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开边镇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下辖镇,地处镇原县西北部,东接城关镇,南靠郭原乡,西邻武沟乡,北毗庙渠乡, 行政区域总面积159.87平方千米。

1949年,为开边区;1983年12月,改开边乡;2002年10月,开边乡撤乡建镇。 截至2018年末,开边镇户籍人口为22300人。 2020年6月,开边镇下辖9个行政村。

2018年,开边镇完成农业生产总值1.65亿元,增长10.7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17元,增长11.6%。 2018年,开边镇有工业企业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个。[1]

目录

历史沿革

解放初设立开边区,1958年3月改称开边乡,9月撤乡,成立五星人民公社,12月改称开边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复称开边乡,2002年10月撤乡建镇。

地理位置

开边镇 位于镇原县西部川区,距县城14公里,相传隋唐敬德在此开鞭兴业而得名。属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总土地面积23.98万亩,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12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开边镇地处镇原县西部川区,距县城13公里,地形较为复杂,属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地带,山、川、塬地兼有。开边镇共总土地总面积约为149平方公里,可利用耕地面积为7.47万亩,其中川地1.07万亩,塬地0.64万亩,山地5.76万亩,人均耕地3.45亩。年均降雨约400毫米左右,无霜期长达140-150天,较适合于小麦、玉米、糜子、菜籽、瓜菜等各类农作物的生长。

自然条件

茹河水域横穿全境,东风、解放两条自流灌渠横贯全镇,素有万亩灌区之美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9.7℃,平均降水量400-500毫米,全年无霜期140-150天,平均海拔1180-1498米左右,光、气、热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

开边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民风简朴,风土人情浓郁。有名山二座,老爷山,位于本镇解放村,山上苍柏成行,茶林满园;鸡头山位于开边镇之南,因酷似昂首的雄鸡而得名,又名石崆寺,今悬崖之中佛洞尊象犹存,因始皇登临祭祀而垂青于古今,历代名秀,锦上添花,韵味无穷,仁人志士,辈出无穷。开边镇资源丰富,农副土特产种类繁多,现已形成草畜、蔬菜、地膜粮食三大支柱产业。

文教卫生

全镇共有全日制小学12所,有教职工136人,在校学生267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有完全中学一所,教职工164人,在校学生2450名;有中心卫生院一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7人,护理人员9人,病床29张;九个行政村分别新修标准化村卫生所一处,6间82平方米,有村级卫生人员9名。[2]

基础设施

开边镇境内交通发达,有镇阳、镇草、临武三条公路横穿全镇,全长达53公里,有90%以上的行政村都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全镇有机井25眼,提灌站16处,小电井1140眼,水利灌溉设施齐备,人畜饮水安全。

内交通便利,农村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有镇草、镇阳、临武三条主要县乡道路,公路总里程约68.9公里,其中镇草路于2007年铺油通车,是镇原至银川的主要交通要道,镇阳、临武为三级砂石路面。开边镇共有各类机动车辆1281辆,其中汽车21辆,农用车1260辆。开边水利资源较为丰富,茹河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境,长达20公里,沿河川建有东风、解放两条主要自流渠道,是开边镇农业生产的水利大动脉,各条支渠道交错纵横,累计长达40公里。现有水泥窖1398眼,各类机井15眼,其中大口井2眼,提灌站3处,这些水利设备作为解放、东风两大渠道的配套设施,可满足万亩良田的灌溉需求。

乡镇经济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边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产业富民、工业兴镇的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牢固树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培植经济新亮点,打造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开边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开边镇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瓜菜、草畜、杏果等特色农产品的年总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结合开边镇实际,因地制宜,提出"沿川设施种菜,山区种草养畜,塬区发展杏果"的调整思路,高质量种植瓜菜6000亩。特别是2008年以来,开边镇把设施种菜继续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阳光工程来抓,借助县上倾斜扶持的东风,发挥川区交通、水利设施比较优越的优势,大力发展川区设施农业建设开边镇共建成设施蔬菜大棚387座293亩,其中水泥骨架大棚167座171亩,水泥立柱棚20座12亩,竹架弓棚200座100亩,大棚收入每亩在万元左右,开边镇设施大棚蔬菜总计收入200万元以上。改良毛杏10000亩、栽植苹果2000亩,种植牧草11000亩。开边镇各类大家畜存栏8800头,养羊10000只。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经济,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镇上建立了劳务培训基地两处,累计输出富余劳动力3600多人次,增加农民收入400万元,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将侧重于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其成长为一大新的产业。镇党委坚持发展抓项目的思路,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使开边镇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在镇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指导、扶持下,相继建立中小型企业9个,其中砖瓦厂2个,面粉加工厂1个,小型水泥预制厂6个,这些企业年总产值达680多万元,平均每年上缴利税约20余万元。

