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弗拉哈迪

弗拉哈迪

姓名:弗拉哈迪

性别:男

籍贯:美国

职业: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

生卒年月:生于1884年2月16日,卒死于1951年7月23日

出生地:美国密歇根州

逝世地点:美国佛蒙特州,脑血栓

星座:水瓶座

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目录

人物简介

姓名:弗拉哈迪

性别:男

籍贯:美国

职业: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

生卒年月:生于1884年2月16日,卒死于1951年7月23日

出生地:美国密歇根州

逝世地点:美国佛蒙特州,脑血栓

星座:水瓶座

弗拉哈迪,一位摄影师,一位电影大师,远离国土,在遥远的北极记载了人类生活的另一种存在状态,引领大家认识了身边以外的另一个世界。1922年6月11日,影片在纽约有影响的首都剧场上映,当即获得成功。评论家认为这部电影“即使从纯娱乐的角度来看,除了极个别的故事片以外,比其他的故事片都饶有风趣,感人至深。”这部影片很快驰名世界。

人物生平

1896年,弗拉哈迪跟随父亲来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区开采金矿,后来,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矿产学院,但他没能毕业。

1910-1916年,受W·麦肯齐爵士聘请,在加拿大哈得孙湾探矿时,拍摄了3.5万英尺(1.05万米)关于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纪录电影。这些胶片因火灾烧毁。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巴黎毛皮商雷维隆兄弟的资助下,弗拉哈迪带着两架摄影机和一个带发电机和投影机动身前往哈得逊湾,拍摄一部反映北极地区生活的影片。1922年,影片《北方的纳努克》制作完毕,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给派拉蒙公司发行,遭到拒绝。雷维隆兄弟再次帮了弗拉哈迪的忙,他们租下纽约的国会大厦剧院,并出资进行第一轮的宣传。仅仅放映一周,票房收入就达43000美元,引起了轰动。后来这部电影在许多国家上映,都取得了成功。

1923-1925年,派拉蒙公司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说:您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自己提个预算,请再给我们带回一个《北方的纳努克》,于是弗拉哈迪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拍摄了《摩阿那》Moana。弗拉哈迪拍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毫不遗漏地记录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时,他的素材已经达到14万英尺。但他并不在乎,只要他的灵感存在,那么他的机器就不会停止。《摩阿拿》并没有为派拉蒙公司赚到钱,即使采用“南海群妖的爱情生活”这样夸张的广告语。但是,著名英国电影人格里尔逊在《太阳报》发表评论说,“我不应该说哪些镜头是漂亮的,因为所有的都是那么美”。这里,格里尔逊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这个词称呼纪录片,“纪录片”作为一种电影门类被确定下来,直至今天。

1925年,《制陶者》The Potterymaker

1927年,《二十四美元岛》The Twenty-Four-Dollar Island

1933年,弗拉哈迪与著名德国导演F.W.茂瑙合作导演了《禁忌》Tabu,因与茂瑙意见不合,在影片拍摄完成前他就受邀前往英国。

1933年,《工业化的英国》Industrial Britain 。之后,弗拉哈迪同年拍摄了许多关于英国工人的素材,比如《英国制陶工人》The English Potter、《英国手工业者》Art of the English Craftsman、《英格兰玻璃工人》The Glassmakers of England 等。

1932-1934年,高蒙公司制片人贝克冒险投资1%的公司预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摄《亚兰岛人》Man of Aran。

1935-1937年,弗拉哈迪和匈牙利的著名导演Zoltan Korda合作导演了《大象男孩》Elephant Boy

1939-1941年,负责美国电影服务社的纪录片导演帕尔·罗伦兹邀请弗拉哈迪拍摄反映美国农业问题的电影《土地》The Land ,弗拉哈迪此时55岁,才第一次有机会接触美国人民的真实生活。但影片没有通过审查,理由是“内容过于沮丧”。

