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市
建阳市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另称潭城,位于福建省北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
建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林海竹乡”著称于省,有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等,曾位列于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榜单中。
2021年4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公布,建阳区在列。[1]
目录
历史沿革
历史建制
汉朝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十年(205年)转讨上饶,分上饶地及建安之桐乡置建平县;贺齐为削弱建安县地方势力,将桐乡划入建平县。建平立县后,属会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
建阳
建平县地域包括上饶部分地(即今铅山县)、建安县桐乡和崇安。
建安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间(207~220年),分会稽南部都尉为建安郡,建平县改属建安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邵武立县,铅山招善、鹅湖二乡划属邵武,而旌孝等乡仍属建平。
晋朝太康元年(280年)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二郡。同时,因建平县与荆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建平县为建阳县。
辖地仍有旌孝及福建之崇安、建阳。
及至南朝,建阳仍属建安郡。南朝宋,建安郡属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齐属江州,梁属东扬州,陈初属闽州(治今福州),后属丰州(治今福州)。
隋朝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建安郡为县,建阳并入建安县,属泉州(治今福州)。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四年复置建阳县,建阳县属建州。八年,建州属泉州都督府,建阳县并入建安县。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复置建阳县。
唐末,旌孝等乡划入弋阳县设铅山场(铅山场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县)。
五代梁、唐,建阳皆属建州。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以建州为镇安军(后改镇武军),建阳县属镇安军(后属镇武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阳县属永安军(治今建瓯,不久改忠义军)。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为建宁军,建阳县属建宁军。
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阳县西北乡的崇安场升为崇安县;咸平元年(998年),分建阳之上梅、下梅、会仙(赤石)、黄村、周村、将村(以上三里属今星村、黄村一带)等六里入崇安;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阳之东南(今童游乡东南面及宸前东面一带)并入瓯宁县;元丰五年(1082年),分建阳从政(非以后建阳境内之崇政里)、籍溪(此二里属今五夫乡田尾、古亭、茅厂等地)、丰阳(兴田)、节和(黎源、澄浒一带)、建平(黎源、澄浒)、五夫等里入崇安。宋元佑四年(1089年),瓯宁县将建阳东南一些乡村归还建阳。
南宋绍兴二十二(1152年),建宁军升为建宁府,建阳县属建宁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阳县之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更名嘉禾县。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嘉禾县属建宁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县复名建阳县。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宁路复称建宁府,建阳县属建宁府。
清代建阳县属延建邵道建宁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民国二年,改延建邵道为北路道,建阳县属北路道。民国3年改北路道为建安道,建阳县属建安道。民国14年废道。民国22年,十九路军在闽起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建阳县属延建省。民国23年,福建省政府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阳县属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地在浦城)。民国24年,建阳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7年专员公署由浦城迁至建阳。县名沿袭清朝。
民国29年(1940年),又分建阳的崇文上里,包括今崇安之城村(古粤城)、大渚、井前、杨厝等地入崇安。是年10月,水吉从建瓯分出升为水吉县。
民国30年(1941年),将崇安县星村镇(同建阳县长坪乡接壤的)施家坪、源头一带(共288亩),划归建阳县管辖。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建阳属于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建瓯)。
建国以后
1950年9月专署迁建阳,建阳县属建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4年秋,邵武县水北区清平乡将坑上、薮上、西演、李家坡、黄竹楼、徐竹塘、邱家漈与下坪,划归黄坑区九峰乡管辖;斗米岭、泥洋、王坝溪、(里外)对田、(里外)大竹栏、三板桥与倒水,划归黄坑区桂林乡管辖,共15个自然村,人口最多的村有20户。
1956年6月建阳专署撤销,成立南平专署,建阳县属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6年,水吉撤销县制,将所属一区(治所水吉)、五区(治所郑墩)、六区(治所漳墩)三个区及二区的下墘、黄地、岭头、陈地、仑尾等5个乡,三区的回龙、垅下、浒洲、马岚、澄溪与南头等6个乡,四区的小湖、贵源、大湖、马坑、东鲁与鸿庇等6个乡划与建阳,置回龙区、郑墩区、小湖区及水吉镇。
建阳
1967年2月,邵武县胡书公社屯上大队划出4个生产队给建阳界首大队管辖。
