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
廖姓,中國皇室姓氏之一,漢族姓氏。
廖姓在中國宋朝百家姓排行第66位。廖姓總人口約490萬,約占漢族人口的0.37%,排第60位。歷史上廖姓曾建立西蓼、東蓼、舒蓼等諸多政權。
台灣大姓之一,最早一支廖姓源自黃帝後裔、夏朝宗室、西蓼開國國君-廖叔安,故廖叔安為廖姓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顓頊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為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國所滅,後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開國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人口以台灣、湖南、福建、江西、廣東、浙江、湖北、河南、四川、重慶、廣西、雲南、海南、安徽、江蘇等地區居多,同時廖姓也是董姓的主要來源。
目錄
研究考證
廖(Liào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
源流一
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黃帝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廖姓。
源流二
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
據《潛夫論》云:"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省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唐朝追遵大唐德明皇帝皋陶後人所建。楚穆王四年滅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五代時期吳越國劉氏一族,屬於因諡改姓為氏。唐朝末期至五代時期,吳越大豪錢鏐創建了吳越國,他成為開國第一任君主。由於錢鏐的"鏐"與"廖"為同旁字,為了令轄下皆避自己的名諱,錢鏐便下詔將吳越國中所有的劉氏族人皆改為廖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皇室,屬於帝王賜姓為氏。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率二十萬大軍伐漠北,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的後裔、蒙古王子孛爾只斤•也先土干率妻子及其部族眾人歸降,明成祖大喜,特賜其漢姓為廖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元朝黃金家族托雷後裔,後多冠漢姓為廖氏。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記載:"清朝滿族皇室後裔愛新覺羅氏族人中多冠有漢姓廖氏。"
源流七
有一說法,源於古代貴族姓氏,據文獻《姓紀・名頭志》中記載:"廖,字形源於一長發飛仙髻,以羽毛為衣,以雲霓作裳的翩翩起舞的美妙仙女姿態"。原指美若天仙的女子,本來是貴族才可以得到的姓。其後意義漸淡,關於其姿態,可參考霓裳羽衣(成語)。據林氏學者分析,其字形可拆分為廣,羽,人,彡。其他具體例證尚不明。 [1]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相當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東漢移治今寧晉西南。
堂號
廖氏宗祠
武威堂唐貞觀年間,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寧都)縣令,政績顯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武威堂是流傳最廣、人口最多的廖氏堂號。"崇德之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自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如今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乃至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後裔。
世彩堂
是廖氏的主要堂號之一。"世彩"的內涵:一是長壽而有福氣,"為官者只有造福於百姓和鄉里人,才有這樣的好福氣";二是宋皇帝(欽宗)御封"世彩堂",更為顯赫而耀。廖剛是宋朝一位極有膽識、極有謀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歲,曾祖父享年88歲,他們都看過自己的第五代孫子。廖家累世奉養白髮老人,所以廖剛把自己的廳堂命名為"世彩堂"。後世許多廖姓宗族都喜歡用"世彩堂"作為堂號。
汝南堂
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發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發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號,是廖姓最古老的堂號。
果烈堂、中鄉堂
蜀漢廖化,為關羽主薄。關羽敗亡,廖化在戰場上假裝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遷右軍車騎將軍,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所以叫"中鄉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剛烈,就叫"果烈堂"。
紫桂堂
宋朝時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學,在桂山建了一個書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稱"紫桂堂"的。
萬石堂
宋工部尚書廖剛,娶秦國夫人張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云: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
清武堂
據《廖氏大族譜》載:"明初,張元子入贅廖家" ,為福建詔安官坡張廖一族之源。這派族人從張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為"清武 堂"。
其他堂號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中鄉堂""、"垂裕堂"、"崇遠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維堂"等。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黃帝相傳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東南),為楚國的先祖,其後裔夏朝宗室叔安夏朝時受封於飂(古廖字)國,故稱飂(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其後人以國名飂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開國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廖叔安,出生於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一帶),是廖氏宗祖。夏朝時,在蓼國為王,稱"蓼王",後人以國為姓為"蓼 "亦作 " 風 " 字邊"飂氏"。
古蓼國轄境約當今河南省唐河縣、桐柏縣,湖北省棗陽市、隨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飂氏傳到 36 世伯高時,才去風加廣成為"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