1946-1948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给了弗拉哈迪一份奇怪的拍摄合同:它规定弗拉哈迪行动自由,拥有影片的版权,甚至出资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资助的金额却非常慷慨。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想借助弗拉哈迪的名声改善公司形象,因为二十年的电影工作经验已经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这部电影就是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Louisiana Story,这是弗拉哈迪最后一部成功的作品。

1948年,威尼斯电影节因为弗拉哈迪的热情和勇猛授予他大奖。

1950年,弗拉哈迪将德国人科特·厄特尔在意大利完成的《米开朗基罗》重新编辑,改名为《提坦:米开朗基罗的故事》The Titan: Story of Michelangelo 。

1949年他对用摄影机“还原”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准备拍摄有关毕加索著名壁画《格尔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这部片子仍没有完成。

1884年2月16日生于密歇根州艾恩芒廷,1951年7月23日卒于佛蒙特州邓纳斯顿。毕业于密歇根矿山学院。1910~1916年受W.麦肯齐爵士聘请,在加拿大哈得孙湾探矿时,拍摄了3.5万英尺(1.05万米)关于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纪录电影。这些胶片因火灾烧毁。1920年,在法国皮货商雷维隆兄弟资助下,专程去北加拿大拍摄纳努克和他的一家如何在北极圈内为生存而奋斗的纪录片,并就地冲印。

《北方的纳努克》的真实性和使用长镜头拍摄的技巧为人所称颂。1922年百代公司发行了该片,对很多国家的纪录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的20余年间,他导演拍摄的最有影响的纪录片有《摩阿拿》(1926)、《阿兰人》(1934)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1948)。他与著名德国导演F.W.茂瑙合作导演了《禁忌》(1933),与出生在匈牙利的著名导演Z.柯尔达合作导演了《象童》(1937)。

代表作品

<北方的纳努克>在电影史上已经被确凿无疑地确定为第一部“具有真正纪录意义的纪录片”,它是由弗拉哈迪(他的国籍有说是加拿大,也有说是美国)从一九二0年九月开始,在加拿大哈德逊湾东北海岸的亚北极地带花了一年多时间与爱斯基摩人(主要是与一户名叫纳努克的人家)居住并拍摄下来的。两后年,这部被命名为《北方的纳努克》终于问世并获得成功,引导了往后纪录片的拍摄,更为人类学电影树立了典型。在此之前,除了新闻片之外,普遍流行的是那种端者摄影机“这里拍拍,那里拍拍”,没有观点的旅游片。

追述起来,弗拉哈迪进入纪录片有些偶然,他成为纪录片历史上的一个奠基者也是其始料不及的。少年时的弗拉哈迪的梦想是希望成为一个像其父亲一样的采矿工程师,那时,他也跟随父亲去野外勘查,如果说,这期间他得到了有助于日后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应该是:驾独木舟、使用雪靴的适应荒野生存的能力,当然还有对大自然和边远民族的一腔钟情。

1910年,26岁的弗拉哈迪已经是一个职业的矿石勘探者,并受雇于一家公司到哈得逊湾去勘查。在1913年他准备第三次去勘查时,因为朋友说的“借机拍点奇异民俗和珍奇动物”的建议,他买了摄影机和胶片,包括在拍摄地可以使用的小型胶片洗印机,因为对电影技术一窍不通,他专门去学习了三周的电影摄影和洗印的技术。从1914年到1915年,弗拉哈迪在两次勘查中开始拍了三万英尺的胶片,内容均是关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但是,此后当弗拉哈迪回到多伦多做后期剪辑时,一天,胶片被一把大火吞噬,罪魁祸首是一根搁在桌子上、抽了半截的香烟掉下来,落在地上的碎胶片上。正在工作的弗拉哈迪也被严重烧伤,他虽然没能保住花费了巨大心血的胶片,但总算保住了性命。

