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縣
康保縣隸屬於張家口市,地處河北省西北部。東、北、西三面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太僕寺旗、正鑲白旗、化德縣、商都縣接壤,南部同張北、沽源、尚義三縣毗鄰。縣域廣80公里,袤62公里,總面積3365平方公里。康保縣轄7鎮8鄉,327個行政村,585個自然村。2007年總人口28.3萬,其中農業人口23萬。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北部、東部為丘陵區,南部為波狀平原區,平均海拔1450米。
康保縣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國二人台藝術之鄉。
目錄
人口民族
康保縣2007年總人口2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康保縣有漢、回、蒙、藏、滿5個民族。[1]
政治
劉雪松
張家口康保縣委書記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康保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處冀蒙結合部內蒙古高原的東南緣,屬陰山穹折帶,俗稱「壩上高原」,平均海拔145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1′-114°56′,北緯41°25′-42°08′。
地形地貌
康保地貌大致可分為低山丘陵區、緩坡丘陵區和波狀平原區三種類型。總觀全境,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緩傾斜,陰山余脈橫貫康保縣。東北部的鑲黃旗山,標高1784米,構成該區主峰;西南部的鹽淖岸,標高1282米,為該區地勢最低洼之處。東從鑲黃旗山起,西經廟彎子山、人頭山直至阿淖山一線,構成全境的分水嶺,向南向北逐漸形成低山和緩坡丘陵地形。丘陵地區無高山峻岭,山頭禿圓,山坡平緩,山間廣布穀地、盆地。南部廣大地區為波狀平原,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崗梁、平灘和盆地相間分布,在低洼積水處形成形成星羅棋布的淺碟形內陸湖泊(淖)。
氣候特徵
康保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中溫帶亞乾旱區,夏季涼爽,雨熱同期,年均氣溫1.2℃,無霜期為114天,日照時數3100小時,光照資源屬全國二類地區,是河北省光照時間最長的縣,是全省唯一的無河縣。康保縣災害性天氣以乾旱、風沙、冰雹、霜凍為主,尤以乾旱為最,素有「十年九旱」之稱。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康保縣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煤炭、花崗岩、螢石、鉛鋅、黃金、鎢等礦藏33種,開發利用12種,探明煤炭保有儲量7840萬噸、花崗岩儲量1.5億立方米、螢石礦儲量350萬噸、鉛鋅礦儲量460多萬噸、黃金儲量2噸、石英岩儲量5億噸,多數未經深度開發。
風能資源
據測風結果顯示,10米高年風速5.82-7.5米/秒,有效風速時間7000—8000小時,風功率密度255-480瓦/平方米。主風向穩定,達到國標四至七級標準,是全國風能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
土地資源
康保縣2007年擁有林地120萬畝,草場170萬畝。累計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工程300萬畝,在北部沿蒙邊界形成了1500平方公里的生態綜合開發區,構築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風能資源 康保縣是中國風能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2007年編制了《2005-2020年河北康保風電場工程規劃》,與河北建投、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山東魯能、武漢凱迪、瑞士MFC商業銀行集團、新疆金風集團等6家公司簽訂了325萬千瓦的開發協議,計劃總投資300多億元人民幣。建起測風塔29座,其中23座測風塔測風已滿一年。2006年,省建投投資3億元、3萬千瓦一期風電項目當年建設、當年發電、當年收益。2007年,河北建投還將投資1.5億元,完成2萬千瓦一期技改增容工程。河北建投公司投資4億元、5萬千瓦二期工程和國投公司投資8億元、10萬千瓦一期工程可望年內開工。2007年末,裝機容量達到50萬千瓦,完成增加值26250萬元。
經濟概況
工業
