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采恩
康采恩(英語:Concern),高級壟斷組織形式。晚於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出現,規模更為龐大[1]。德語Konzern的音譯。原意為多種企業集團。一般以一兩個實力最雄厚的大壟斷企業為核心,把跨部門、跨行業的許多大企業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壟斷企業集團。
是一種通過由母公司對獨立企業進行持股而達到實際支配作用的壟斷企業形態。一般情況下,基本是由集團中的銀行以及其他金融企業來擔當控股公司這一角色。
這種壟斷形態與卡特爾以及托拉斯不同,它的直接目的不是支配市場,而是極大程度拓展公司影響力。在資本集中方面上,康采恩比卡特爾更加進步和托拉斯相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存在的各大康采恩集團也稱為「財閥」,比較有名的有三井財閥、三菱財閥、住友財閥、安田財閥等等。今天的韓國財閥更甚,該國最大的三星集團能貢獻22%的稅金,並由其分公司包辦小至醫療保險,大至軍火製造的全方位產業壟斷。在持有大量分公司股份的公司集團歐洲也很常見,以德國為甚。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康采恩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形成。它的產生和發展,控制着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融合為金融資本的重要特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壟斷組織日益向綜合多樣化發展,康采恩也有了諸如實力增強、對國家的控制和利用加強、家族色彩淡化等一系列的變化。它已成為最突出、最典型和占優勢地位的壟斷組織形式。
目錄
與托拉斯的區別
在資本主義經濟現實中,康采恩與托拉斯同樣都是金融控制為基礎的那一類,兩者之間不易劃出明確界限,二者的區別主要是[3]:
- 從結合形式看,參加托拉斯的各個企業事實上已融合為一體,完全喪失了各自的獨立性;而加入康采恩的各個企業在形式上是獨立的,儘管其中的大多數要受居於核心地位的大銀行或大工業企業的直接控制。
- 從參加的主體看,加入托拉斯的都是單個資本家的企業,而加入康采恩的既有單個資本家的企業,又有集團資本家的壟斷體系如辛迪加、托拉斯、卡特爾,從而形成更大規模的跨業壟斷,甚至可以操控一個國家的經濟。
視頻
康采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康采恩,品牌網, 2019-12-29
- ↑ 「混合康采恩」的騙局是什麼?有怎樣的影響?,零點財經, 2019-9-26
- ↑ 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區別,豆丁網 ,201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