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磊
廖磊(1890-1939),中國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新桂系高級將領,陸軍上將。字燕農,又名夢祥。廣西陸川人,原籍廣東化州。 [1]
廖磊 | |
---|---|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 |
出生 |
1890年 廣西陸川 |
逝世 | 1939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夢祥 |
職業 | 陸軍上將 |
目錄
生平介紹
1907年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堂,1911年進入湖北陸軍第三中學堂,參加武昌起義。1914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投湘軍趙恆惕師任連附、連長、營長、團長。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四師少將副師長兼第三團團長,第三十六軍第一師師長,第三十六軍副軍長、軍長。蔣桂戰爭時辭職去香港。1929年後回廣西投新桂系反蔣,任"護黨救國軍"前敵指揮部參謀長,第七軍副軍長兼第二十一師師長、軍長,廣西航空學校校長。1931年、1932年兩次率部進攻右江革命根據地,在百色、龍州、東蘭等地圍攻紅七軍、紅八軍。1934年率部在桂北堵截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任安徽省主席。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建立大別山抗日游擊根據地,任鄂豫皖邊區游擊總司令。[2]
發跡湘軍
廖磊早年加入湘軍。他勤於練兵,不苟言笑,賞罰分明,待士兵如手足,能同甘苦,其部屬不奉其命令不敢任意進退,而他自己刻苦耐勞勇敢,在前線身先士卒,用兵不只勇敢,且堅忍不拔,自當排長起遇危險時絕不請援,未奉令不退,因此屢次能完成任務。廖磊本人也因治軍有方,在湘軍中不斷得到提升,歷任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等職。
1928年,湖南軍閥唐生智被李宗仁打敗,廖磊與何健、葉琪、李品仙等湘軍將領投降桂系,後隨白崇禧繼續北伐,打到華北。1929年1月南京政府編遣軍隊,第三十六軍縮編為第五十三師,廖磊任師長,仍駐唐山。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派唐生智赴華北活動湘軍舊部,幾個湘軍旅長準備拘捕白崇禧,蔣介石也派特務企圖捕殺白崇禧。廖磊親自護送白崇禧到塘沽港,讓他搭乘日本輪船經香港回廣西。之後廖磊本人也被迫辭去軍職,到香港居住。
內戰逞凶
1929年12月,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重新統治廣西,成立護黨救國軍總司令部,受白崇禧邀請,廖磊於1930年初回廣西,任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後歷任第七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第七軍副軍長兼二十一師師長、第七軍軍長等職。曾參加中原大戰,兩次率部圍攻東蘭、鳳山革命根據地,參與謀劃緝拿韋拔群,1933年春又指揮鎮壓桂北瑤民武裝起義。1934年參加對長征紅軍的堵截。
