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市
建陽市隸屬於福建省南平市,另稱潭城,位於福建省北部,建溪上游,武夷山南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
建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以「閩北糧倉」「茶果基地」「林海竹鄉」著稱於省,有革命遺址3處、古文化遺址132處、古建築12處等,曾位列於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榜單中。
2021年4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城市」公布,建陽區在列。[1]
目錄
歷史沿革
歷史建制
漢朝建安八年(203年),賀齊進兵建安,十年(205年)轉討上饒,分上饒地及建安之桐鄉置建平縣;賀齊為削弱建安縣地方勢力,將桐鄉劃入建平縣。建平立縣後,屬會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
建陽
建平縣地域包括上饒部分地(即今鉛山縣)、建安縣桐鄉和崇安。
建安十二年到二十五年間(207~220年),分會稽南部都尉為建安郡,建平縣改屬建安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邵武立縣,鉛山招善、鵝湖二鄉劃屬邵武,而旌孝等鄉仍屬建平。
晉朝太康元年(280年)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二郡。同時,因建平縣與荊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建平縣為建陽縣。
轄地仍有旌孝及福建之崇安、建陽。
及至南朝,建陽仍屬建安郡。南朝宋,建安郡屬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齊屬江州,梁屬東揚州,陳初屬閩州(治今福州),後屬豐州(治今福州)。
隋朝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建安郡為縣,建陽併入建安縣,屬泉州(治今福州)。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建安郡為建州;四年復置建陽縣,建陽縣屬建州。八年,建州屬泉州都督府,建陽縣併入建安縣。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復置建陽縣。
唐末,旌孝等鄉劃入弋陽縣設鉛山場(鉛山場於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為縣)。
五代梁、唐,建陽皆屬建州。晉天福六年(941年),閩王以建州為鎮安軍(後改鎮武軍),建陽縣屬鎮安軍(後屬鎮武軍)。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建陽縣屬永安軍(治今建甌,不久改忠義軍)。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為建寧軍,建陽縣屬建寧軍。
宋淳化五年(994年),建陽縣西北鄉的崇安場升為崇安縣;咸平元年(998年),分建陽之上梅、下梅、會仙(赤石)、黃村、周村、將村(以上三里屬今星村、黃村一帶)等六里入崇安;治平三年(1066年),分建陽之東南(今童游鄉東南面及宸前東面一帶)併入甌寧縣;元豐五年(1082年),分建陽從政(非以後建陽境內之崇政里)、籍溪(此二里屬今五夫鄉田尾、古亭、茅廠等地)、豐陽(興田)、節和(黎源、澄滸一帶)、建平(黎源、澄滸)、五夫等里入崇安。宋元佑四年(1089年),甌寧縣將建陽東南一些鄉村歸還建陽。
南宋紹興二十二(1152年),建寧軍升為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陽縣之唐石里(今黃坑鎮)產嘉禾,更名嘉禾縣。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嘉禾縣屬建寧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縣復名建陽縣。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建寧路復稱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
清代建陽縣屬延建邵道建寧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民國二年,改延建邵道為北路道,建陽縣屬北路道。民國3年改北路道為建安道,建陽縣屬建安道。民國14年廢道。民國22年,十九路軍在閩起義,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建陽縣屬延建省。民國23年,福建省政府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陽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地在浦城)。民國24年,建陽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專員公署由浦城遷至建陽。縣名沿襲清朝。
民國29年(1940年),又分建陽的崇文上里,包括今崇安之城村(古粵城)、大渚、井前、楊厝等地入崇安。是年10月,水吉從建甌分出升為水吉縣。
民國30年(1941年),將崇安縣星村鎮(同建陽縣長坪鄉接壤的)施家坪、源頭一帶(共288畝),劃歸建陽縣管轄。
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建陽屬於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建甌)。
建國以後
1950年9月專署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4年秋,邵武縣水北區清平鄉將坑上、藪上、西演、李家坡、黃竹樓、徐竹塘、邱家漈與下坪,劃歸黃坑區九峰鄉管轄;斗米嶺、泥洋、王壩溪、(里外)對田、(里外)大竹欄、三板橋與倒水,劃歸黃坑區桂林鄉管轄,共15個自然村,人口最多的村有20戶。
1956年6月建陽專署撤銷,成立南平專署,建陽縣屬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6年,水吉撤銷縣制,將所屬一區(治所水吉)、五區(治所鄭墩)、六區(治所漳墩)三個區及二區的下墘、黃地、嶺頭、陳地、侖尾等5個鄉,三區的回龍、壠下、滸洲、馬嵐、澄溪與南頭等6個鄉,四區的小湖、貴源、大湖、馬坑、東魯與鴻庇等6個鄉劃與建陽,置回龍區、鄭墩區、小湖區及水吉鎮。
建陽
1967年2月,邵武縣胡書公社屯上大隊劃出4個生產隊給建陽界首大隊管轄。