康保縣境內有河北金能張家口礦業集團康保礦業有限公司、安康煤礦、永安煤礦三家煤炭企業,年原煤生產能力達到72萬噸。2007年,河北金能集團規劃投資3.35億元綜合開發忠義煤田,建設年生產原煤60萬噸的中型煤礦,並配套建設30萬噸洗煤廠、2.4萬千瓦坑口矸石電場兩個項目。2007年末,康保縣原煤產量預計可達到150萬噸以上、精煤30萬噸、發電1.7億度。
農業
康保縣建成總投資1.5億元的石材工業園區,引進了遼寧大銘、天津騰宇等8家企業,主要加工中國粉紅麻花崗岩等石材產品,年加工能力26萬平方米;2007年底,入駐企業可達13家,年開採加工能力可達5萬立方米,加工各類板材100萬平方米。 畜牧加工業:康保縣組建了「野茫茫」肉類加工集團,引進了全市規模最大的河北金陽光飼草加工企業,年可產牛羊肉1.2萬噸、鮮奶5萬噸、飼草50萬噸。並積極與伊利集團、集寧華清肉食品公司、河北寶譽鑫有限公司等20多家客商洽談畜牧加工項目,康保縣肉食品、飼草、乳製品加工量分別達到2萬噸、60萬噸、20萬噸。
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以康保雜糧雜豆市場,佳維、宏業脫水蔬菜公司,塞北口蘑公司,綠寶燕麥公司等龍頭企業為帶動,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進一步拉長蔬菜、雜糧、口蘑等特色產業增值鏈條。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04年以來,累計投融資4.32億元,完成了縣城22平方公里電子圖測繪、新區綜合開發和康巴諾爾湖開發規劃,重點實施了城區路網改造、文化廣場建設、殯儀館搬遷、小區開發、環城綠化、市政建設等一批民心工程。城區面積由2001年5.6平方公里擴展到9萬平方公里,人口從2.6萬人增加到5.8萬人,城鎮面貌明顯改善。
文化
2006年「康保二人台」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又向省申報了與二人台相關的 「康保霸王鞭」、「康保干嗑」、「康保笑話」、「康保落子」等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神聖的職責》、《不是日子過的快》、《幫扶》、《隔離》、《農家婚事》等二人台劇目多次參加國家、省各種匯演,其中《搶財神》、《父子爭權》等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群星獎」,一批優秀的二人台劇目推向全國。
教育
2004年有各級各類學校218所,在校生27891人,在編教職工2726人。2004年以來,累計投融資7800萬元,新建、改擴建校舍8.4萬平方米,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9 %,「一費制」、「兩免一補」 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普九」工作通過國家驗收,城鄉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衛生
2004年康保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45所,其中縣級醫療機構2所(縣醫院、縣中醫院),預防保健機構2所(縣疾病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所),衛生監督機構1所,基本形成了覆蓋康保縣的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引進了全國第一個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體系縣級節點建設項目,實現了與張家口251、北京301醫院的網絡遠程會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面達到70%以上。
旅遊
古遺址
金長城
金長城(康保段),距今約887年。相傳為秦始皇修築長城外的第三道邊,當地俗稱「三道邊」,個別地圖上標有「成吉思汗長城」。根據出土文物考證,金長城始建於金代,因其形體規模較小,故又稱「金界壕」或「金源邊堡」。
阿不蓋廟
清康熙11年(1672年)建成,取名為普慈寺。寺長250米,寬1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建大都宮1座,正殿5間,東西廂房各3間,山門1間,旗杆2根,東南鼓樓1間,寺廟前打井1眼,常住僧12人。自民國10年(1921年)放墾,喇嘛,蒙古人遷移,由漢族遷此建村,農民漸多,村以廟得名。廟以倒塌,只見遺址,堆積高1.5米,地面散有陶片、瓷片、磚瓦等。傳說廟有一地洞,其位不詳。
生態旅遊景區
臥龍圖康巴諾爾假日莊園