1968年5月设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建阳县属南平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7月南平地革会迁建阳,建阳县属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建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阳县属建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9年1月行政公署迁南平(今延平区),建阳县属南平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以原建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建阳区的行政区域;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
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阳区成立。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建阳区辖2个街道、8个镇、3个乡:潭城街道、童游街道、麻沙镇、水吉镇、将口镇、莒口镇、黄坑镇、漳墩镇、徐市镇、小湖镇、崇雒乡、书坊乡、回龙乡。区政府驻潭城街道。以及190个自治村、14个居委会及3个国营农场。面积3383平方公里。[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平市建阳区地处武夷山脉南麓,福建省北部,闽北山区盆地中部。位于北纬27°16′32″~27°43′41″东经117°32′20″~118°37′51″之间。总的地势西北与东部高,东西距离长,南北距离较短,宛如马鞍形。
东邻松溪县、政和县,南接建瓯市、顺昌县,西连邵武市、光泽县,北依武夷山市、浦城县。
气候水文
气候:建阳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静风多,温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气温18.1℃,无霜期322天,年平均降雨量1742毫米,年日照平均1802小时,适宜动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乡”美称。
水文:建阳区溪流水域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干流两岸多数较陡,断面多呈“V”字形,河床基石裸露。支流更为狭窄,河谷多呈深切曲流的“U”字形。源短流激,集流时间短,暴雨时容易成灾。全区共有溪流71条,其中较大的19条,流域50~200平方公里的有11条,200~500平方公里的有5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崇阳溪、南浦溪、麻阳溪。[3]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建阳区素有“林海竹乡”之称,境内森林资源居福建省第四位,为中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森林面积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1%,木材蓄积量1250万立方米,毛竹6312.99万根。境内黄坑大竹岚19平方公里范围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是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区内原始森林里有众多珍稀树种,名贵药材,珍禽奇兽,被誉为“昆虫世界”、“蛇类王国”、“鸟的乐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闻名中外的生物标本采集胜地。
土地资源
建阳区丘陵山地面积30.58万公顷,占总面积90.4%;耕地面积3.1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87万公顷,草场面积2.26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2.19万公顷,年理论载畜量3.04万标准黄牛单位。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土层深厚、肥沃。
矿产资源
截至2010年,建阳区境内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石墨矿1100万吨,萤石矿317万吨,银铅锌矿35万吨,硫铁矿90万吨,蛇纹岩3102万吨,储量均居全省之首。书坊太阳山到莒口的大金山矿脉是福建省黄金的重点矿脉,还有砂金、钨、透辉石、花岗岩、高岭土等共有35种矿藏,潜在的经济价值超过57亿元。[4]
经济产业
综合介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使建阳经济开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外向型转变。工农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1.32亿元上升到1993年的16.86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3年3.2亿元,是1978年0.487亿元的5.57倍。第三产业1993年总产达3.2亿元。财政预算内收入1993年6200万元,是1978年960万元的5.45倍;财政支出5570万元,是1978年760万元的6.32倍。城乡储蓄1993年末余额3.82亿元是1978年629万元的50.73倍。人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1993年建阳县农业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为1100元,是1979年188.13元的4.84倍;城市人口的人年均收入1993年提高到1900元。
2013年,建阳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25.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0.6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0.6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1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4.3 :48.4 :27.3。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68.4%、24.2%。
农业经济
建阳区是一个农业县级区,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5%,是中国商品粮基地,外调粮总量和人均售粮均列福建省之冠。农业结构仍以传统的种养为主,主要有粮食、笋竹营林、养殖、茶果、经作、食用菌等六大产业。