1934年8月紅六軍團9700餘人在任弼時、蕭克、王震的領導下,奉命退出湘贛蘇區,向西進行戰略轉移,經湘南、廣西進入貴州。湘黔桂三省經過協商,決定由廖磊率桂軍4個團,由李覺率湘軍7個團入黔"助剿",三省軍隊統由廖磊指揮。廖磊將所率桂軍分成兩部,19師57團、24師70團由他親自率領,24師72團、獨立團、71團所屬陳與參營由24師師長覃聯芳率領。
9月26日凌晨3時,紅六軍團在大廣坳,與桂軍覃聯芳部遭遇,雙方展開激戰,擔任掩護任務的紅五十二、五十四團後路被截斷。經數小時廝殺,紅五十二團從大廣坳西側大山突圍。紅五十四團撤出稍緩,再次遭到包圍,最後除一部分突圍追上主力部隊外,團長趙雄和兩個營長等145人犧牲,團政委、營長以及眾多戰士負傷。戰後,五十四團暫時撤銷建制,分別編人第四十九、第五十一、第五十二及第五十三團。戰鬥結束,廖磊率張(光瑋)、李(瑞金)兩團趕到,聞紅軍走脫,深悔來遲,失去殲敵良機。
紅六軍團從大廣坳脫險後,在湘黔桂三省軍隊的包圍圈中不斷機動,於10月1日重創黔軍,獲得了主動,進入甕安縣境,準備渡過烏江。
當紅六軍團於10月4日進到烏江江畔的猴場(今草塘)時,接到軍委電報:"桂敵現向南開動,紅三軍部隊已占印江。六軍團應速向江口前進,無論如何你們不得再向西移。"於是紅六軍團放棄西渡烏江的計劃,於5日掉頭向東北前進,準備經石阡附近進入江口地區,與紅三軍(賀龍部)取得聯絡。
然而,軍委的情報是錯誤的,桂軍並沒有南撤。實際情況是,國民黨軍判斷:烏江有黔軍憑險扼守,紅軍難以西渡,必經餘慶、石阡去印江與紅三軍會合,只要可靠地封鎖石(阡)、鎮(遠)大道,就很有可能在這一地區圍殲紅六軍團。於是廖磊等國民黨軍指揮官在鎮遠緊急會商,決定由黔軍5個團嚴密防守烏江;以桂軍第24師覃聯芳部(72團、獨立團、陳與參營)、湘軍補充第一總隊及黔軍4個團沿施秉、餘慶一線展開,由南向北壓迫紅軍;湘軍第55旅、獨32旅、謝明強團、桂軍廖磊部(70團、57團)從北面封鎖前往印江的道路。
10月7日,紅六軍團按照紅十七師、軍團部、紅十八師順序東進,準備到石阡西南的甘溪一帶休息,然後利用夜晚越過石、鎮大道。7日拂曉,軍團參謀長李達率領的紅六軍團先頭部隊進至甘溪。10時,紅六軍團前頭部隊俘獲桂軍19師57團的兩個偵察員,得知桂軍的兩個團已接近甘溪。紅五十一團前衛營在周球保營長指揮下,不待命令,搶先行動,將部隊沿甘溪街頭展開。但是,負責指揮前衛行動的軍團指揮員,卻沒有採取有效應對措施。桂軍發現紅軍後,立即在距甘溪街百米處的(位於鎮北)小河南岸石堤後邊展開,並迅速搶占離甘溪鎮半里路程的白虎山、群寶山。12時左右,桂軍搶占了甘溪東北的白虎山和群寶山一線高地,居高臨下向紅軍發起猛烈進攻。紅五十一團發現敵情之後,立即在甘溪鎮北頭展開部隊,就地抵抗,並派出部分兵力搶占甘溪鎮南面的青龍嘴高地。剛進入甘溪西街的四十九團的一個營就地抗擊桂軍。第五十團也從行進間展開,搶占了羊東坳及其附近高地,以猛烈的火力突擊桂軍,支援第五十一團和第四十九團的戰鬥。
在甘溪與紅軍遭遇的是桂系第7軍軍長廖磊親自率領的兩個團(很多資料認為是周祖晃的19師,可能是因為被俘虜的桂軍偵察員屬於19師57團,但桂軍軍官的回憶都是廖磊帶領的兩個團),分別是24師70團(團長汪玉珊因貪生怕死被撤職,由營長李瑞金暫代)、19師57團(團長張光瑋)。桂軍19師57團首先與紅軍接觸,雙方展開激戰。24師70團代團長李瑞金率該團跑步前進,參加戰鬥。桂軍70團以第3營由右翼高地包抄,協助71團的正面進攻,爭奪甘溪背後高地,雙方在鎮東北、鎮東方向激戰。桂軍70團副團長黃炳鈿,乘紅軍與71團及第3營交鋒之機,率領70團第1、2營,利用鎮北的河溝凹地隱蔽向甘溪西街接近,向紅軍翼側發起攻擊,又沿着下水道的暗溝,向南偷偷地摸進甘溪鎮中心,從暗溝中向外射擊,襲占了紅四十九團一個營在甘溪西街的陣地,切斷了紅五十一團與主力部隊的聯繫,並進一步與紅軍爭奪甘溪鎮南面的青龍嘴高地。桂軍又以主力分兩路向西邊的龍骨噸和泥東坳迂迴,企圖打入紅軍縱深,抄襲紅軍指揮部,遭紅53團阻擊。