这时的弗拉哈迪已对矿石勘查毫无心思,他把兴趣全都投向拍摄电影上,而且,他对从前拍摄的、被烧毁的胶片并不痛惜,他总结那些镜头不过是些场面冗繁的纪录片,他决定重返原地,再拍一部另外一种形式的爱斯基摩人的电影,焦点就对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人身上。

以后4年时间里,矢志不移的弗拉哈迪四处奔走,为他的电影计划演说、筹款,终于在1920年,他得以成行。知道该怎么拍自己的电影的弗拉哈迪选中了一个名叫纳努克的优秀猎手和他的一家作为镜头前的对象,而且,他知道和他们打成一片是他的拍摄最重要的保证。

在遥远寒冷的加拿大北方,弗拉哈迪与他的拍摄对象纳努克一家一起呆了16个月,他们居住饮食在一起,弗拉哈迪还教纳努克一家使用和装卸他的摄影机,让他们觉得摄影机不再是个“硬梆梆的怪家伙”。由于他与纳努克一家如家人一般的相处和信任,所以能拍到纳努克一家人自然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相互间亲腻的感情交流。同时,纳努克也会像摄制组成员一样主动为弗拉哈迪的电影建议或设计拍摄某些场面,比如,拍摄下他是如何猎取海豹的。弗拉哈迪要求的是大家一同来完成这部电影。

影片中,纳努克是作为弗拉哈迪的电影需要进入镜头的,比如,与拍摄机非常配合的捕猎场面、纳努克望着弗拉哈迪带来的留声机嗤笑、用牙咬唱片,然后望着镜头似乎等待拍摄者的反应(这动作安排属于弗拉哈迪要表达爱斯基摩人对现代文明的好奇),但同时,拍摄者把“导演”工作和真人结合得很好,另外,还抓拍了像纳努克蹲在雪地上用哈气为小儿子的手取暖,以及他的妻子对背在背上的孩子的微笑这些感动人心的日常生活镜头。

底片是在拍摄间隙在当地冲洗出来的,电源来自弗拉哈迪带去的一个小型发电机,清水来自10米厚的的冰层下,当然帮忙者是纳努克他们。

1922年,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终于完成。弗拉哈迪带着它到美国寻找发行商,最初看样片的派拉蒙等几家大电影发行公司反应冷淡,后来,一家小电影公司答应发行,结果在纽约首映时反响空前,评论家们竞相使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这部电影,其中有“与《北方的纳努克》相比,那些’戏剧性’的故事片就像印在显影粉上的东西一样,浅薄而空洞”。以后,这部影片很快传至欧洲,法国评论家甚至把它和希腊古典剧相提并论。同时,在商业上它也十分卖座。《北方的纳努克》公映后两年,主角纳努克在一次狩猎中死去,世界各地的报纸都报道了这个消息。美国的派拉蒙公司对弗拉哈迪的拍摄方法也转变态度,他们和他签订了合约,提供了一笔丰厚的拍摄资金,让他从南太平洋岛上带回“第二个纳努克”。派拉蒙的老板对弗拉哈迪说,“你怎么合适就怎么干吧。”

弗拉哈迪以对准具体人物的摄方式建立了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里程碑,为日后的纪录片发展提供了美学与理论价值,比如人类学电影制作者提倡的“参与的观察”就源于此。

弗拉哈迪的拍摄方法也遭到批评。比如他为了拍摄影片,常使他的拍摄对象处于极端危险的状态中;还有,在影片中他有意回避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一心重建爱斯基摩人心目中自己的传统生活“乐园”。最强烈的批评者就是弗拉哈迪的学生,英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倡导者格里尔逊,他批评《北方的纳努克》为“浪漫主义的纪录片”。

不管怎么说,《北方的纳努克》在人类电影史是的地位确凿无疑的。在1995年,世界各地的电影节纷纷举办的“电影100周年”庆典中,这部70余年前问世的影片都成为无数后来的电影工作者们脱帽致敬的对象。

