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季斯拉夫·費德羅維奇·索羅金
弗拉季斯拉夫·費德羅維奇·索羅金 - 人生記事
弗拉季斯拉夫·費德羅維奇·索羅金出生於薩馬拉(古比雪夫)職員家庭 。1950年畢業於莫斯科東方學院。1958年12月22日獲語文學副博士學位,學位論文《魯迅創作道路的開始(短篇小說集〈吶喊〉)》。後獲語文學博士學位。《十三四世紀中國古典戲曲:起源·結構·形象·情節》(科學出版社,1979年,334頁。印數3500冊)一書,不但是作者的博士學位論著,為作者贏得了聲譽,而且是蘇聯漢學界第一部專論元曲的著作。1950~1957年曆任莫斯科東方學院、莫斯科大學歷史系、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教員。1957~1961年蘇聯科學院中國學研究所、1961~1967年亞洲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員。1962年7月14日獲高級研究員職稱。1967年起遠東研究所研究人員,文化研究室主任。1959年在劍橋、1971年在牛津參加第十二、二十二屆國際中國學家大會。1960年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第二十五屆國際東方學家大會。1976年9月在歐洲漢學研究協會第二十五屆會議上做題為《元朝的戲劇:體裁上的若干特點》的報告。1978年9月在歐洲漢學研究協會第二十六屆會議的分組會上做題為《1940年代的中國文學和現實主義》的報告。1980年9月在歐洲漢學研究協會第二十七屆會議上做了發言。1982年7月在歐洲漢學研究協會第二十八屆會議分組會上做題為《關於當代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的爭論》的報告。1980年3月在第四次社會主義國家學者討論「亞非文學理論問題」會議上作報告論述近幾年來中國文學的理論問題。1976年2月在第七次「遠東文學理論問題」研究會上提出研究中國現代體裁的問題,並介紹浩然的生平與創作。1982年2月在第十次「遠東文學理論問題」研究會上做題為《1981年的中國文學》的報告。
弗拉季斯拉夫·費德羅維奇·索羅金 - 主要貢獻
弗拉季斯拉夫·費德羅維奇·索羅金著譯豐碩,至1993年統計,總數有171項。其研究工作有以下特點:
其一是研究的領域寬廣。他早期研究的重點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發表過評論葉聖陶、老舍、葉紫、艾蕪及其他現代作家的文章,翻譯葉聖陶的《倪煥之》、茅盾、老舍、郁達夫、艾蕪、王統照、王願堅、茹志鵑的中短篇小說。1958年即以副博士論文《魯迅創作道路的開始(短篇小說集〈吶喊〉)》成名,是蘇聯漢學界的第一部魯研專著。接着又發表專著《茅盾的創作道路》(1962)。它不但是蘇聯,而且是中國國外的第一部論析茅盾作品的著作。索羅金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轉向開拓古典戲劇領域,特別是1964年到中國進修,得到著名戲曲史家周貽白的指導後,花了二十年時間鑽研,先後寫出不少論文,並最終形成並出版《十三四世紀的中國戲曲》一書,從而成為俄國和前蘇聯最有名的元曲研究家。近年來索羅金注重當代文學,編選《當代中國小說·王蒙、諶容、馮驥才》(1984),《紀念》(1985,收入李准、王蒙、馮驥才、高曉聲、蔣子龍、劉紹棠等人的短篇小說),為一系列當代小說或長中篇小說的俄譯本作長篇序言。有的文章不僅論析個別作家和作品,而且對某個時期或某一體裁的創作作出綜合分析。如《中國當代文學思潮》(1984)、《文學之鏡反映出不斷變化的現實》(1986)、《新階段的中國文學》(1983)等。他和老漢學家艾德林(1909——1985)合寫的《中國文學(簡編)》(1962)則是一本自古迄今的中國文學簡史。
其二是研究與翻譯並重。在俄蘇漢學界,有不少人或側重於翻譯,不寫專著,或注意力僅在於研究和評論,無暇顧及翻譯。索羅金則兩者並重。通觀其著譯目錄,約有一半是翻譯作品。
其三是現實性強,具有見識廣闊的學者常見的那種學術敏感性。索羅金從1948年到中國,在中長鐵路實習開始,至1993年初統計,前後來華工作或訪問已達18次,其中包括兩次到台灣,對中國有比較廣泛和深入的了解。他在1989年和1992年先後編選(並參加部分翻譯工作)張辛欣和桑曄的《北京人》的選本和全本,並為之寫出長篇序言,既評述中國社會的變化,又評論《北京人》這種報告文學的優越性,序中含有不少獨到的見解。索羅金是中國文化界所熟悉的俄國漢學家,在近半個世紀的漢學研究和中俄文化交流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