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發
張啟發 [1]>
- 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 男,1953年12月生,湖北公安人。1976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張啟發 | |
---|---|
出生 | 1953年12月 湖北公安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 |
母校 | 華中農學院 |
職業 | 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 |
研究領域 |
醫學 |
目錄
人物經歷[2]>
- 1976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
- 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
- 1985-1986: Post-doctoral fellow,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California, USA.
- 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張啟發還是華中農業大學教授、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系統分析了世界大麥遺傳多樣性,揭示了世界大麥遺傳變異的一些重要特點,闡述了世界栽培大麥東、西方獨立起源的觀點。應用分子標記系統分析了水稻雜種優勢與分子標記雜合度的關係,剖析了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揭示出大量的上位性遺傳效應,提出了上位性是雜種優勢的重要遺傳基礎的學術觀點。製作了高密度分子標記連鎖圖,定位了20餘個水稻重要主效基因和大量數量性狀基因。應用分子技術培育出抗白葉枯病的優良雜交稻恢復系、米質改良的不育系及延緩葉片衰老、產量潛力顯著提高的轉基因水稻。
社會兼職
-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作物遺傳育種學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 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兼職教授、
- 美國麥克耐特基金會植物學國際合作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
- 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首批特聘教授,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 亞洲水稻生物技術合作網絡指導委員會主席。
- 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
- 植物基因組
- 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
- 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
- 作物品種資源的分析與基因發掘
- 應用生物技術進行作物改良。
科研成果
- 1、應用多種分子標記系統研究了世界大麥遺傳多樣性,揭示了世界大麥遺傳變異的一些重要特點,闡述了世界栽培大麥東、西方獨立起源的觀點;對作物品種資源的保護利用和起源進化研究有重要意義。國際科學基金會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 2、在國際上率先並較系統地應用分子標記進行了水稻雜種優勢的研究。系統分析了雜種優勢與分子標記雜合度的關係;剖析了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揭示出大量的上位性遺傳效應,提出了上位性是雜種優勢的重要遺傳基礎的學術觀點,研究結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和國際學術會議大會報告後,受到高度評價;分析了雜種優勢與基因表達和DNA甲基化的關係,初步揭示了雜種和親本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基因特異表達的主要形式。研究結果對水稻雜種優勢的預測和雜交稻的改良有重要意義。
- 3、深入開展了水稻基因組研究。製作了高密度分子標記連鎖圖,應用分子標記定位了20餘個水稻重要主效基因和大量數量性狀基因。正在分離克隆水稻抗白葉枯病、廣親和、光敏核不育3個重要基因。這些基因的成功克隆將對我國乃至世界的水稻遺傳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 4、注重應用分子技術於水稻改良。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轉基因技術開展了水稻品種改良的研究,已培育出:優良恢復系「明恢63」抗白葉枯病改良版,開始示範推廣;直鏈澱粉含量降低,可用於雜交稻米質改良的「珍汕97」和「特青」;延緩葉片衰老、產量潛力顯著提高的轉基因株系。
主要獎項
- 1993年獲瑞典國王Baudouin獎。
- 199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特號。
- 1998年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 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獲第四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學術論文專著
- 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90餘篇,其中70篇發表在SCI收錄雜誌上;
- 在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70餘篇,在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和特邀報告15次;
- 發表論文在SCI收錄雜誌上被引用500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