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之楚貧
【原文】
張儀之楚,貧。舍人怒而歸。張儀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歸。子待我為子見楚王。」 當是之時,南後、鄭袖貴於楚。張子見楚王,楚王不說。張子曰:「王無所用臣。臣請北見晉君。」楚王曰:「諾。」張子曰:「王無求於晉國乎?」王曰:「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寡人無求於晉國。」張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張子曰:「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於衢閭,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國也,未嘗見中國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獨何為不好色也?」乃資之以珠玉。 南後、鄭袖聞之大恐,令人謂張子曰:「妾聞將軍之晉國,偶有金千斤,進之左右,以供芻秣。」鄭袖亦以金五百斤。 張子辭楚王曰:「天下關閉不通,未知見日也,願王賜之觴。」王曰:「諾。」乃觴之。張子中飲,再拜而請曰:「非有他人於此也,願王召所便習而觴之。」王曰:「諾。」乃召南後、鄭袖而觴之。張子再拜而請曰:「儀有死罪於大王。」王國:「何也?」曰:「儀行天下遍矣,未嘗見人如此其美也。而儀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釋之。吾固以為天下莫若是兩人也。」
【譯文】
張儀來到楚國,處境貧困,他的隨從很不高興,想要回去。張儀說:「你一定是因為衣冠破爛,才要回去吧。你等着,讓我替你去拜見楚王。」在這時,南後和鄭袖很受楚王寵愛,在楚國地位尊貴。 張儀前去拜見楚王,楚王不高興。張儀說:「大王不用我,我就到北方去見韓王。」楚王說:「好吧!」張儀說:「難道大王對韓國沒有什麼要求嗎?」楚王說:「黃金、珍珠、璣珠、犀革、象牙都出自楚國,我對韓國沒有什麼要求。」張儀說:「大王不好女色嗎?」楚王說:「什麼意思?」張儀說:「那鄭國和周國(韓國屬國)的女子,打扮的十分漂亮,站在大街巷口,如果不知道,初次見她的還以為是仙女下凡。」楚王說:「楚國是一個偏僻的國家,從來沒有見過中原的女子這樣美麗的,我怎麼就不好色呢?」於是贈送給張儀珍珠、玉器。 南後和鄭袖知道此事,大為吃驚,就派人對張儀說:「我們聽說將軍要到韓國去,我這裡有金千斤,送給您作為養馬的草料錢。」鄭袖也給了張儀金石500斤。 張儀辭別楚王時,說:「諸侯相互阻隔,道路不通,不知何時再能見到大王,希望能與大王飲酒作別。」楚王說:「很好。」於是設宴與張儀對飲。酒至半酣,張儀一拜再拜,請求說:「這裡沒有外人,希望大王邀集左右親近一塊暢飲。」楚王說:「好。」於是找來南後和鄭袖,一起飲酒。張儀又再拜請罪,說:「我對大王犯有死罪。」楚王說:「這是為什麼?」張儀說:「我走遍天下,從來沒有見過像南後、鄭袖二位這樣的美人,我卻說要為您找美人,這簡直是欺騙大王啊!」楚王說:「您就不必掛心了。我本來就認為天下的美女誰也比不上她們兩人。」
【評析】
象張儀這樣聰明的人實際上早就掌握了楚懷王的嗜好,所以拋下釣語「王徒不好色耳」,以此打動楚王貪婪的心,使其對張儀有所求也,最後又以「實在沒有見到過象南後、鄭袖般的美人」的話,既滿足了楚王的虛榮心、打消了其尋美的念頭,又實現了南後、鄭袖所要求的結果,沒有欺騙,又白得了金錢,這樣一個完滿的大結局何樂而不為呢?[1]
作品出處
本文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2]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