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開蕨

開蕨(學名:Phyllitis scolopendrium),為鐵角蕨科對開蕨屬下的一個植物種。是中國新記錄植物物種,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短,橫臥或斜生,其葉形奇特,頗為耐寒,雪中亦綠葉蔥蔥,是珍貴的觀賞植物。

對開蕨僅產於長白山南麓和西側局部地區,並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護,將瀕臨滅絕。本種的發現填補了對開蕨屬在中國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對開蕨

學名; Phyllitis scolopendrium

界; 植物界

門; 蕨類植物門

亞門; 真蕨亞門

綱; 薄囊蕨綱

科; 鐵角蕨科

屬; 對開蕨屬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橫臥或斜升。葉近生,葉柄長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杆色,連同葉軸疏被鱗片,鱗片淡棕色,長8-11毫米,寬約1毫米,線狀披針形。全緣,葉片長15-45厘米,寬3.5-5厘米,闊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基部略變狹,深心形兩側圓耳狀下垂,中肋明顯,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與葉柄同色,側脈不明顯,二回二叉,從中肋向兩側平展,頂端有膨大的水囊,不達葉緣。鮮葉稍呈肉質,干後薄紙質,上面絕色,光滑,下面淡黃綠色,疏生淡棕色小鱗片。孢子囊群成對地生於每兩組側肪的相鄰小肪的一側,通常僅分布於葉片中部以上,葉片下部不育;囊群蓋線形,膜質,淡棕色,全緣,兩端略彎向葉肉,並和相鄰的一條靠合,成對地相向開口,形如長梭狀;孢子圓腎形 ,周壁具網狀褶皺,表面具小刺狀紋飾。

生長環境

分布在長白山地區,生于山中茂密的林下,要求陰濕而土壤腐植質較多的生長環境。其分布區域氣候溫涼、潮濕,土壤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年平均溫6.2℃,年降水量946毫米,生于山地落葉闊葉林下的腐殖質層中,具有喜陰、喜濕 等特點。

分布情況

對開蕨分布於中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集安、撫松及樺甸等地。生於海拔700-750米的闊葉林中。蘇聯、朝鮮、日本也有分布。[2]

栽培技術

栽培方法 對本種的栽培試驗,尚處於初步摸索階段。可參考本屬其它種類(如P.scolopem drium)的孢子繁殖和分生繁殖法進行栽培。

栽培管理,對開蕨耐寒性強,但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管理中應注意保持空氣及土壤濕潤。生長初期須防止陽光過強,多加蔭蔽;休眠期則須放在光線充足處。喜過濾性、間接或反射光,如光線不足,則檀株徒長,顯得細瘦衰弱或軟垂。

如發現植株的根擠滿了花盆,可在春季換盆。重新上盆時,先在盆底放約2cm厚的一層碎磚,以利排水,再鋪厚度約2厘米的木炭,以吸收土壤殘留的多餘鹽分與有毒氣體等。而後再加一層骨粉,有利於根部生長。將植株放入盆後再填入上述混合配製的培養土,不要裝得太滿,以便澆水時讓水有留存的空間,並慢慢往下滲透。苗期可用0.3%尿素水液噴灑葉面,生長旺季追旋氮磷鉀複合肥。對開蕨的葉片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但過多老葉的存在對幼葉的伸展有抑制作用,應適當剪除。

病害極少見,蟲害有介殼蟲等危害葉片,發現後應及時人工刮除。

繁殖方法 繁殖以分株為主,也可用孢子繁殖。

分株通常在春季進行,簡單快速,將母株挖出,用手掰分根狀莖另行栽植。置於陰涼環境下養護即可,缺點是容易破壞株形。孢子繁殖較容易,可剪取成熟孢子的葉片,集中起來,均勻地撒在裝有消毒土壤的盆內,不要覆土,用白紙和玻璃蓋好盆。採用盆底浸水,當水分上升至土表即可。室內保持20~25℃,30天左右就能發芽,並長出細小的線狀葉片,再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即可分栽上盆。也可用過篩的腐殖土作培養基質,放在花盆中壓實,沸水澆透,充分冷卻後將事先配好的孢子懸濁液均勻噴灑,加蓋玻片保濕。每日光照12h,光照強度2000~3000Lx,溫度15~28℃,一般60~70天,原葉體發育成熟。此時加強噴霧,約15天後即有大量幼孢子體出現,待長出2~3片葉時進行第一次移栽,並逐漸使之適應室外環境。幼苗高15~20cm時可入盆定植。

摺疊編輯本段主要價值 對開蕨,是生長在長白山森林中的一種草本植物,由於森林砍伐,生態環境破壞,對開蕨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對開蕨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屬稀有種。

對開蕨中國發現的新記錄種,它的發現填補了對開蕨屬在中國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因此在研究植物地理學、植物區系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1]

參考文獻

  1. 對開蕨是什麼? , 360問答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