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芙 原图链接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1]

弗吉尼亚·伍尔夫
出生 1882年1月25日
逝世 1941年3月28日
国籍 英国
职业 作家

目录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Hyde Park Gate)22号,原名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婚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2]

1895年5月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年伍尔芙开始记日记。1904年2月,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12月14日,弗吉尼亚在《卫报》上第一次发表作品——一篇未署名的书评。后出版了第一批散文,并开始经常性地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写书评,同时在一间在职成人夜校Morley College任教。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包括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芙(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 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弗吉尼亚·伍尔芙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成员曾经以大胆的举动,挑战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 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假扮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她弟弟亚德里安假扮她的翻译,贺拉斯·科尔假扮英国外交部官员,邓肯·格兰特等人假扮成弗吉尼亚的随从,前往韦默斯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整个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完全将舰队司令威廉·梅伊蒙在鼓里。这个天大的玩笑后来经报纸披露出来,国防力量的虚有其表和官僚体制的空具其壳遂引起朝野震惊,英国军界和外交界顿时陷入了极度的尴尬。伍尔芙确实是个好演员,许多传记作家对她的这场“王子秀”津津乐道,因为那简直就像一个神话。布罗姆斯伯里团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然解散,到1920年,大部分成员才又聚集起来,另组为“记忆俱乐部”,以绝对的坦诚为原则回忆各自的人生经历,伍尔芙对两位同母异父哥哥禽兽之行的揭露和控诉即始于此时。

开始创作

1907年伍尔芙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初名《Melymbrosia》)。
1909年,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
1912年8月10日 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
1913年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
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1914年春天开始她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
1915年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时间她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好在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3月,她的《远航》出版(《The Voyage Out》)。
1917年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 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伦纳德所写的小说《Three Jews》。

辉煌时期

1921年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
1922年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
1925年5月出版小说《达洛维夫人》。
1927年5月小说《到灯塔去》出版。
1928年4月《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年度的费米娜奖(Prix Femina)。
1931年10月《海浪》出版。1931年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 Pargiters》)。
1932年10月《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
1933年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1935年1月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
1937年3月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
1938年6月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1940年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
1940年,弗吉尼亚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夫妇俩商量好,如果英国战败,两人即相携自尽,免受法西斯统治之辱。

晚年经历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
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 [3]。终年59岁。弗吉尼亚去世后伦纳德一直整理出版着她的遗著。
1941年,遗作《幕间》出版。

写作特点

伍尔芙一生勤奋,著述丰富,除小说创作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日记等,供后人研 究的第一手材料收集得已经十分完全。 [4] 伍尔芙认为写作要摒弃纷繁的物质表象,在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探求中定格人类“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间”,通过人物的瞬间感悟揭开生活的面纱,触探生命的哲理。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论现代小说》一文中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 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开始于小说《雅各的房间》。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家当然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事实上,伍尔芙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 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伍尔芙在写作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意识流小说创作技巧,使之成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其本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散文方面,伍尔芙以其“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散文的首创者。” 伍尔芙的创作也从诗歌、音乐、绘画中得到很多启示。诗歌和音乐的意象运用充满了她的创作,印象派绘画对她的影响表现在她致力于捕捉瞬间印象,也使她的感觉更加细腻灵敏。在《夜行》、《夜幕下的苏塞克斯》、《伦敦街头历险记》等文中,她更是色调鲜明地描绘了大自然留给她的印象与感受。在《伦敦街头历险记》中,作者的如椽之笔像一只硕大的摄像机镜头,无所不知、无孔不入地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行云流水般的画面:从伦敦街头一扇窗户里的一个沏茶女人到靴子店里买鞋的矮子,从顶楼的金箔匠转过街角碰到的犹太人,从小市民家里的小地毯到阳台上高谈阔论的首相,从旧书店到月光下奔跑的猫,直至最后飘落到一家小文具店遇到吵架的店主老夫妇。时间、地点、人物的变换如天马行空、鸟飞无痕。主题似乎越扯越远,直到最后仅有若有若无的文思把整篇文章贯穿在一起。看着那一幅幅由文字涂抹出来的明艳画面,不由人不想到称她为“印象派文学家”确是非常合乎实际的。

影响评价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即使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 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文学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影响。 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亚,准确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5]

对于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认为:真实的弗吉尼亚,像其他女性作家一样,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女作家当时并不被人理解,而笔记中对詹姆士·斯特雷奇及其剑桥朋友的描写,便是例证。莱辛认为,弗吉尼亚的尖刻,也是她面对敌视女性的社会的一种反应,“后人似乎不得不使弗吉尼亚变得温柔、可敬、平和、优雅,于是便看不到那粗鲁、苛刻、声音刺耳的部分,而这些也许是创作的源泉。弗吉尼亚最终以文质彬彬的女文人告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我们当中谁也没有想到扮演伍尔芙的会是一个年轻漂亮时髦的姑娘,不苟言笑,永久的蹙眉,显示证明她有许多艰深的思想,正在深思……天哪!这个女人不生病的时候享受生活;喜欢聚会,朋友,野餐,远足,短途游览。”