轶事典故

拍出第一批胶片,弗拉哈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冲洗,他的敌人是寒冷的天气。如何过滤混入水里的狗毛和爱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样是个难题。

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块砌成的,叫伊格鲁。冰屋通常大约为12英尺宽,弗拉哈迪需要的却是25英尺。纳努克没造过这么大的冰屋,花了几天时间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塌下来,每一次倒塌,同伴们都轰然大笑。

因为冰屋是黑的,纳努克用冰做窗户,还借用太阳的反光照明,这是爱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创造。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的细节淳朴动人,祖辈传统在劳动的间歇传递,简单的动作传达出父子亲情。

冰屋在拍摄时被迫削去一半,因为没有照明,拍摄只能在露天状态下进行,纳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风里表演起床。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

弗拉哈迪在北极生活了16个月,胶片已经用完,准备动身回家,纳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舍。弗拉哈迪指着身边河床的石子说:“会有像石子一样数不清的人看你的电影。”几年之后,弗拉哈迪为一些杂志撰写探险游历的系列文章,并在妻子的协助下,于1924年出版了《北方纳努克》一书。弗拉哈迪在他的书中记录了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在拍片过程中的种种趣事。影片拍完后,第一批观众就是当地的爱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书中这样描绘:“他们(爱斯基摩人)一直向后看放映机的光源,就像看银幕一样,以为这次放映不会成功。突然一个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们以为海象真的会跑掉。当时屋子里一片混乱。爱斯基摩人在胶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们开始互相耳语,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间,他们仿佛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给派拉蒙公司,看完样片后经理走过来,和蔼地拍着他的肩膀说,非常抱歉,让观众去看这部片子是勉为其难的,“你到北方去历尽了辛苦,却落得这般结局,实在令人惋惜。”几经周折,最终还是法国百代公司同意发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纳努克》在纽约首都剧场公映,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评论家将《北方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剧。《北方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极探险的结晶,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纳努克》是世界记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创作特点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毫不遗漏地记录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时,他的素材已经达到14万英尺。但他并不在乎,只要他的灵感存在,那么他的机器就不会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会不时地拿给村民们看。他们在椰子树上绑起银幕,放映工作样片,看完后,岛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诉他。特别是那些还记得岛上古老仪式和生活习惯的长老们,不仅帮助弗拉哈迪再现往昔,还来检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错误。

《摩阿拿》并没有为派拉蒙公司赚到钱,即使采用“南海群妖的爱情生活”这样夸张的广告语。格里尔逊在《太阳报》发表评论说,“我不应该说哪些镜头是漂亮的,因为所有的都是那么美”。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这个词称呼纪录片,从此纪录片自立门户,直至今天。

弗拉哈迪非常喜欢伦敦。在英国拍片时,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几杯,并讲述他早年在北极遇到的事情。尽管故事有时很荒谬,弗拉哈迪讲故事的天赋却无人能比。

因为《北方纳努克》,弗拉哈迪获得了善于拍摄边缘人群的名声。1932年,高蒙公司制片人贝克决定冒险投资1%的公司预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摄《亚兰岛人》。弗拉哈迪来到爱尔兰西海岸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这里距离伦敦只有15个小时的车程。由于水源充分,他们决定把这里作为拍摄地点。岛上没有摩托车,没有电影院,也没有任何奢侈的东西。但土壤对于当地人来说比金子还宝贵。

为了拍到亚兰岛人本来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从伦敦请来一位专家教居民用鱼叉捕鲨鱼。亚兰岛人的祖辈曾经这样捕鱼,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时候早已改用蒸汽轮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亚兰岛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纳努克》,但没能如愿,也许他没想到,《北方纳努克》是他十年探险与爱斯基摩人交往的结果,而《亚兰岛人》是为了拍摄而结识这些陌生的人们,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方纳努克》是他无法超越的高峰。

