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廬陽區大楊鎮

廬陽區大楊鎮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南接臨泉路,北與合肥國家級高科技農業園相連、毗長豐縣崗集鎮,東西兩翼是「董·大」水庫,是合肥市11個小城鎮設試點鎮之一。大楊鎮東西長約7.8公里,南北寬約5.7公里,鎮域面積36.1平方公里。下轄5個行政村、10個社區、1個工業園,共有66個村民小組和60個居民小組;99875人(2017年),以漢族為主。南淝河、北二環路、四里河路和206國道均穿鎮而過,形成「一河兩水三路」的獨特區位。先後獲得「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安徽省非公企業專業集群鄉鎮」、「安徽省衛生鎮」、「安徽省成人教育示範鄉鎮」、「合肥市平安鄉鎮」、2010年度合肥「十強鄉鎮」之首、「十快鄉鎮」第二榮、「合肥市2011年度科學發展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1]

中文名: 大楊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

地理位置: 合肥市西北部

面 積: 36.1 km²

下轄地區: 王墩社區、龍王社區、草塘社區、水庫村、大楊村等

政府駐地:四里河路與環湖東路交叉口

電話區號: 0551

郵政區碼: 23003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99875人(2017年)

著名景點: 兩湖泛舟、煙大古堆古文化遺址

機 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火車站: 合肥火車站

車牌代碼: 皖A

目錄

地理環境

大楊鎮位於合肥市西北郊,位於東經116041』到117052』、北緯31030』到32037』。距合肥市中心7公里,大楊鎮中心集鎮坐落於合淮路(206國道)、四里河路與環湖北路交匯口,交通十分便捷。東與郊區杏花村鎮相鄰,東南緊鄰市區,南與蜀山鎮毗鄰,緊依董鋪水庫,西接郊區三十崗鄉,北靠長豐縣崗集鎮。全鎮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9.0公里,鎮域面積36.1平方千米,中心集鎮大楊店距市中心7.0公里。大楊鎮大楊鎮位於江淮分水嶺地區,屬典型的丘陵地帶,崗坡散布其間,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土壤以黃棕壤為主,土層較厚,質地粘重,土質東、西、北部系黃白土,南部是黑砂土,阻水阻氣,在30cm深以上形成滯水層,降水時上層滯水,由於受地形影響,雨水很快從地面流失,雨過天晴,土壤很快龜裂,適耕期短,肥力低,理化性狀差,本地農民形容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開裂」,還有「雨天一包膿,晴天一塊銅」之說,以及「三天不下雨是小旱,七天不下雨是大旱」之稱。土壤酸鹼適中,一般中性偏酸,較適宜多種作物生長。多年平均地面徑流量與降水分布相同,為350毫米左右,汛期(5~9月)徑流量占全年流量的60~70%。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其特徵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5.3度、平均日照數2100小時、平均無霜期227天、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但降水量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5~9月份。地下水資源貧乏,開發價值不大,只是農村掘井汲取飲用,其量甚微。地表徑流量多年平均徑流深296毫米,滁河分乾渠自北向南流經鎮境,東邊是天然河流——四里河,2013年已建成合肥市大房郢水庫,西南是董鋪水庫。由於本地區的地形地貌決定了大楊鎮怕旱不怕澇,再加上地處江淮分水嶺這一因素,因而乾旱是這裡的自然災害。大楊鎮過去是個「莊稼靠天收、群眾穿吃愁」的窮鄉僻壤,故有「三崗一侯,必有一愁」的說法。解放後,利用自然地形,大力興修水利和農田基本建設,1958年興建張崗一、二級提水站,1979年興建水庫村一、二、三級提水站以及滁河乾渠的興挖,並先後開挖崗西村的彭大塘、余大塘,謝崗村的庫大塘、大壩塘和陳大塘,水庫村的過路塘,十張村的東大壩、西大壩和許大塘、梁大塘,草塘村的沙大塘、草塘,龍王村的謝大塘、王大塘、蔚大塘,五里拐的巫大塘,夾塘村的夾大塘以及躍進塘等大型塘壩。至80年代,共有塘壩248個,蓄水面積8472.19畝,蓄水容量達288.5138立方。使本鎮80%的農田能夠灌溉,農業生產有了保證。並因地制宜種植西瓜、茶葉等經濟作物,並掌握了西瓜、辣椒、油菜、水稻等作物的制種技術,制種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90年代以來,大楊鎮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累計投入近千萬元,一方面,加快水利設施建,通過興建電灌站、新建小二型水庫、硬化灌溉渠道和平整土地等手段,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並於2001年完成「國家農業開發大楊鎮土地綜合治理項目」,確保了大楊鎮農業旱澇保收;另一方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壓水擴旱、壓糧擴經,2005年全鎮計營造經果林2800餘畝,用材林兼水源涵養林6000餘畝,旱作經濟作物3000餘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8.67%,在原郊區被稱為「林果之鄉」。

