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弄堂
圖片來自zhihu

衖堂上海的一種基於里弄類建築的城市社區,指城市中某一成片街巷內的居民所組成的社區,也稱「里弄」,是上海的特色文化。「弄堂」本義指此類居民區中的小巷,而「里弄」本義泛指此類居民建築。弄堂在武漢也叫「里巷」,同時也類似於北京的胡同、南陽夾道等。

目錄

介紹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中上海的居民房屋大多採用巷弄式的「里弄」式制,此類房屋包括排屋形式的石庫門[1] ,也有成排的獨棟房屋或公寓樓,成排的房屋形成稱為「弄堂」的小巷。規模較大的居民區內還有支弄,匯總到總弄連通街道。弄堂建造時大多擁有「XX弄」、「XX里」、「XX坊」、「XX村」或「XX新村」之類的名稱,如「興仁里」、「平安里」等,成為此弄堂社區的名稱。

「衖堂」名稱初見於19世紀後半葉。當時的一種說法是此名來自於「弄唐」:「弄」是宮中之路,而「唐」是廟中之路,因此「弄唐」(「衖堂」)是房屋之間的小路。

在20世紀末以前,絕大多數上海居民生活在「弄堂」內,因此弄堂生活孕育了特殊的生活文化,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上海城市改造建設,弄堂和弄堂文化正在逐漸減少。

武漢漢口的類似居民建築也叫「里弄」建築,此類建築區域中的巷弄也叫「衖堂」。衖堂式居民區在武漢卻得到了較好保留。

行政

20世紀中葉中共建政後,曾在1960年到1968年將上海城區最低一層的自治行政機構稱為「里弄委員會」,簡稱「里委會」,里委會除了擔當上級行政機構和居民之間的聯繫角色外,還在內衛治安、教育、社會福利、就業、產業、衛生、調解等方面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力。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召開街道工作會議,上海市人委頒布《上海市里弄委員會工作條例》,強調街道里弄是「階級鬥爭前哨,生產後方,生活場所,興無滅資重要陣地」。1968年裡委會改稱「里弄革命委員會」,簡稱「里革會」,1978年廢除里委會建制,恢復更小的居委會(居民委員會)建制。至今居委會仍有俗稱為「里委會」的。

里弄類建築

傳統(1949年以前)的里弄類居民房屋建築可分為幾種:

  • 早期里弄:19世紀中期由於人口急增出現的木質聯排房屋,由於易於着火後在租界內被取締。
  • 石庫門: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前半葉盛行的磚木質或鋼筋混凝土質、二至三層排屋,得名於每間房屋前的堅固石門。
  • 新式里弄:20世紀上半葉出現的更現代式的聯排房屋。
  • 廣式里弄:比石庫門更簡易的聯排房屋。
  • 花園式里弄:成排排列的獨棟房屋。
  • 公寓式里弄:成排排列的小型公寓式建築。

地址

由於上海城區的建築過去主要為里弄形式,因此「弄」成為了上海地址中的標準術語,無論是里弄式房屋還是公寓式房屋,甚至商用建築和新建的住宅小區,大多都擁有「XX路123弄」形式的地址,「弄」以內再分為「號」、「室」等。

參考文獻

  1. 石庫門,itravel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