紅軍部隊因倉促應戰,被截為三段,首尾不能相顧,先頭部隊陷入桂軍包圍。軍團參謀長李達率領青龍嘴高地附近的紅五十一團和紅四十九團的兩個團部及機槍連等四百餘人衝出包圍,由甘溪東南的杜腦山高地向石阡以南大地方轉移。防守甘溪的紅五十一團和紅四十九團,在桂軍的包圍和猛烈攻擊下,浴血奮戰,打退了桂軍的多次進攻,為主力部隊爭取了時間,但自身損失很大,僅紅五十一團第三營(前衛營)傷亡即達兩百餘人。
軍團領導由於不清楚前方情況,遲遲不能定下決心,當發現敵人逼近主力縱隊時,才倉促派出紅軍學校占領龍骨噸和老車土等高地抗擊敵人。軍團領導認為,紅軍從戰鬥發起就處於被動地位,繼續打下去也無取勝把握,決定退出戰鬥向南轉移。遂指揮部隊向甘溪東南的大地方轉移。軍團主力部隊在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下,在大土村以南深山密林中披荊斬棘,開拓通路,擺脫了桂軍的追擊到達了大地方。擔任掩護任務的第五十團退路被切斷,與主力失去了聯絡。廖磊率部緊追不捨,紅軍直到10日才設法甩掉尾追桂軍。
紅六軍團由於未能擊破甘溪桂軍,從而陷入湘、桂、黔三省敵軍約二十個團的包圍之中。軍團在石阡、施秉、餘慶、鎮遠四縣邊境的崇山峻岭中與敵周旋數日,終於分三部先後於15、23、24日與賀龍、關向應率領的紅三軍主力會合。
甘溪一仗,紅六軍團損失大半,最後陸陸續續歸隊和紅三軍會師的官兵不足3000人。紅六軍團軍團長蕭克曾無限感慨地說:"甘溪戰鬥,一經憶起,心膽為之震驚,精神為之振奮。"甘溪之戰結束後,廖磊又奉命率部趕回廣西,參加對中央紅軍的堵截。12月初,中央紅軍過湘江後,廖磊率桂系第七軍在紅軍南面並行追擊,不斷向北側擊紅軍,防止紅軍南下廣西腹地。12月8日、9日,廖磊率第七軍搶先占領廣西龍勝縣城,在縣城東北方向與紅三軍團發生激戰,並以一部從縣城北進,擋住了中央紅軍的西進通道,阻止紅軍向西進入廣西三江縣,紅軍被迫掉頭向北進入湖南通道縣,並由通道縣向西,進入貴州境內。
之後,廖磊又率軍進占貴州都勻,暗中支持貴州軍閥王家烈,暗示王家烈向桂軍靠攏。但王家烈在中央紅軍的打擊及蔣介石的權謀玩弄之下,最終被迫交出軍權,調往南京出任中央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蔣桂在貴州的斗 法,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3]
出省抗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廖磊被任命為第二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七軍軍長,同年10月升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七軍軍長,率第七軍、四十八軍開赴第五戰區抗日。在淞滬戰場大塘戰役中,指揮所部與日軍激戰幾晝夜,消滅敵軍6000之眾,收復70餘村莊。1938年6月,率部以大別山為依託,截斷日軍交通線,在黃梅、廣濟地區給日軍重大打擊。
1938年9月,桂系第七軍、四十八軍為主幹,加上一些地方團隊,組成鄂豫皖邊區游擊部隊。廖磊以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身份兼任豫鄂皖邊區游擊總指揮、安徽省主席、省保安司令、省軍管區司令。