經濟發展

大楊鎮1975年,當時的大楊店鄉鄉村企業以及農業企業等,隨着農業的發展相應有所發展。當年興建以農、牧、副、漁為主體的生產場——三場,養奶牛30頭,豬72頭,雞500多隻,魚80000多尾;同年又興建五里拐奶牛場,養奶牛5頭,開挖1口27畝水面的精養魚塘。1977年興辦大楊鑄鋼廠,1979年興辦大楊窯廠,1982年興辦大楊繡品廠,1984年興辦石灰窯廠、石子廠和煤球廠等。村辦企業有:草塘村的豬鬃廠、吳郢村的石灰窯廠,龍王村的煤灰站等。80年代末,隨着經濟改革開放,道路運輸紅火,個體、集體車輛不斷增加,大楊鎮黨委、政府抓住機遇,成立了大楊汽車修理廠。該家鄉鎮企業在發展最高峰時,年上繳入庫稅金30多萬元,是合肥市二類汽車修理單位。90年代初,大楊汽車修理廠發展日漸壯大,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大洋實業集團公司」,下屬企業有大楊鋁合金壓鑄廠、大楊加油站、大楊修理廠,當時屬鎮龍頭企業,並在原郊區率先建起了鄉鎮企業職工宿舍樓房。1996年,大楊鎮共有鎮屬集體企業9家,村辦企業19家,行業涉及加工製造、汽車修理、服務搬運、農副產品加工、貿易等,企業總產值16000萬元,營業收入15000萬元,年上繳入庫稅金60萬元。1998年起,大楊鎮調整經濟發展導向,以小城鎮建設為依託,大力發展民營私營企業,同時對鎮屬、村辦企業逐步進行改制,1998年對大楊壓鑄廠、大楊汽修廠、大楊加油站等鎮屬集體企業採取出售、租賃等方式進行了改制,對部分不適應市場發展的村辦企業進行關閉或承包租賃,盤活了資產,使企業走向民營化。2000年,大楊鎮對原鎮屬重點企業,合肥星星冰櫃廠進行大膽改制,將企業資產全部出售給個人,2003年又將大楊建安公司、大洋房地產開發公司成功轉讓給個人,激活了企業的市場潛力,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的發展。為大力發展民營私營企業,大楊鎮加大對外開放、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積極引進民營私營企業入駐,1998年時,全鎮共有民營私營企業12家,職工400餘人,企業固定資產投資3600萬元。根據大楊鎮發展規劃,2001年建成了占地50畝的一期工業園,當年駐入企業4家。2002年,占地1500畝的大楊產業園二期工程全面動工,鎮政府投入資金近1億元,完成了道路、水電、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入園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建設條件,截止2004年底,全鎮共有民營私營企業46家,職工2000多人,其中大楊產業園共引進入園企業26家,行業涉及印刷、電子、家具製造、服裝加工、電線電纜生產等,直接引進資金1.2億元,安置本鎮富餘勞力就業1200多人。2005年全鎮共實現企業總產值6億元,財政收入3600萬元,實現工商入庫稅金2000萬元。2006年,大楊鎮民營企業發展態勢良好,企業數量從1997年的10多家發展到71家,企業產值也在逐年大幅增加。企業的規模、產品質量、管理模式也都邁上了新台階,正從粗放、分散的低水平重複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轉變;從不規範經營向重質量、重信用、遵紀守法的規範經營轉變。為大力發展民營私營企業,該鎮不斷加大對招商引資工作的力度,出台《招商引資獎勵辦法》及對來鎮投資企業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不斷提高對企業的服務意識,真正做到了主動服務、積極引導、大力支持,為投資者解決了後顧之憂,使之能安心投入生產,不斷發展壯大。自2001年至2006年底,大楊鎮區域生產總值由1.3億元上升到5.5億元,年均遞增33.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900元上升到6180元,年均遞增16.3%;財政收入由1660萬元上升到4250萬元,年均遞增20.7%;全鎮完成企業總產值由2.45億元上升到12.1億元,翻了二番多;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化,一產比重明顯下降,二、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占鎮域經濟主導地位。2006年,全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8.39億元,增長63.6%;其中工業投資1.289億元,增長61.1%。完成工業總產值2.65億元,增長3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2.2億元,增長46.6%。工業增加值0.96億元,增長33.2%;其中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0.899億元,增長50.2%;工商入庫稅金2550萬元,創歷史新高。綜合經濟2003年大楊鎮各項經濟情況如下:企業總產值:3.01億元國民生產總值:2.52億元投資總額:9680萬元工商入庫稅金:1003萬元財政收入:2203萬元農業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楊鎮緊持把發展農業生產放在首位,同時把握城郊填的區位優勢,為滿足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積極調整全鎮的農業生產結構,在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的同時,致力開發「名、優、高」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和禽、肉、蛋、魚副食品生產基地,農業生產連年持續穩定增長。2003年農村人均純收入3693元。

