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是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先寫詩人之行蹤,次寫廬山之景色,末寫隱退幽居之願想;不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廬山秀麗雄奇的景色,更顯示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滅後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表露出他一方面想擺脫世俗的羈絆,進入飄渺虛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美好風物的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全詩風格豪放飄逸,境界雄奇瑰瑋,筆勢錯綜變化,詩韻隨着詩人情感的變化幾次轉換,跌宕多姿,極盡抑揚頓挫之美,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目錄
原文
李白〔唐代〕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游太清。
譯文
我本是像那個接輿楚狂人,高聲唱着鳳歌去嘲笑孔丘。
手裡拿一根鑲綠玉的棍杖,大清早辭別著名的黃鶴樓。
攀登五嶽尋仙道不畏路遠,這一生就喜歡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廬山挺拔在南斗旁,九疊雲屏像錦繡雲霞鋪張,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闕岩前雙峰矗立入雲端,三石樑瀑布有如銀河倒掛,飛瀉而下。
香爐峰瀑布與它遙遙相望,重崖疊嶂聳雲霄莽莽蒼蒼。
翠雲紅霞與朝陽相互輝映,鳥兒也飛不過吳天廣又長。
登高遠望天地間壯觀景象,大江悠悠東流去永不回還。
天上萬里黃雲變動着風色,江流波濤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歡為雄偉的廬山歌唱,這興致因廬山風光而滋長。
閒時觀看石鏡使心神清淨,謝靈運足跡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塵世情,修煉三丹和積學道已初成。
遠遠望見仙人正在彩雲里,手裡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約好神仙在九天會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即詩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來的次年。李白遇赦後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潯陽(今江西九江)重遊廬山時,作此詩寄盧虛舟。
簡析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是一首七言古詩,此詩先寫詩人之行蹤,次寫廬山之景色,末寫隱退幽居之願想;不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廬山秀麗雄奇的景色,更顯示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滅後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表露出他一方面想擺脫世俗的羈絆,進入飄渺虛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美好風物的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全詩風格豪放飄逸,境界雄奇瑰瑋,筆勢錯綜變化,詩韻隨着詩人情感的變化幾次轉換,跌宕多姿,極盡抑揚頓挫之美,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