近年来,开边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赶超发展、和谐发展的思路,围绕财政增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依托项目支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开发"瓜菜、草畜"两大产业,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抓点带面,创新机制,抓落实,干到位,见成效,经济社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农村经济发展提速。2010年底,全镇共有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18个,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粮食总产量16926吨,油料产量1355吨,年末羊存栏8948只,大家畜存栏4966头,农业总产值10337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3020元,净增447元,增幅17.3%,财政收入完成338.7万元,超任务100万元,比去年增长23.7%,农业总产值达到10337万元,比去年增长18%,均呈两位数增加。2010年全县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位列第一名。

项目建设增势强劲。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在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资金、整合项目,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整村推进、发改、农牧、土地等项目,总投资达4500万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血液保障。

产业开发步伐加快。按照"川区瓜菜,山区种草,全镇地膜粮食"的思路,积极开发利用川区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建设。目前,全镇共建水泥骨架及钢架大棚650座,日光节能温室44座,全年大棚收入较好,棚均收入6500元,最高收入可达15000元,全镇大棚收入达500万元,使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3]

城镇建设

开边镇党委、政府逐年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努力提高开边街道品位和水平,加大服务功能建设,对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在大幅度拆迁改造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成立城管所,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重点抓了市场、街道的拆迁改造和亮化、美化建设,共拆迁破旧房屋10栋,150间,新修各类办公楼、商贸楼10栋,5000多个平方米,街道安装垃圾箱10个,栽植常青树150棵,硬化人行道四条,1600平方米。采用釉面彩砖硬化街道面积3500平方米,新修排洪排污灌渠1200米,铺设盖板1500平方米,安装路灯22盏,铺设供水管道600米,街道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不遗余力地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规划了兰沟、周湾、羊千塬村为小康农宅示范村,完成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的居民住宅88处,其中在兰沟配套建成能源沼气池200座;借助开边交通便利之机,实现"五到户"(水、电、公路、通讯、广播电视进户)工程,以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准 。

社会事业

开边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共有中小学校16所,其中全日制完全中学一所,在校学生1800多人,教职工129人;小学校15所,在校学生2386人,有教职工356人;各学校均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计算机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镇内建有多功能文化中心一处,总建筑面积为84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放映室等,图书室藏有各类书籍2000余册,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心卫生院一所,医护人员16人,病床25张。自2002年撤乡建镇以来,开边城镇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的跨越,开创了小城镇建设新局面。现有城镇建设面积60公顷,规划面积90公顷,新建各类建筑物15000平方米;大力打造绿色和谐家园,2008年初开边镇已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造林活动,以后将要继续实施绿化活动,争取使各居民区、镇直各单位的绿化率达到80%左右,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名胜古迹

开边镇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可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鸡头山、老爷山、九龙庙等远近有名,开边洼的温泉喷井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鸡头山位于开边镇之南,因其形酷似昂首的雄鸡而得名,又名石崆寺,《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西于崆峒,登鸡头"。《镇原县志》记载:"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经群众多次自发筹资维修,如今窑殿内雕梁画栋,龙飞凤舞,塑像画像,各具神态。山上古松青翠欲滴,山下茹水汤汤,自然风景优美;老爷山,古名金城堡的观光景点,曾是陇东最早的胜迹佳境之一,它位于镇原西川20里的茹河北岸(即今开边镇解放村河口村民小组境内),据《国语·周语》记载推断,早在四千多年前夏商末期的不窟祖辈,曾在此拓土开边创建城邑务耕课桑,因而这里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迄今仍有"茹河千年流不干,镇原城早不过金城山"的歌谣传于民间。其上苍柏成行,茶林满园,环境幽雅,历来是仁人志士游览凭吊、文人骚客曲径探幽的好去处。[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