫掠一方。一時間使城池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他首先是焚燒了縣衙,不僅是大堂官舍毀之為燼,便連築建在縣治前、作為立石題刻進士名錄的「籍桂亭」也不免其難。與城邑有着一水之隔的「儒學」也罹受徹底的破壞。寇患自然殃及了市井民舍。不過,「黃華之亂」在《慶元縣誌》中僅作簡略的記載,文曰:「毀縣剽掠而去」云云。
不知是大濟村離城邑較近,還是大濟人意外地得罪了這幫入侵者?大濟村在這場「寇亂」中所遭受的破壞是特別慘重,十分驚人的:他們毀了民宅,斷了橋樑,燒了廟宇,挖了祖墳。整座村落據說是「全村燒毀,片瓦無存。兩宋時期的文物全部成為歷史」。從被後人稱為「宋初建」的宗祠成了灰燼,原先的吳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吳子通的墳墓遭受徹底的破壞來看,此說可信。時至今日,擾亂莊舍的廝殺聲雖早已遠去,廢墟的復建也早已舊貌新顏,但古老的創傷依稀可見;由磚碎瓦礫拌合着泥土夯築的泥牆歷歷在目,成了廢墟的先人墓冢亂草叢生。故「黃華之亂」這一詞條在今日大濟民間之口語仍時有所聞,文字書寫的資料亦猶有可見。足見這場歷史慘案給這裡帶來的影響是何等之深啊!
在慶元縣今存的文獻中,不管官方的邑志還是私家的家乘,「黃華」均作「黃花」或「黃化」。其實,這是當日依口語傳言所書寫至訛。然而,也有人說古來「華,花」相通,「花」本「華」之俗字,不必拘泥。好在近人對這「黃華」二字有了統一的規範。於是,這文獻中的「花」字不管是相通也好,筆誤也罷,看來也是不影響後人對黃華作史實研究的了。
黃華之亂發生在至元十五年十一月。黃華受招安是在至元十七年八月。黃華最後身焚事終是在至元二十年十月。這些歷史事件的日期在《元史》、《元史紀事本末》、《續資治通鑑》這些國家級史料中都有着共同的明確記載。除此之外,即使是在我縣的某些民間史料如舉水《吳氏宗譜》之類也與國家史料有着同樣的記載。可是,偏偏是在我縣官方修編的《縣誌》中,除早期的康熙版、嘉慶版之類作正確的歷史年代記錄之外,而之後的光緒版之類竟作出了錯誤的歷史年代記錄。這些文獻中誤將「至元」記成了「至正」。同時,此誤竟沿及了近年新版。那麼,這錯誤緣於何因呢?豈知,此乃是因大濟村的家乘之誤字所至。說及此事,亦算有趣;原來,在歷史上有元一朝曾前後使用過兩次「至元」年號:一個是元初世祖「至元」,另一個是元末順帝「至元」。其間,元初的「至元」歷了三十一年而元末的「至元」僅用了六年即改元「至正」。而大濟村人在復建村莊之後的首編宗譜之際,在敘及村舍的滄桑時是必然涉及到「黃華之亂」的。在提到這事件的年代時,撰稿人馬虎地只顧及了元末「至元」而忽視了元初「至元」,於是發出了:「至元僅六年,何來『至元十五年』?」的疑詞來。之後,他們便武斷的在文獻中將這場事件的年代定為「至正」。清道光間,大濟嶺根人吳潓將《吳子通墓志銘》供稿給處州訓導李金灡收編《續括蒼金石志》時,也將此志石的出土年代錯定為「至正」間。由於大濟村的家乘白紙黑字鑄成了錯,又加上這《續括蒼金石志》之類的書籍也蹈了其轍,故迫使取材於民間史料為原始資料所編寫的《縣誌》也一依其說而改寫了原先「康熙版」及「嘉慶版」的正確年代,反之成了誤文。(當然,其中猶遺留着一些改之未盡的痕跡。如光緒版《縣誌》中的「儒學」、「籍桂亭」諸條等。)此一改也,使後來涉及這場史實的資料沿誤頗多,讓人們讀此一類史料時每生疑團。足見,正確地對待這場歷史事件的真實年代,是該縣史學界在讀地方史料時所務必注重的事。其錯誤必須得到糾正。
黃華之亂自始自終將近經歷了五年,他在慶元的活動期更是暫短,但卻給這山城小縣帶來了嚴重的破壞。所以,在慶元縣史料中占去了不光彩的一頁。給後人留下了負面的影響。歷來,人們對這事件的性質持有二說:一是「抗元義兵」說,另是一「寇亂」說。以此二說來論:就黃華抗元的事跡甚少且為時短而反之是劣跡多來看,更從他在我縣所留下的行蹤來看,就當是「寇亂」說占於上風了。
赤膊嶺之戰
清順治五年(戊子·1648)十月,南明政權反攻慶元,陷城。十一月初三日,清兵松溪援兵至,激戰於城池內。是役也,軍民死亡七、八百名,焚屋毀物不可勝數。是該縣有史以來最酷最慘的一場戰事。之後,清庭曾加強了慶元城的防衛。
翌年(己丑·1649)九月,南明將馮生舜再度攻慶元,清千總李定國迎戰,相遇於大濟赤膊嶺。於是乎,一場鏖戰在這山嶺展開。南明軍殺李定國,遂攻城三晝夜。後因清兵政和援兵至,南明兵敗退,戰事結束。
一度成為古戰場而上了史書的「赤膊嶺」坐落在大濟村南。清版《慶元縣誌》載:「赤膊嶺:縣南七里。」它是大濟村通往三、七都乃至福建政和的捷徑山道。由於在這條山嶺中有着穿在山崗背之上、隨山勢蜿蜒、兩邊都是陡坡、嶺面凹下如水渠的這麼具有特色的一段,這段在草木叢中現出的山道狀若一隻裸露抻出的肩膀,所以,整條山嶺就依其形象而命之為「赤膊嶺」。
如今,古戰場的硝煙早已淡去,戰死的亡靈也早已長眠安息。至於赤膊嶺呢?它不僅也早已讓人遺忘了,而連地名也被人更換了。原來,在當時戰事剛結束之後,因嶺上殺死了好多人,人們依事將它改稱為「謀儂嶺「(慶元方言:「謀儂」意指「殺人」)。至後來,後人或許是不明其原意而嫌其讀音欠雅故又訛稱為「貓弄嶺」(慶元方言:「謀儂」、「貓弄 」二字發言極似)。如今,人們只識「貓弄嶺」而鮮有人知「赤膊嶺」了。斗換星移、滄海桑田,歷史地名「赤膊嶺」將會與「大社(注)」一樣消失於人間。
「秦時明月漢時關」,歲月妝新了古戰場。今日的「赤膊嶺」已非舊日風光。雖道是古戰場,它在國家歷史上來論誠屬區區,但就該縣歷史上來說卻有着一定的影響。如今,在閱讀地方史料時,作為懷古憑弔而對它作一回顧和認識,看來也是值得。
風土人情
