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弘仁寺

中文名稱;弘仁寺


別名;旃檀寺、大悲寺

弘仁寺曾位於北京平安大道西端(民國期間稱"西黃城根")南側,北海中學的西南面,即北海公園萬佛樓西牆外(片圖中後處是北海的萬佛樓,右邊還能看到小西天方亭式宮殿的屋頂),曾有琉璃門。

目錄

序言介紹

原為元朝虎城,即皇家動物園。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虎城迤南,將原有的殿宇拆毀,改建為"清馥殿"。延至清康熙五年(1666年)在其舊基礎上又建立一座藏傳佛教的弘仁寺。在該寺修建的過程中,康熙四年時,把京城西單鷲峰寺里的旃檀佛像(釋迦牟尼立像)移至寺內供奉,所以,人們又稱它為"旃檀寺",藏語為"大悲寺"。

構成

當年,弘仁寺規模宏大,坐北朝南,山門東西兩旁各有一棟木牌樓。西邊牌樓上額書寫"普度能仁",東邊牌樓上額書寫"廣恩敷化",寺前有一戲樓,座南朝北與山門遙相呼應。山門前有石橋三座,橋下為方形水池,此水池中的水來自東面的北海,池北為天王殿,殿東西兩峙有鐘鼓樓,天王殿後為慈仁寶殿,兩旁有配殿,東配殿為弼教殿,西配殿為翊化殿。再往後為大寶殿院內,東配殿為普慧殿,西為覺德殿。在慈仁寶殿與大寶殿之間原有藏式佛塔一座。佛塔建造的十分精美,塔前有多通石碑。弘仁寺整個建築布局嚴謹、氣勢磅礴[1]

名為藏傳佛教的寺院,其實結構布局基本是按漢式佛教寺院而建。在整個寺院的中心位置大寶殿前聳立着一座精美的藏傳佛塔,明顯繼承了漢唐時代寺院以塔為主要崇拜對象的方式。在清代建築的佛教寺院中,這還是不多見的。

毀滅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後,為對義和團火攻西什庫教堂進行報復,藉口旃檀寺內為"拳匪窩點",遂縱火焚毀,旃檀佛像下落不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按照旃檀寺佛像又仿製了一尊,供奉於賢良寺,可後來也不知下落了。有幸的是清乾隆帝改建雍和宮時,派養心殿造辦處的工匠又仿旃檀寺佛像造了一尊,至今仍保存在雍和宮法輪殿內。劫後,弘仁寺成為廢墟,當時,清政府幾經內憂外患,國庫空虛,無力重修。民國初年尚有孑然而立的藏式佛塔一座,日後,亦任其坍塌了。

現在狀況

清末,寺址曾為禁衛軍營地。民國後又作為模範團駐地,僅存佛塔塌毀。建國後,成為國防部幾大總部的駐地,蓋起了多座大樓。

參考資料

  1. 北京旃檀寺(弘仁寺)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3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