2013年,建阳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1.28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完成26.59亿元,林业产值完成 13.26亿元,牧业产值完成5.59亿元,渔业产值完成4.4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1.43亿元。
工业经济
建阳工业以林产工业、食品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化工建材工业、电力、矿产开发业、轻纺工业为主,其中以味精厂为龙头的食品工业比较发达。重点企业有味精厂、制药厂、中纤板厂、水泥厂、酒厂、造纸厂、压缩机厂、化工总厂、汽车半轴厂、皮革厂、胶合板厂等。主要特色产品有大米、木材、笋、竹、鸭蛋、茶果(尤以漳墩白茶、建阳桔柚著称)、淮山、莲子(建阳通心白莲粒大、圆润、汁甜,曾在清代为贡莲)、竹荪、香菇等各种农副产品以及味精、人造板、啤酒、白酒、皮鞋、机制纸、气体空压机、水泥、松香、樟脑、肥皂、磨床、石板材等工业产品。
2013年,建阳区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09.3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6亿元,同比增长16.3%;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0.6%。
金融状况
建阳市金融机构完备,设有人行、农发行、工行、农行、建行和人民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2013年,建阳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55.84亿元,其中单位存款81.72亿元;个人存款6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3.87亿元,其中个人短期贷款增长9.5%、单位短期贷款增长6.1%、中长期贷款增长65.2%。
贸易状况
贸易方面,建阳区形成了以西街、水南、童游三个农贸市场为主,北门旧货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粮食批发市场、汽车贸易市场等专业交易市场为辅的市场网络布局。葡萄协会、米业协会、鸭业协会、蔬菜协会等各种流通实体蓬勃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仓储、货运批发经营,以及信息咨询、金融、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现化服务业得到较好发展。
2013年,建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07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和个体户零售额7.65亿元,两油和永辉零售额5.61亿元。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批零住餐业零售额25.81亿元:其中调查队实现限下零售额22.74亿元,增长10.0%;限下大个体实现零售额3.06亿元。[5]
交通概况
南平市建阳区为闽北交通枢纽、通讯电讯以及电力辐射中心。南武旅游文明路、205国道、水杉线、横南铁路从市区横穿而过,离武夷山机场仅40余公里。福(杭)贵成、沪金南穗两条国家一级通讯干线经过该区。建阳和南平各县市以及所属乡镇均实行通讯光缆化,设在童游的省网22万伏变电站与该市11万伏输变电联网使建阳成为闽北电力辐射中心。
社会科技
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阳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1998年4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 "文化先进县市"称号,全区现有5个乡镇文化站被评为福建省"百强文化站",建阳市文化馆被文化部评为"标准文化馆",图书馆由国家二级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图书馆,4 个乡镇被南平市人民政府授予 "文化先进乡镇" 称号。1993年,建阳区被国家文化部群文司评为"书画艺术之乡"。建阳文学艺术联合会下属有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诗词等10多个协会,1991年在建阳成立了中首家民间工笔画院。2000年,建阳区有文化馆(站)14个,图书馆1个,年末存书达12.3万册。
2013年末,建阳区共有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博物馆1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7个,网吧18家,音像店3家,图书馆年末存书12.67万册。
教育事业
建阳区有校园面积1860亩,其中校舍面积49万平方米,有中学16所(职高1所),在校生19905人;小学178所,在校生29384人;普高4所,在校生3264人。全区有教师(含代课教师)3533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5.53%和96.47%。建阳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扫盲先进县"、"福建省扫除文盲先进县"、"福建省实施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于1992年、1996年分别通过了省"六项督导"验收和省教育"两基"评估验收。1997、1998、1999、2000年又连续四年通过南平市政府的跟踪复查,各项指标稳中有升。
2013年末,建阳区共有普通中学17所,班级数336班,在校生16251人,初中生毕业率99.8%;小学29所,比上年增加1所,班级数702班,在校生21338人,小学生毕业率100.5%;全区共有幼儿园 37所,班级数412班,在园人数11530人。
卫生事业
2013年末,建阳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24个,其中市直属医院2个,南平市第二医院1个,监狱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年末全区共卫生从业人员23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70人,医生90人;拥有病床总数13080张。[6]
旅游景点
南平市建阳区名胜古迹有革命遗址3处、古文化遗址132处、古建筑12处、古墓6处、古石刻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元代建窑遗址、宋代朱熹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唐代将口窑址、宋代宋慈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