1968年5月設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建陽縣屬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7月南平地革會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建陽地區行政公署,建陽縣屬建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9年1月行政公署遷南平(今延平區),建陽縣屬南平地區行政公署。
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
2014年5月27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以原建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建陽區的行政區域;南平市政府駐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號遷至南平市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
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陽區成立。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建陽區轄2個街道、8個鎮、3個鄉:潭城街道、童遊街道、麻沙鎮、水吉鎮、將口鎮、莒口鎮、黃坑鎮、漳墩鎮、徐市鎮、小湖鎮、崇雒鄉、書坊鄉、回龍鄉。區政府駐潭城街道。以及190個自治村、14個居委會及3個國營農場。面積3383平方公里。[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平市建陽區地處武夷山脈南麓,福建省北部,閩北山區盆地中部。位於北緯27°16′32″~27°43′41″東經117°32′20″~118°37′51″之間。總的地勢西北與東部高,東西距離長,南北距離較短,宛如馬鞍形。
東鄰松谿縣、政和縣,南接建甌市、順昌縣,西連邵武市、光澤縣,北依武夷山市、浦城縣。
氣候水文
氣候:建陽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冬短夏長,氣候宜人,靜風多,溫差大,雨季集中,年平均氣溫18.1℃,無霜期322天,年平均降雨量1742毫米,年日照平均1802小時,適宜動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鄉」美稱。
水文:建陽區溪流水域總面積213平方公里。幹流兩岸多數較陡,斷面多呈「V」字形,河床基石裸露。支流更為狹窄,河谷多呈深切曲流的「U」字形。源短流激,集流時間短,暴雨時容易成災。全區共有溪流71條,其中較大的19條,流域50~200平方公里的有11條,200~500平方公里的有5條,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崇陽溪、南浦溪、麻陽溪。[3]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建陽區素有「林海竹鄉」之稱,境內森林資源居福建省第四位,為中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森林面積1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5.1%,木材蓄積量1250萬立方米,毛竹6312.99萬根。境內黃坑大竹嵐19平方公里範圍為國家重點保護區,是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分,區內原始森林裡有眾多珍稀樹種,名貴藥材,珍禽奇獸,被譽為「昆蟲世界」、「蛇類王國」、「鳥的樂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是聞名中外的生物標本採集勝地。
土地資源
建陽區丘陵山地面積30.58萬公頃,占總面積90.4%;耕地面積3.1萬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87萬公頃,草場面積2.26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2.19萬公頃,年理論載畜量3.04萬標準黃牛單位。土壤類型有紅壤、黃壤,土層深厚、肥沃。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建陽區境內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石墨礦1100萬噸,螢石礦317萬噸,銀鉛鋅礦35萬噸,硫鐵礦90萬噸,蛇紋岩3102萬噸,儲量均居全省之首。書坊太陽山到莒口的大金山礦脈是福建省黃金的重點礦脈,還有砂金、鎢、透輝石、花崗岩、高嶺土等共有35種礦藏,潛在的經濟價值超過57億元。[4]
經濟產業
綜合介紹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使建陽經濟開始從封閉型向開放型、外向型轉變。工農業生產總值由1978年1.32億元上升到1993年的16.86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993年3.2億元,是1978年0.487億元的5.57倍。第三產業1993年總產達3.2億元。財政預算內收入1993年6200萬元,是1978年960萬元的5.45倍;財政支出5570萬元,是1978年760萬元的6.32倍。城鄉儲蓄1993年末餘額3.82億元是1978年629萬元的50.73倍。人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1993年建陽縣農業人口的年人均純收入為1100元,是1979年188.13元的4.84倍;城市人口的人年均收入1993年提高到1900元。
2013年,建陽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25.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4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0.60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50.6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1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4.3 :48.4 :27.3。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4%、68.4%、24.2%。
農業經濟
建陽區是一個農業縣級區,農業比重大,農業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75%,是中國商品糧基地,外調糧總量和人均售糧均列福建省之冠。農業結構仍以傳統的種養為主,主要有糧食、筍竹營林、養殖、茶果、經作、食用菌等六大產業。