人物思想

女性主义

在女权运动方面,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世纪,艾斯泰尔(Mary Astell)就有了系统而又激进的女权思想,18世纪的著名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写出了《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一书,成为后世女权运动的经典。 女性主义是伍尔芙思想的核心,她批评《简·爱》这类故事“总是当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宽阔的视野。她不想关注人生的普遍问题,甚至没有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她的全部动力,就在于她要自我申诉:我爱,我恨,我在受苦。”伍尔芙认为托尔斯泰是最伟大的,但是“当我们真心诚意地拜倒在他面前时,他一定会满腹狐疑地避开”。她说男评论家对难看的女作家的感受:乔治·爱略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那难看的马脸、难看的长鼻子、难看的小眼睛,总是从她的书后浮现出来,使男批评家们感到不快。她认为独立女性应该有闲暇时间,有一笔由她自己支配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她认为没有男人,女人便陷入一片黑暗,“她们只会互相轻视,互相猜疑,互相忌妒”。“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不敢断定‘一个女人读了另一个女人书之后,除了嫉妒肯定不会再有其他感想了’。” [6]

然而,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中,她虽然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但她并没有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根植于所谓女性本质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相反,它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在强调女性要“成为自己”的时候,伍尔芙选择的道路不是要斩断女性与曾经而且一直在压迫、歧视她的社会现实的联系,不是要与导致女性丧失主体意识的男性断绝关系,不像艾思泰尔那样主张建立妇女自己的社区,过一种摆脱男人的生活。也不像后世法国女性主义诗学那样,仅仅从语言学、心理学等理论层面建构女性主体。她要建立的女性主体是向社会现实、向历史开放的,当然也是向男性开放的,是紧紧与社会现实、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将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与后世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对照来看,还可以看到弥漫在她的思想中的经验气息。她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她的女性经验。伍尔芙之前的女权主义,主要是一种性别政治学。当伍尔芙将女性主义思想引入诗学领域的时候,她没有任何理论传统可以借鉴,尤其是女性诗学传统。她自己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 并一直致力于建构这种传统。但在没有建立起来之前, 她只能够独自面对自己作为女性的生活经验,作直接的,从零开始的思考。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都反映了她这种经验的洞察力,如女性的基本写作条件,诗学传统,还有女性价值,双性同体以及女性之间友谊等问题,都直接萌生于她的女性经验,来自于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直接生活感受。

阅读理念

伍尔芙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 她一生也确实因患精神病疯癫多次。 但她的读书心得却是理性的,坦率的,自由的,敏锐的,生猛的,毫不客气的。在《伍尔芙读书心得》里,她颠覆了常规思维。她说,作为一个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如果把那些衣冠楚楚的权威学者请进图书馆,让他们告诉我们该读什么书,那就等于在摧毁自由精神。她解释说,滑铁卢战役是在哪一天打起来的,这种事当然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要说《哈姆雷特》是不是比《李尔王》更好,那就谁也说不准了。她说,为了得到自由精神,当然也得对自己有所限制。我们不能愚昧而徒劳地浪费精力——为了给一盆玫瑰浇水,结果把半个院子全浇湿。我们必须培养把控对象的能力。她的意思翻译成糙话就是:一个人在书里,就像一个人在床上,是不需要别人教的,比照权威真是太滑稽了。她这样评价传记:“一个傍晚,整幢屋子的每个房间都亮着灯,绅士在用餐,姑娘准备参加晚会,老太婆在打毛线。这里正上演人生戏剧的某一个片段——传记和回忆为我们照亮许多屋子。”

作品年表

小说
年份 作品 原文名
1915 《远航》 The Voyage Out
1919 《夜与日》 Night and Day
1919 《墙上的斑点》 The Mark on the Wall
1920 《雅各的房间》 Jacob's Room
1925 《达洛维夫人》 Mrs. Dalloway
1927 《到灯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1928 《奥兰多》 Orlando: a Biography
1931 《海浪》 The Waves
1937 《岁月》 The Years
1941 《幕间》 Between the Acts

参考资料

  1. 趣历史 - 英国女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
  2. 自杀女作家之弗吉尼亚·伍尔芙.  .红袖添香.2011-7-2[引用日期2014-01-16]
  3. 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  .时光网[引用日期2014-01-24]
  4. 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  .易文网.2004-1-8[引用日期2014-01-16]
  5. 弗吉尼亚·伍尔芙.  .光明网.2013-02/16[引用日期2014-01-16]
  6. 伍尔夫:错乱的智者.  .易文网.2011-4-12[引用日期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