臥龍圖位於縣城西北4公里處。察北民間傳說:腳下的草原古代曾是個旱魔肆虐之地。十年九旱,旱到最嚴重的時候,寸草不生,不能播種。玉皇大帝為了拯救這裡的百姓,派了兩條龍常駐這裡,以隨時調節雨水。這池湖水被當地蒙民稱為「康巴諾爾」意即藍色美麗的湖;漢民則稱之為「南海子」,意即湖水大豐。
南天門
南天門主景區位於康保縣城北20公里、屯墾鎮政府所在地西北15公里的屯墾鎮阿不蓋廟村轄區內,海拔1600米。據《康保縣誌》記載:清康熙11年(1672年),蒙古民族在此建普慈寺,常信僧眾12人,每逢舊曆6月1日誦經,14日至15日跳鬼,喇嘛、蒙人到達者300餘人。南天門是北部喇嘛和蒙人到普慈寺進行一年一度的誦經法事的必經之路,便稱之為「南天門」。
劉二溝景區
劉二溝景區地處康保縣鄧油坊鎮東南約7.5公里處。
王子墳草原動植物保護區
王子墳草原動植物保護區位於閆油坊鄉境內,是壩上生態旅遊線上特具魅力的景點。一條省際柏油公路橫貫全境。保護區置壩上草原旅遊各景點之中央,地理位置優越。西行20公里到達「和氏壁傳國」失落地——康保縣臥龍圖蒙古苑及草原雄關——南天門;東行可及內蒙古太僕寺旗炮台營牧區,沽源的梳妝樓;偏東南行去張北中都草原度假村。金代古長城橫亘於保護區。
地方特產
麻油
亞麻籽油(麻油)中所含α—亞麻酸,具有降低血脂、降低高血壓、抑制血栓性疾病、預防心肌梗塞和腦梗塞、保護視力、增強智力等功效。
蘑菇
生長於草原,也叫口蘑。蘑菇的有效成分可增強T淋巴細胞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抵禦各種疾病的免疫力;蘑菇中含有人體難以消化的粗纖維、半粗纖維和木質素,可保持腸內水分平衡,還可吸收餘下的膽固醇、糖分,將其排出體外,對預防便秘、腸癌、動脈硬化、糖尿病等都十分有利;蘑菇含有酪氨酸酶,對降低血壓有明顯效果。
五色雜糧
作為膳食寶塔的塔基,黑米、綠豆、蠶豆、豌豆、芸豆、小米、蕎麥米等五色雜糧,是最好的基礎食物,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黑色益胃,白色益肺,黃色益脾,紅色益心,青色益肝。 燕麥片、莜麥方便麵 均屬燕麥製品。燕麥又名雀麥、野麥、莜麥,它的營養價值很高。營養學者發現,燕麥片湯是產婦、嬰幼兒、慢性疾病患者的食療食養佳品;燕麥還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的理想食物。
土豆面
土豆,也叫馬玲薯、山藥。土豆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以及礦物質,優質澱粉含量約為16.5%,還含有大量木質素等,被譽為人類的「第二麵包「。其所含的維生素是胡蘿蔔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紅柿的4倍,維生素C的含量為蔬菜之最。
歷史名人
柴書林(1913--1995):出生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村(後遷至康保縣柴家營村),早年積極投身革命,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柴書林同志一生為抗日根據地建設、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國防工程和上海人防工程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孟士仁(1851--1924):生於萬全縣,19歲考中秀才,1904年帶兄弟姐妹6人及貧民佃戶遷居到哈拉罕(即康保土城子一帶)領地墾荒,孟士仁為總辦。墾地耕種以來,因孟士仁調理有方,從未有土地糾紛發生。晚年創辦私塾,使貧家子女可以入學受教育。1910年遭大旱,孟士仁為民眾籌劃資金運購籽種,1911年秋獲收,民眾免於饑寒。
宋廷福(生卒不詳),山西天鎮人,16歲時給人當長工,為人勤勞,生活儉樸。後在托羅蓋(鄧油坊鎮宋家營)買荒地5頃,生活漸富,常接濟幫助貧困者。
柴森發(1885---1965),是原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柴書林之父。字峻山,是康保縣開明地主,為康保縣革命解放事業做出過貢獻。土改時,表現積極,獻出土地2800畝歸還農民。
孔慶雲(1903---1976),生於河北省武安縣苑水村。精通中醫,曾當過藥店店員,後開過藥店。1928年至1933年,曾任康保商務會委員。1956年公私合營後,擔任縣工商聯常務委員。1958年調縣醫院任中醫師,救死扶傷,盡心盡職,深受群眾好評。多次被推為縣人民代表,出席過康保縣二、三、四、五、六屆人民代表大會。
王紹培(1908---1966),生於河北大興縣,自幼讀書,後考入馮玉祥將軍舉辦的北京速成軍醫學校。畢業後,在馮部下任軍醫。1930年,退出部隊,行醫謀生。1934年來康保,舉辦第一家西醫診所,將先進的醫療技術帶入塞外,醫術、醫德遠揚縣內外。解放後,曾先後被推選為人民代表、政治協商會委員等,並在醫療戰線上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