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廢棄的古堡(紅山飛雪)

​​ 廢棄的古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廢棄的古堡》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廢棄的古堡

我在一條長長的山岡上漫步。

這兒是典型的塞外地貌,山石裸露,荒草連綿,樹木稀疏。強勁的山風順着山岡刮過來,呼嘯着,日夜不息。

站在這樣的地方,很適合縱目四望。

這裡應該有廢棄的古堡,不知修建於什麼朝代。

古堡其實已經不復存在了。殘存的瓦礫被荒草掩映着,躲在歷史的角落裡,保存着那麼一點點關於這裡曾經的記憶。

這裡的山民們早已不去注意那些殘垣斷壁,碎石亂瓦,任由它們在荒草里頹敗、銷蝕。也沒有興致去探尋碎瓦斷磚上被歷史浸潤的斑斑痕跡,當然也不會有任何的興趣去考究那些磚瓦是唐磚還是漢瓦。需要的時候,他們就會拿着現代的錘斧去敲打歷史的碎片,翻弄着那一段荒蕪的記憶,把那些中意的,看似還算有可用價值的磚瓦搬運到自家的院子裡,砌在剛剛動工的房基上。歷史的積澱融進了現代的泥土中,不知是否從此煥發新生,還是從此改變了自己的歷史風貌,與那些寒石瘦土毫無二致。

那些瘦瘦的小黃花,從碎石亂瓦的縫隙里鑽出來,在山風中顫抖着,彰顯出生命的韌度,卻在不經意間做了這古堡的註腳。時間可以流逝,記憶可以泯滅,而生命卻是生生不息。看看那殘垣斷壁上生長着的青青野草,像不肯停止的思緒,在不息的山風裡,一點一點蔓延。看着一堆亂石似的古堡的遺址,感覺那裡面肯定有不肯老去的靈魂,或者有不曾停止思索的思想,在山風裡一點點擴散,一點點叩問。

一群羊從山岡的那邊過來,低着頭,專注的在早已廢棄的古堡的遺址上撿拾着昨日的輝煌。所以,它們的咩聲總是與眾不同,沉鬱、悠長。像是從古堡遺址的殘垣斷壁里發出的歷史的回聲。

只有那位滿頭白髮的學者,獨自站在長滿荒草的山岡上,將那雪白的長髮,隨風飄散。

和那些羊一樣,他在古堡的遺址上不停地,反覆地撿拾。他固執地認為,祖先們總會以某種方式在他們的遺蹟中留下一些可供咀嚼的養料。野草可以讓那些羊們果腹,擠出營養豐富的奶水。這些殘敗了的碎石亂瓦,則可以讓我們這些後來人感知先人們的艱辛與偉大,從中尋找可以警覺與自豪的東西,讓我們在曾經輝煌,如今變成廢墟的古堡面前,感覺歷史的厚重。從這個意義上說,一處處的廢墟,就是歷史留給後人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廢墟就是歷史的一部分,是記載歷史的一種特殊方式。那些曾經的輝煌,大都是從一個一個的廢墟中發掘而來的。包括我們塞外著名的紅山文化,還有那個獨一無二的龍形玉雕。它們不知在歷史的廢墟中沉睡了幾千年,一旦破土而出,就成了永恆。每一個廢墟都是一個永恆的符號。

沒有什麼是永恆,也許只有大地、泥土。無論多麼偉大的建築,最終都會成為令人痛惜的泥土。從泥土中來,回歸泥土,這也許是難以擺脫的規律。而創造與毀壞似乎就是全部的歷史。偉大的建築見證了人類的偉大,處處廢墟則記錄了人類的愚蠢與狂妄。如秦時的阿房宮,近代的圓明園。那些偉大的建築讓人類收穫了創造的滿足,那些廢墟則時時讓人警覺。如此看來,廢墟更值得珍惜。

一處處廢棄的遺址被現代人修復了,足以證明今天的富足與強盛。人們不喜歡那些曾經的輝煌以廢墟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人們是想修復一段不願記憶的歷史,豈不知同時也割裂了一段歷史。

掩蓋與忘記一樣,都是可怕的。

學者的滿頭白髮其實也是一個符號,終將變成廢墟。然而,那蒼蒼白髮底下,同樣埋藏着寶貴的東西——思想。

按物質不滅的定律,永恆是存在的。廢墟是永恆的一種存在形式。

學者的白髮在荒草淒淒的山岡上格外醒目,像一盞明燈,照亮了被山民們遺棄了的古堡。被時間遺棄並不可怕,只要我們的思想活着,所有的遺址都將成為永恆。

[1]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