廖磊一生最出色的一件事可能便是對大別山根據地的經營。之前,在敵後建立游擊根據地被認為是一件苦差,李宗仁不好意思說讓誰去,便在召見廖磊與李品仙時沉默不語,廖磊主動說由他去。沒想到廖磊在大別山搞得有聲有色,對安徽的經營成為桂系在抗戰時期的最大「收穫」。
廖磊上任後,發布《告全省民眾書》,指出要切實做九件事:1、徵辟地主紳耆,延攬人才,共濟時艱;2、妥籌難民生計,成立難民救濟會,設立難民工廠;3、蠲免淪陷區域田賦;4、推行農村合作貸款,改正農村經濟,活動金融流通;5、保障法幣流通;6、撲滅漢奸及偽組織;7、重行整編民眾武力,寇來大家出擊,無事各自歸農;8、剷除貪污;9、肅清盜匪。同時向民眾提出三點希望:1、堅定必勝信心;2、協助軍隊作戰;3、幫助政府除奸。之後,又擬成《安徽省戰時施政綱領》,於1939年1月正式頒布。
在軍事方面,武漢失守、第五戰區主力自鄂東向鄂西撤退後,大別山孤懸敵後。但日軍隨着占領區的擴大,兵力也日益分散。廖磊趁機對根據地四周之敵作有力的驅逐和抗禦,先掃清大別山外圍,次第收復了一些為敵所占的縣份,對武漢市方面則建立強固的防禦線,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游擊基地初具規模。由於大別山游擊基地的創建和支持,安徽62縣中,能保留完整者35縣,縣境有敵蹤者有7縣,縣城為敵盤踞者僅19縣(1939年皖南收復4縣,皖中收復8縣、皖東及皖東北收復7縣,皖北收復2縣)。
在政治方面,廖磊狠抓民眾的組織與發動,健全安徽動員委會各級機構,派出工作團、政工隊,深入各部門,推行動員工作,從政治思想上動員群眾起來配合軍事行政工作。如幫助軍隊運送糧食、彈藥、傷員,以及防奸、宣傳、組訓等,使群眾團結愛國,不為敵人所利用。省動委會秘書長朱子帆曾指出:「全部動員過程中的主要階段,便是廖公兼主皖政開始的。」
此外,廖磊還採取措施救助難民,開辦難民工廠、設立難民救濟會。同時運用合作貸款,供給農民生產獎金,剷除貨款為豪紳把持的弊病;撥款辦理購屯統運,解決農產品滯銷、價格低落問題。發動軍隊在農忙時幫助農民耕作。以此爭取民心。
對安徽原有的地方武裝,如省保安隊、各路人民自衛軍、抗日人民自衛軍和一些民眾自發組織的游擊隊,均進行了新編訓練,改編為國民兵團,在各縣組織縣司令部,轄常備隊、後備隊。常備隊視各縣財力,編為若干大隊。後備隊則由區鄉、保、甲之壯丁編成,為無給制。
廖磊還要求各專署,在有敵蹤各縣及淪陷各縣建立游擊根據地。縣境有敵蹤的縣份,縣府仍在縣城或郊區辦公。失陷各縣,縣府在縣之根據地設署辦公,如此處再陷,則更遷至另一根據地。如全境淪陷,則於縣的邊境或鄰縣接近處設置臨時辦事處,指揮鄉、鎮、保各級人員,仍在區內,秘密進行組訓、宣傳、偵察、除奸等工作。
廖磊還對安徽的行政機構進行調整,貫徹「政治與軍事合一,政府與民眾合一」的政策,具體有:各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任區保安司令,專員公署與保安司令部合併辦公;縣長兼領軍務,縣內黨務人員及一切地方團隊武力,歸縣長統一指揮,民眾抗敵機關和團體,歸民眾動員委員會統一指揮;各迂緩、重疊、冗雜的機構一律裁撤或合併。基層鄉、鎮、保、甲按「政教合一」原則,將聯保辦公處、鄉村教育、自衛隊合併為統一機構。以鄉(鎮)保長兼任學校校長和自衛隊長,甲長兼保預、後備隊班長,公所、學校、隊部合併辦公。
在財政方面,進行財政整頓。發動民眾交納原有賦稅,清除苛捐雜稅。狠抓財政清理,打擊貪污,剔除中飽;厲行節約;實行稅收統支,確定省縣預算,樹立超然會計制度,嚴禁自收自支。由於方法具體,措施得力,安徽在戰時財政收入不降反升,自1939年起有大幅度增加,這在國統區是不多見的。