城市建設

大楊鎮大楊鎮主要有兩個集中居住地,一是新政府附近的沿街居住區,一是位於二環以北的拆遷安置居住區。新政府附近居住用房多沿街布局,多為二層,局部三層,二層屋主要集中在道路沿線及其周邊,居住環境較好,街道寬廣,居住用房質量較好。大部分底面為商業門面,上面是居住用房,基本上都是近幾年新建的房屋,多為框架結構建築質量不錯。拆遷安置處為政府規劃建設。居住用房布局合理,四里河路沿線一邊為多層房屋,多為框架結構建築質量不錯,建築沿街整齊布置,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拆遷安置處內部居住環境較好,街道寬廣,居住用房質量較好,基礎實施基本齊全,如:市場、學校、中老年活動中心,垃圾站等。

集鎮建設

大楊鎮大楊小集鎮起源於1987年撤鄉建鎮時,大楊鎮政府駐地建在四里河路和合淮路交叉口。當時的大楊村大楊店村民組部分村民,沿合淮公路和四里河路兩側,依鎮政府駐地,經村鎮統一規劃自建了少量門面商住房。80年代末,隨着經濟改革開放,鎮政府駐地周邊的鄉鎮企業不斷發展,一部分村民進了企業成為大集體工人,相應的是服務行業的迅速增加,小集鎮人口逐漸增多。至1998年起,大楊鎮以小城鎮建設為依託,調整經濟發展導向。1999年,大楊鎮被合肥市列為十一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2000年,大楊鎮提出「融入城市」的發展目標,大楊集鎮已不僅僅局限於鎮政府駐地的周邊。2005年,大楊鎮中心鎮區發展到3平方公里。一是集鎮基本設施建設。大楊鎮始終把實施城市化戰略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作為拉動二、三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帶動全鎮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2000~2005年,大楊鎮累計投入690萬元,建成高橋、照山、龍王、王墩等4個社居委辦公樓房和青年活動中心計5630平方米。2005年又投入80萬元,建成水庫、謝崗兩個村委會辦公樓。2006年,崗西、十張、夾塘、五里拐、吳郢、草塘6個村居辦公樓正在建設之中,提高了村居硬件設施水平。2004~2006年,雷水路和四里河路北段六車道拓寬工程相繼建成順利通車,為發展北片農業經濟、啟動老街改造及四里河路商貿經濟帶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007年6月,四里河路南段建成通車,合淮公路、環湖北路拓寬工程也列入到省市2009年工作計劃之中。2000~2005年,大楊鎮累計投資近38億元,開發建設總面積150餘萬平方米,新修道路19萬平方米,相繼建成集鎮中心文化商貿區、產業園區、墨荷園、高科技農業園、移民住宅區、農民別墅區和湖濱花園等小區,另有合肥市森林公園和合肥市「1346」重點工程,即投資10億元的香港明發商業廣場正在建設之中。該鎮四里河路三產商貿經濟帶、合淮路工業經濟帶、環湖北路城效型農業經濟帶、南淝河旅遊經濟帶漸成規模,城鎮設施逐步完善。143、157、300路公交車穿鎮而過,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二是集鎮服務功能建設。