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鱷科
引鱷科(Erythrosuchidae)意思是「紅色鱷魚」,是主龍形下綱的一科,是群大型肉食性動物,生存於早三疊紀(奧倫尼克階)到中三疊紀(安尼西階)。
到目前為止,引鱷科的化石在南非卡魯盆地的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俄羅斯彼爾姆地區、中國等地發現。牠們是該時代的頂級掠食動物,身長約2.5到5公尺。在最晚的物種裡,例如引鱷,頭顱可長達1公尺。
同時代大型的二齒獸類肯氏獸科,應該是牠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然而,第一個出現在化石記錄的引鱷科動物,年代稍早於肯氏獸科,所以牠們被推測也獵食其他動物。
目錄
敘述
引鱷科是一群體型粗壯的大型主龍形類動物。引鱷科有許多不同於其他早期主龍形類的特徵,而後期、更演化的主龍類也有類似特徵。舉例而言,引鱷科的齶骨沒有牙齒,而早期主龍形類的道斯威爾龍、派克鱷科的齶骨則有牙齒。引鱷科的椎體的側邊大幅內縮,而其他早期主龍形類的椎體呈圓錐狀,晚期主龍類的椎體也是側邊大幅內縮[1]。
引鱷科的頭部大型、上下距離高。引鱷科的頭部特徵的上頜前端形狀。所有引鱷科的前上頜骨下緣,低於上頜骨的下緣。這常用來鑑定引鱷科,其他早期主龍形類的上頜前端下緣,是呈現筆直或逐漸彎曲的形狀[1]。
在早期主龍形類之中,引鱷科是第一群演化出Y形骨盆(Triradiate pelvic girdle)的演化支,腸骨、恥骨、坐骨構成側面呈Y形的骨盆[2]。引鱷科也首先演化出第四股骨粗隆部(Fourth trochanter),這是後期主龍類的腿部骨頭附著處。引鱷科、主龍類的Y形骨盆、第四股骨粗隆部,顯示牠們已發展出直立步態;而早期、原始主龍形類則缺乏這些特徵,例如古鱷科,顯示牠們的後肢是往兩側延伸的步態 [3]
分類
引鱷科原先被分類到槽齒目的古鱷亞目。這兩個分類不再被古生物學家使用,他們現在使用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依照這個方法,引鱷科構成主龍形類的一個演化支,是主龍類的外群體。引鱷科具有某些主龍類的特徵,例如:Y形骨盆(Triradiate pelvic girdle)、第四股骨粗隆部(Fourth trochanter)、第三蹠骨長於第四蹠骨,而古鱷科缺乏以上特徵。這顯示引鱷科跟真正主龍類的關係較近,而跟古鱷科的關係較遠。所以引鱷科在演化史上,佔有原始主龍形類與更先進的三疊紀主龍類之間的過渡性位置。
參考文獻
- ↑ 1.0 1.1 Parrish, J.M. Phylogeny of the Erythrosuchida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2, 12 (1): 93–102.
- ↑ Erythrosuchidae. Palaeos. [1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年4月9日).
- ↑ Sues, H.-D.; and Fraser, N.C. Early and early Middle Triassic in Gondwana. Triassic Life on Land: The Great Trans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19–36. ISBN 023113522X, 9780231135221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