电影特点

弗拉哈迪的代表作的题材大都表现偏远地域人类的生活状态。

充满诗意地、创造性地利用现实素材。他拍电影时没有任何方案,只是拍下一切能引起他兴趣或想象的东西,然后就冲印,给他的拍摄对象看,观察他们的反应,最后决定取舍。

影片在现在看来都属于纪录片,基本没有连贯的剧情,通常是由很多小的片段组成。

弗拉哈迪电影的细节非常丰富,画面给人以震撼,和摄影棚里的产品完全异趣。

弗拉哈迪电影的主人公皆为非职业演员,事实上他们不是在表演,而是根据弗拉哈迪的要求再现原来的生活。

拍摄模式

弗拉哈迪从未放弃自己的拍摄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国,想过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宁静生活,但事与愿违。不久,负责美国电影服务社的纪录片导演帕尔·罗伦兹邀请弗拉哈迪拍摄反映美国农业问题的电影《土地》。弗拉哈迪从小云游世界,四处探险,他55岁才第一次有机会接触美国人民的真实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农场,日子安静却了无生趣,宜人的环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败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说:“威望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汉堡包和三明治。”

影片展示了一个男孩的欢乐与悲伤。一开始就将观众置于神奇而美妙的丛林之中:池塘、荷叶、露珠、水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少年划着小船缓缓入画。可以看出他在这片森林里如鱼得水,他熟悉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亲密的朋友是一只小浣熊,他们常常在一起嬉戏玩耍。然而,鳄鱼吃掉了浣熊,他决心为浣熊报仇。正当少年与鳄鱼相持不下时,爸爸正焦急地寻找着他。少年与鳄鱼的搏斗惊心动魄,这个场景让人想起纳努克与海象的搏斗,想起亚兰岛人与鲨鱼的搏斗,突出人与自然的搏斗是弗拉哈迪一贯的主题。

出资者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它想借助弗拉哈迪的名声改善公司形象,因为二十年的电影工作经验已经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他们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说明石油开采并没破坏这里的生态,一切依旧那么和谐。

1948年,威尼斯电影节因为弗拉哈迪的热情和勇猛授予他大奖。

这位纪录片电影开创者晚年生活拮据。此时,他对用摄影机“还原”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49年开始拍摄有关毕加索著名壁画《格尔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这部片子仍没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遗憾的艺术”。

人物贡献

永恒的价值观念

弗拉哈迪的电影带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不带着优越感、从来不居高临下,因此可以让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时代的人喜欢。他告诉我们: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根本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要重要。

非虚构搬演

弗拉哈迪的纪录电影并非纯粹的记录,而是大量使用了带有表演和编排的内容,确切地说是使用了“搬演”,但是他与我们认为的戏剧化的表演有着本质的不同,戏剧化表演是以给他人造成“错觉”为目的,是虚拟行为;而弗拉哈迪用的“搬演”是非虚拟的,就连专业的演员都无法像一个真正的爱斯基摩人那样狩猎,甚至是吃饭和微笑。非虚构搬演是一种难以效法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出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对于纪录电影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非虚拟搬演如今是纪录片常用的方法,很多优秀的纪录片都与弗拉哈迪开创的这一方法一脉相承,例如纪录片《超码的我》就是一部非虚构搬演影片,主人公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在一个月里只吃麦当劳,结果体重猛增,体质下降,虽然这种行为是经过编排的,但是却保证了真实性,搬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和表演,而是代表了一个现实,这就是它的价值。

拍摄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

如果一部纪录片在拍摄它以前就确定了所有的主题和理念,那么它注定是失败的,弗拉哈迪每次拍片都与被拍摄者长期密切接触,深入地感知并努力去发现意义,对他来说,创作就是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发现的终点。弗拉哈迪的电影不是去显示自己的理念有多么正确,而是向我们呈现了理念产生的过程,他用最质朴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去发现被拍摄的对象的真实意义。