畲族流行的節日與漢族大致相同,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清明做蓬餡(蓬,一種青草,搗碎雜以粳米粉沖成胚,以芝麻赤豆作餡)吃,掃墓;端午用箬包粽吃,掛菖蒲艾葉;中秋打糯米糍粑;重陽蒸糕;過年做年糕等都一樣。只是畲家年糕是用一種專用的柴灰泡出鹼水,粳米用鹼水炒熟再蒸,放石臼沖成團,這種年糕色黃氣香質軟,畲家「黃米果 」,為特色食品。本民族的節日,主要是各村各自定時的祭祖活動,較流行的是三月三染烏飯祭祖先。用烏枝(一種小灌木,深秋果實如黑豆,味甜可充飢,?雲和方言稱從亡碎,景寧方言稱山饅頭)嫩葉汁雜糯米蒸飯吃。各地對吃烏飯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唐代一位畲族首領被官兵圍困山上,吃烏枝渡過難關,故以染烏飯紀念;但普遍認為吃了烏飯上山勞動不怕螞蟻咬,作為保健食品吃。現在三月三日已發展成畲族對歌節,形似廣西壯族的「趕歌墟」。
慶元特色的節慶有:中國(慶元)香菇節:中國唯一的香菇類節日主辦地點在松源鎮、大濟村等地。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距今已經辦了近十屆。三堆田螺全村樂:慶元本土知名的鄉土節日,主辦地點在百山祖三堆村,主要展示浙南高山地區的鄉土風情。慶元是中國廊橋第一鄉、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中國香菇第一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此外,慶元的百事吉剪紙藝術、香菇功夫、二都戲、忖忖烏傳說等也獨具地方色彩。
政治經濟
2011年,實現生產總值37.8億元,比2006年增長114%,年均增長11.9%,人均生產總值首次突破4000美元。固定資產投資23.2億元,比2006年增長1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億元,比2006年增長100%。工業總產值57億元,比2006年增長202%;工業增加值13億元,比2006年增長139%;產值億元企業、稅收千萬元企業分別達到12家和3家,入園企業從2006年的14家增至66家。農業總產值9.2億元,年均增長10%。外貿出口總額4300萬美元,年均增長30%。財政總收入3.15 億元,比2006年增長10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8億元,比2006年增長102%。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為50.2億元、36.7億元,比2006年增長146%和25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0164元和7143元,年均增長11.9%和15.5%。旅遊收入2.5億元,年均增長46%,是2006年的6.7倍。三次產業比例優化為15.1:46.1:38.8。
食用菌、毛竹、山地蔬菜三大農業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建設紮實推進,先後榮獲「浙江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綜合強縣」、「全國小蘑菇新農村建設十強縣」和「全國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示範縣」稱號。以食用菌產業為主導的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順利實施,毛竹高效示範林擴面工作紮實開展,山地蔬菜種植面積從1.9萬畝擴大到3.5萬畝,甜桔柚、吊瓜、茶葉等特色優勢產業加速培育,「一鄉一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農業組織化程度大幅提高。以竹木製品、鉛筆製造、食用菌加工、汽摩配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以「雙槍」、「夢天」為代表的企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中國竹製品產業基地」、「中國鉛筆生產基地」、「中國食用菌產業基地」落戶慶元。水電產業穩步發展,生物技術產業蓬勃興起,抽水蓄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發電等新興產業嶄露頭角。象山塔、濛洲橋、香菇博物館、廊橋博物館等特色景點建成開放,百山祖、巾子峰等大景區建設紮實推進,通景公路條件明顯改善。
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7億元,是前五年的2.5倍,建成交通、能源、水利、工業發展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成功爭取衢寧鐵路過境慶元並在我縣設站,龍慶高速公路實現無障礙施工,慶壽一級公路(一期)獲省發改委項目批覆,S229、S329省道慶元段改(擴)建工程基本建成,完成農村公路建設590多公里,全縣所有行政村開通康莊公路。建成荷地110千伏輸變電工程,110千伏電網出縣通道由單線增至三線,全面完成左溪等8座35千伏變電所無人值班自動化改造,建成新農村電氣化鄉鎮1個,電氣化村38個。新建續建水電站14座,完成3座水庫「千庫保安」工程、14座山塘除險加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