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建文(明朝皇帝朱允炆的年號)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建文(1399年-1402年6月)為中國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的年號[1],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不承認建文年號,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下詔恢復建文年號。

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一直沒有明詔宣布革除建文年號。一些學者認為革除年號不是朱棣的本意,而只是臣下所為。也有人認為明成祖通過重修《太祖實錄》和修纂《奉天靖難記》對建文朝歷史肆意篡改,實際上相當於革除了建文年號,只是又不願親自公開實施而承擔歷史責任。

目錄

在位皇帝

廟號:原無廟號。明弘光元年(1644年)上廟號惠宗。

諡號:大明弘光元年上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他是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冊封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即位,由駙馬梅殷、太常寺卿黃子澄、齊泰等人輔佐。

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當上皇帝後,生怕那些開國元勛「尾大不掉」,將長子立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餘二十三個兒子都封王建藩。燕王朱棣、晉王朱?、寧王朱權等率兵駐守北方,抵禦蒙古;周王朱、齊王朱榑等駐於內地各省,監督地方官吏。朱元璋規定,如遇奸臣專權,藩王可以聲討奸臣,甚至可以發兵「清君側」。他的本意是企圖用皇室親戚來維護皇權,殊不知事與願違。

皇位理應由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繼承,朱標作為長子,早就被立為太子。可惜他英年早逝,死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把長孫朱允炆立為皇儲。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2],長孫朱允炆即位。出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的朱允炆,此時已是一個英姿勃發的青年了,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卻缺少祖父與叔父們雄才大略的草莽習氣。他在位僅僅四年,就被叔父——燕王朱棣趕下台,禍根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種下的。

朱元璋給兒子們封王建藩,並授予他們「清君側」特權的做法,同樣出身卑微的劉邦也採用過。劉邦建立漢朝後,立即分封同姓諸侯王,作為劉家天下的屏障。出乎意料的是,那些同姓諸侯王野心勃勃,與中央分庭抗禮。漢景帝接受晁錯的「削藩」主張,引來了藩王的反叛——吳楚七國之亂,他們的藉口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建文帝即位後,那些分封於邊疆及內地的藩王們,根本不把這個年輕的侄皇帝放在眼裡,他們個個擁兵自重。建文帝時時感受到有着皇叔身份的藩王們的威脅,不得不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商量削奪藩王的權力。藩王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率先發難,其藉口就是援引「祖訓」:如遇奸臣擅權,藩王可以發兵聲討,以「清君側」。

於是,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他的封地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藉口是「清君側」,其實是以聲討齊泰、黃子澄為名,矛頭直指建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下當時的首都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說焚死,一說逃亡,究竟如何,眾說紛紜,這就是建文帝生死之謎的由來。

視頻

建文 相關視頻

揭開建文皇帝生死之謎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皇帝簡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