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質
底質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目錄
名詞解釋
底質是礦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蝕產物,生物活動及降解有機質等過程的產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質等隨水遷移而沉積在水體底部的堆積物質的統稱。一般不包括工廠廢水沉積物及廢水處理廠污泥。底質是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底質樣品送交實驗室後,應儘快處理和分析,如放置時間較長,應放於-20~40℃的冷凍櫃中保存。在處理過程中儘量避免沾污和污染物損失。
1、脫水
底質中含有大量水分,必須用適當的方法除去,不可直接在日光下曝曬或高溫烘乾。常用脫水方法有:在陰涼、通風處自然風乾(適於待測組分較穩定的樣品);離心分離(適於待測組分易揮發或易發生變化的樣品);真空冷凍乾燥(適用於各種類型樣品,特別是測定對於光、熱、空氣不穩定組分的樣品);無水硫酸鈉脫水(適於測定油類等有機污染物的樣品)。
2、篩分
將脫水乾燥後的底質樣品平鋪於硬質白紙板上,用玻璃棒等壓散(勿破壞自然顆粒徑)。剔除礫石及動植物殘體等雜質,使其通過20目篩。篩下樣品用四分法縮分至所需量。用瑪瑙研缽(或瑪瑙碎樣機)研磨至全部通過80—200目篩,裝入棕色廣口瓶中,貼上標籤備用。但測定汞、砷等易揮發元素及低價鐵、硫化物等時,不能用碎樣機粉碎,且僅通過80目篩。測定金屬元素的試樣,使用尼龍材質網篩;測定有機物的試樣,使用銅材質網篩。
對於用管式泥芯採樣器採集的柱狀樣品,儘量不要使分層狀態破壞,經乾燥後,用不鏽鋼小刀刮去樣柱表層,然後按上述表層底質方法處理。如欲了解各沉積階段污染物質的成分和含量變化,可沿橫斷面截取不同部位樣品分別處理和測定。
參考文獻
- ↑ 【每日積累】漢字的概述?漢字的特點是什麼?,搜狐,2021-06-26
- ↑ 中國書法:一門古老的藝術!,搜狐,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