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是生活在海底、河流、湖泊或溪流底部之上、之中或附近的生物群落,生活區域也被稱為底棲生物帶。這個群落生活在海洋或淡水沉積環境中或附近,其範圍從沿着前濱的潮汐池,到大陸架,再到深海。

許多適應深水壓力的生物無法在上層水域生存。因為深水與淺水之間的差壓是非常明顯的。(每10米水深大約有一個大氣壓)。

由於光在到達深海區之前就被其他生物群種吸收了,因此深海底棲生物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通常是從上層水域飄向深海的有機物。這種死亡和腐爛的物質維持着海底食物鏈。底棲生物帶的大多數生物是食腐動物或是食碎屑動物。

1891年海克爾提出了「底棲生物」, 這一概念起源於來自希臘名詞 βένθος 「大海的深度」。 底棲生物在淡水生物學中是用來指淡水水體底部的生物,如湖泊、河流和溪流。因此有時也叫「水底生物」。

目錄

食物來源

富營養化對海洋底棲生物的影響

底棲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是藻類和陸地富含有機物的徑流。水的深度、溫度和鹽度以及當地基質的類型都會影響底棲生物的存在。在沿海水域和其他光線到達底部的地方,海底光合作用硅藻可以繁殖。濾食性動物,如海綿和雙殼貝類,占據堅硬的沙質底部。底內動物,如多毛類,占據較軟的底部。魚類,以及海星、蝸牛、頭足類和甲殼類動物是重要的食肉動物和食腐動物。

底棲生物,如海星、牡蠣、蛤、海參、海蛇尾和海葵,是魚類(如美麗突額隆頭魚)和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2 按大小

2.1 大型底棲生物

它們身體尺寸較低的範圍在0.5毫米,但通常大於3毫米,因此,很容易被肉眼看到。在沿海水域生態系統中,有不同類群的多種生物:如多孔類、環節類、腔腸類、軟體動物、甲殼類、節肢動物等。

海岸邊生長的海草

棘皮動物

一種海鞘,用作裸鰓亞目動物螺旋卵的底物

典型大型底棲動物(自上而下)的顯微照片,包括片腳類動物、多毛綱動物、蝸牛和搖蚊幼蟲。

2.2 小型底棲生物

活的有孔蟲「嗜溫轉輪蟲」(輪蟲目 )

水熊蟲Hypsibius dujardini

腹毛動物門

橈足類

2.3 微型底棲生物

微底棲生物包括尺寸小於0.1毫米的微型底棲生物。如細菌、硅藻、纖毛蟲、變形蟲、鞭毛蟲。

海洋硅藻

纖毛蟲 stentor roeselii

鞭毛蟲

3 按類型

「各種海生蠕蟲」:M.J.Schleiden(1804-1881)繪製

3.1 底棲動物

底棲動物包括屬於底棲生物的動物。

3.2 底棲植物

底棲植物包括屬於底棲生物的植物,主要是底棲硅藻和大型藻類(海藻)。

按位置

4.1 底內動物

底內動物通常生活在含氧的沉積物中,或被掩埋,或在沉積物中挖掘洞穴,如海筆、沙錢。

4.2 底上動物[1]

底上動物生活在沉積物的頂部,例如在沉積物的周圍緩慢爬行的海參或者海蝸牛。

4.3 低遊動物

低遊動物生活在沉積物的正上方,例如石鱈魚

參考資料

  1. 底棲生物,搜狗, 201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