2013年,建陽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1.28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完成26.59億元,林業產值完成 13.26億元,牧業產值完成5.59億元,漁業產值完成4.4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完成1.43億元。
工業經濟
建陽工業以林產工業、食品工業、機械電子工業、化工建材工業、電力、礦產開發業、輕紡工業為主,其中以味精廠為龍頭的食品工業比較發達。重點企業有味精廠、製藥廠、中纖板廠、水泥廠、酒廠、造紙廠、壓縮機廠、化工總廠、汽車半軸廠、皮革廠、膠合板廠等。主要特色產品有大米、木材、筍、竹、鴨蛋、茶果(尤以漳墩白茶、建陽桔柚著稱)、淮山、蓮子(建陽通心白蓮粒大、圓潤、汁甜,曾在清代為貢蓮)、竹蓀、香菇等各種農副產品以及味精、人造板、啤酒、白酒、皮鞋、機製紙、氣體空壓機、水泥、松香、樟腦、肥皂、磨床、石板材等工業產品。
2013年,建陽區實現全社會工業總產值209.3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5.6億元,同比增長16.3%;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3.7億元,同比增長10.6%。
金融狀況
建陽市金融機構完備,設有人行、農發行、工行、農行、建行和人民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2013年,建陽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55.84億元,其中單位存款81.72億元;個人存款67.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03.87億元,其中個人短期貸款增長9.5%、單位短期貸款增長6.1%、中長期貸款增長65.2%。
貿易狀況
貿易方面,建陽區形成了以西街、水南、童游三個農貿市場為主,北門舊貨市場、蔬菜批發市場、糧食批發市場、汽車貿易市場等專業交易市場為輔的市場網絡布局。葡萄協會、米業協會、鴨業協會、蔬菜協會等各種流通實體蓬勃發展。大型超市、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倉儲、貨運批發經營,以及信息諮詢、金融、會計、法律服務、研究與開發等現化服務業得到較好發展。
2013年,建陽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9.07億元:其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和個體戶零售額7.65億元,兩油和永輝零售額5.61億元。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戶批零住餐業零售額25.81億元:其中調查隊實現限下零售額22.74億元,增長10.0%;限下大個體實現零售額3.06億元。[5]
交通概況
南平市建陽區為閩北交通樞紐、通訊電訊以及電力輻射中心。南武旅遊文明路、205國道、水杉線、橫南鐵路從市區橫穿而過,離武夷山機場僅40餘公里。福(杭)貴成、滬金南穗兩條國家一級通訊幹線經過該區。建陽和南平各縣市以及所屬鄉鎮均實行通訊光纜化,設在童游的省網22萬伏變電站與該市11萬伏輸變電聯網使建陽成為閩北電力輻射中心。
社會科技
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陽區文化事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1998年4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 "文化先進縣市"稱號,全區現有5個鄉鎮文化站被評為福建省"百強文化站",建陽市文化館被文化部評為"標準文化館",圖書館由國家二級圖書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圖書館,4 個鄉鎮被南平市人民政府授予 "文化先進鄉鎮" 稱號。1993年,建陽區被國家文化部群文司評為"書畫藝術之鄉"。建陽文學藝術聯合會下屬有文學、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詩詞等10多個協會,1991年在建陽成立了中首家民間工筆畫院。2000年,建陽區有文化館(站)14個,圖書館1個,年末存書達12.3萬冊。
2013年末,建陽區共有體育場1個,體育館1個,博物館1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7個,網吧18家,音像店3家,圖書館年末存書12.67萬冊。
教育事業
建陽區有校園面積1860畝,其中校舍面積49萬平方米,有中學16所(職高1所),在校生19905人;小學178所,在校生29384人;普高4所,在校生3264人。全區有教師(含代課教師)3533人,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95.53%和96.47%。建陽區先後被授予"全國掃盲先進縣"、"福建省掃除文盲先進縣"、"福建省實施義務教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市"等榮譽稱號,並於1992年、1996年分別通過了省"六項督導"驗收和省教育"兩基"評估驗收。1997、1998、1999、2000年又連續四年通過南平市政府的跟蹤複查,各項指標穩中有升。
2013年末,建陽區共有普通中學17所,班級數336班,在校生16251人,初中生畢業率99.8%;小學29所,比上年增加1所,班級數702班,在校生21338人,小學生畢業率100.5%;全區共有幼兒園 37所,班級數412班,在園人數11530人。
衛生事業
2013年末,建陽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24個,其中市直屬醫院2個,南平市第二醫院1個,監獄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1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年末全區共衛生從業人員234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070人,醫生90人;擁有病床總數13080張。[6]
旅遊景點
南平市建陽區名勝古蹟有革命遺址3處、古文化遺址132處、古建築12處、古墓6處、古石刻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唐-元代建窯遺址、宋代朱熹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唐代將口窯址、宋代宋慈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