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郡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設置,故址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
弘農郡,是中國漢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置,其範圍歷代有一定變化,以西漢為最大[1],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門峽市、南陽市西部,以及陝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由於其地處長安、洛陽之間的黃河南岸,一直是歷代軍事政治要地。
目錄
歷史沿革
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設立弘農郡,設郡治在秦國名關函谷關,縣名也是弘農,故址在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轄11縣,118911戶,475954人。
東漢、三國沿置,但今商洛市範圍劃歸京兆尹,只領有河南省西部範圍。
西晉時,郡南部析置上洛郡,其區域進一步縮小到黃河流域今三門峽市範圍。
南北朝時,為避諱曾改為恆農郡,隋朝恢復弘農,但郡治弘農向西南遷到了今靈寶市中心,且失去了黃河沿岸的轄地。
唐朝時,弘農郡分為陝州、虢州,從此失去郡名。虢州仍治弘農縣(今靈寶市),而陝州境內天寶元年因為在函谷關遺蹟發現寶符而更名為靈寶的桃林縣,卻不是今天的靈寶市所在地,而是漢晉時的弘農縣所在地。
史料記載
弘農郡,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隊。戶十一萬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萬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鐵官,在黽池。縣十一:弘農,故秦函谷關。衙山領下谷,屬水所出,北入河。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出,東北入雒,過郡一,行四百五十里。又有育水,南至順陽入沔。又有洱水,東南至魯陽,亦入沔。皆過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陝,故虢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莽曰黃眉。宜陽,在黽池有鐵官也。黽池,高帝八年復黽池中鄉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萬家為縣。谷水出谷陽穀,東北至谷城入雒。莽曰陝亭。丹水,水出上雒冢領山,東至析入鈞。密陽鄉,故商密也。新安,《禹貢》澗水在東,南入雒。商,秦相衛鞅邑也。析,黃水出黃谷,鞠水出析谷,俱東至酈入湍水。莽曰君亭。陸渾,春秋遷陸渾戎於此。有關。上雒。《禹貢》雒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過郡二,行千七十里,豫州川。又有甲水,出秦領山,東南至鍚入沔,過郡三,行五百七十里。熊耳、獲輿山在東北。
視頻
弘農郡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在有「水上蓮花」之稱的揭陽,這座以蘇州園林別墅聞名的「紫園」令人「穿越」至江南水鄉 ,搜狐,2019-07-11
- ↑ 弘農故地見陶泓 ,搜狐,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