单个镜头的意义可以大于蒙太奇

例如《北方的纳努克》中一个镜头完整地表现了捕杀海豹的过程,按照蒙太奇方法——可以拍各种特写,近景,并通过交叉剪辑创造戏剧性,但是如果这样,《北方的纳努克》的价值也许会一落千丈。因为蒙太奇破坏了真实性,虽然会很生动并且也具有我们赋予它的意义,但是它就缺少一种永恒地打动人们的魅力。新浪潮的领军者巴赞曾经盛赞弗拉哈迪,并且以他的电影为例为新浪潮的“长镜头理论”提供理论依据。单个镜头并不是简单地摆拍,比如拍“制陶器”,弗拉哈迪可以使自己的动作和制陶者保持一致,能预知制陶者眉毛的每一次跳动、手臂的每一次伸展,他仿佛心有灵犀一般运动着摄影机,这的确需要天赋,这也的确是艺术。

主要作品

1920—1922年:《北极人纳努克》(编剧与摄影:弗拉哈迪)。

1923—1926年:《摩阿拿》(编剧与摄影:弗拉哈迪)。

1925年:《一个陶磁工人的故事》,《二十四美元的海岛》。

1927—1928年:《南海白影》(编剧:弗拉哈迪和R.多依尔,导演:范戴克,主要演员:M.勃吕,L.托莱斯。弗拉哈迪未等影片摄完已经离去,故未在片中署名)。

1928—1931年:《禁忌》(根据弗拉哈迪原作改编,编剧:茂瑙与弗拉哈迪,摄影:F.克劳斯贝,导演:茂瑙,主要演员:雷利与马塔希)。

1932年(在英国):《工业的英国》(摄影:弗拉哈迪,剪辑:格里尔逊)。

1932—1934年(在英国):《亚兰岛人》(导演与摄影:弗拉哈迪,编剧:罗伯特,法朗西斯和大卫·弗拉哈迪)。

1935—1937年:协助佐尔坦·柯尔达摄制《象童》。

1939—1942年(在美国):《土地》(编剧与摄影:弗拉哈迪,该片由美国农业部出资摄制,由于内容过于悲观,迄未公映)。

1948年:《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编剧:弗拉哈迪,剪辑:海伦娜·范·登根)。[1]

人物名言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它伟大的地方……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和捕捉隐含着这种伟大的东西,哪怕只是瞬间的现象。”这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奉行的信条。

“故事应该来源于生活,而不是单个的情节。”这是弗拉哈迪的至理名言,所以他拍摄的影片情节通常都很简略。《北方的纳努克》就是一个明证,这部影片没有动人曲折的故事情节,它所表现的就是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他们怎样猎取食物,怎样御寒。”

人物评价

“从他那里,人们受益无穷。”——亚历山大·柯达

“弗拉哈迪整个人表里如一,浑然一体——快乐、高贵、悲天悯人、纯真、勇敢、有耐心、深刻。”——约翰·休斯顿

“弗拉哈迪留给世界电影的财富完全是个人化的。他的天才无法被模仿,他的风格无法被复制。即使一个学问比他高,知识比他多的人也无法做到。他的影响历久弥新。因为他让人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的纯真之眼,曾经注视过大海的怒涛、冰雪的严寒、赤道的炎热、沙漠的孤绝、海湾的黑暗,以及所有曾在那些地方栖居的人群……那些曾经分享过这种注视的人们,将在‘西天之外,沐浴着星辉’的旅途中,获得引领一生的经验和智慧,直到他们死去。”——保罗·罗沙

“在那些表现人类纯朴生存状态的伟大影片中,他像莎士比亚一样隐藏在舞台后面,具有一种不露声色的控力……他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能让你穿透日常生活的平庸面貌,看到建立人类尊严的本质内核。”——奧利弗·圣约翰·葛加提

参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