在人事方面,廖磊堅決貫徹「行新政用新人」的政策。原來安徽的基層行政組織是一種聯保制度,所有聯保主任和保長都是一些年紀老大的豪紳,組織渙散,不能掌握民眾,也無法配合軍事行動。為此,廖磊決定訓練一批知識青年充當縣、區、鄉各級幹部,成立省政府政治軍事幹部訓練班,他親自兼班主任。又於各區專署成立分班。本部先後舉辦六期,結業學員4929人,分班培訓次數一至四次不等,結業學員4913人,分發各級機關任用。省政訓班內特設財政會計組,先後開辦三期。對基層行政人員,訂立保甲人員訓練辦法,由各縣設班訓練。因小學師資缺乏,又在省軍政訓練班中特設小學師資組,結業學員139人。省特命各縣採取鄉(鎮)、保小學教師短期訓練的辦法,訓練教師1998人。省里還開設合作指導組、無線電組、諜報工作組等,培訓各類人才。
省軍政訓練班的黨員,為從各地招考來的優秀青年,廖磊對這些學員加以重用,分派到各地任職,還曾從干訓班中選拔優秀者數人充當縣長。廖磊指示各級行政機構,對干訓生,要讓他們「切實參加行政機構的工作」,並稱要把愛護干訓生作為「各縣長主要考績之一」,「如果藉故不用干訓生,則連縣長都沒他的份」。對干訓生,廖磊則勉勵這些青年人:「各位回到鄉間工作,一定要和舊的腐化的鄉、村長有斷然的分別」,「不要做變相的新土豪」。在廖磊的支持下,干訓班的勢力在各級行政機構中日益增長。新桂系又號召干訓生組織干訓生同學通訊處,使他們在新桂系掌握下團結起來。因為干訓生受到重用,一般知識青年,爭入干訓班之門,時人有「要做官,干訓班」之謠。
廖磊還於1939年7月20日,在戰時省會立煌召開首次省臨時參議會,以後各縣臨時參議會也相繼成立,基層鄉鎮也紛紛召開保民大會,以爭取人心、集思廣益。
廖磊於1939年冬病逝於立煌縣,葉劍英、董必武等中共領導人送花圈致哀。
廖磊治皖時間不長,但各方面評價甚高。安徽人張義純曾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安徽省主席等職,他回憶說,廖磊為人比較清廉,在總司令任內,所存軍隊節餘兵餉,繳歸廣西增購軍火,不像李品仙中飽私囊。因廖磊提倡儉樸風氣,亦有狡黠者,投其所好,穿草鞋、打綁腿往謁省主席,廖委以縣長職務。當有人揭穿其詐偽時,廖磊又將其革職。「這時(1939年)廖磊提倡節儉苦幹,兼之幣值與物價平穩,軍政人員生活安定,多能秉公守法,從事抗戰工作。」
白崇禧晚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廖磊在大別山評價甚高:「他率第七軍赴滬作戰,敵人裝備好又有制空權,傷亡很大,有旅長二人、團長六七人犧牲,而撤退時無論搭車徒步,上下均能守秩序,對百姓秋毫無犯。第七軍撤到大別山,後來榮膺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安徽省主席,軍人能守紀律,政治風氣亦佳,安徽人對他均表好感。這時江北、山東都淪陷了,而安徽甚多縣份在八年抗戰中始終能守住,這基礎是他建立的。······繼廖任安徽省主席的是李品仙,無論軍政都比不上廖主持的時期了。我衷心佩服這人。」
李宗仁晚年提到廖磊時也回憶說:「廖磊在大別山苦心孤詣經營的結果,竟形成令人羨慕的小康之局。······廖君死時,大別山根據地內的軍政設施已初具規模。」
參考文獻
- ↑ 廖磊——桂軍出身的抗日名將來源趣歷史
- ↑ 1939年10月23日因腦溢血逝世於安徽。追晉二級上將。廖磊——桂軍出身的抗日名將來源趣歷史
- ↑ 陸川名將廖磊:發跡湘軍 內戰逞凶,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