積極做好全鎮衛生工作,2004年擴建大楊醫院,2005年引入省立醫院在龍王小區投資建成1000餘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社區檔案管理達市級標準,充分發揮出檔案信息資源作用,增強了社區服務功能。陸續建成中心幼兒園及五里拐小學等6所標準化校園,引進建成3所中、高等院校,鎮區水、電、路、燈、通訊、有線電視和綠化設施完善,科教文衛配套齊全。三是集鎮投資環境建設。2006年,鎮黨委、政府將產業園1~4#廠房按價分配給吳郢等4個社居委,盤活了政府資產,也樹立了村居服務企業、發展自身的意識。2006年,大楊鎮舉全鎮之力,強力推進查處違法建設工作。該鎮龍王社居委組織的「電廠路會戰」拉開大楊鎮拆違序幕,「楊郢、新大郢拆違大會戰」掀起了全鎮拆違高潮,在全市帶了好頭。2006年,大楊鎮4個社居委被評為市無違建社區,12個單位被評為市無違建文明單位。大楊鎮共拆除違法建設42萬平方米,鎮建設辦、謝崗村、龍王、照山、高橋社居委被授予市查處違法建設先進集體;大楊鎮主次幹道路、住宅小區市容保潔面積發展到70萬平方米,先後獲得碭山路、環湖東路、合淮路、四里河路的保潔管理權,做到集鎮美化、亮化。

社會事業

教育

大楊鎮共有小學7所,中學1所,職業學校(大專、職高)4所,幼兒園5所。解放初期,大楊鎮有7所小學,1964年又在全鄉規模較大的自然村辦起了耕讀小學。1970年通過合併調整,全鄉有11所小學。2000年,因合肥市大房郢水庫的興建,結合布局調整,撤併了5所規模較小的學校。2005年,全鎮共有6所小學,在校師生3000餘人,2006年11月,已上劃到廬陽區教育局。另駐鎮院校有合肥市第十九中學、合肥市明星職業學校、合肥市經濟管理學校、安徽農業大學教育基地。

文化

文化活動自2002年3月區劃以來,大楊鎮各村(居)都建有文藝團隊,全鎮上下文藝活動一直十分活躍。每逢重大節日,鎮文化站經常舉辦文藝匯演,演出的節目有大型歌舞、戲曲、小品、相聲、獨舞、獨唱、朗讀、器樂等。在文學創作方面,2003年創作小品《一盒蛋糕》參加合肥市小品大賽獲二等獎;2004年創作小品《大楊新事》,參加廬陽區第四屆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演出深受好評,美術方面,山水畫《祖國山水》(五里拐村葛從雲作)2004年參加市、區書畫作品展覽獲優秀獎和二等獎。至2006年,大楊鎮先後被授予安徽省杜鵑花工程「優秀示範點」、安徽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王墩、照山社居委獲得了安徽省全民健身「示範晨晚練點」。有線廣播在大楊鎮一度十分普及。鎮政府共有廣播站、調頻設備、設有《大楊新聞》、《法制園地》、《計生天地》、《地方文藝》等自辦節目,並達到市甲級標準,能接收鎮節目、鎮村兩級形成網絡管理。區劃調整後,隨着經濟發展,大楊鎮融入城市步伐加快,大量農民轉為居民,有線廣播逐步被有線電視等信息媒體取代。

視頻

大楊產業園轉型升級砸下「第一錘」 將打造成廬陽產城融合示範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