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培刚(1913.7.10-2011.11.23),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

目录

简介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张培刚研究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创立了系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曾获亚洲粮农奖、第一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张培刚
 
张培刚
出生 (1913-07-10) 1913年7月10日(111歲)
湖北黄安(今红安)
逝世 2011年11月23日(2011-11-23)(98歲)
国籍 中国
职业 经济学家

人物生平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十日,张培刚,[1]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张培刚就开始放牛、砍柴、插秧、割稻谷,随家人从事各种农活。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未满12岁的张培刚小学毕业,到武汉读中学。这期间,武汉革命浪潮日益高涨。受"民主与科学"口号的影响,他刻苦攻读数理和社会科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武汉省立第一中学初中毕业(现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民国十八年(1929年),张培刚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次年顺利进入经济系学习。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六月,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 即被选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月,张培刚与吴于廑同榜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通过答辩, 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时,拒绝张伯伦邀请他在哈佛任教的邀请决定回国,担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张培刚在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担任顾问。

1949年,他的论文由哈佛大学出版,并成为许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指定参考书。

1951年秋至1952年夏,在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1952年底,调至正在组建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

1957年,又被下放到湖北省红安县劳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Pei kang Chang"被视为特务暗号,他成了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因博士论文中曾提及"战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他又被冠以战争贩子等罪名,而当年在美国当排字工人攒钱买回的大量外文文献被成箱捣毁。

1978年,任华中工学院(后改名华中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 同年5月,他成为第一批给国家领导人主讲"外国经济学"的专家,并与厉以宁合写了《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最早把西方经济学(即市场经济学)介绍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通过著作和讲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西方管理科学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1979年秋,张培刚回到原华中工学院,担任社会科学部主任。

1983年3月,张培刚积劳成疾,几度病危,经多方抢救,始脱险境。疾病迫使他在医院治疗达一年半之久。

1992年,非公募基金会"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设立。

1995年,张建华和张培刚合写一篇关于中国经济在亚太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论文。

2011年11月23日14时,在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主要成就

 
张培刚1

科研成就

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和宗师

1947年,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哈佛大学授予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金"(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后来被国际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被翻译成西班牙文,流行于南美。1989年他写的《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一文力挽狂澜,拯救发展经济学于重危之际。1992年,他出版的《新发展经济学》实现了研究立场、对象、主题、方法的重大变革,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发展经济学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方经济学(即市场经济学)的介绍者和评价人

从改革开放以来,他不仅通过著作和讲学,全面介绍了西方经济学、西方管理科学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围绕"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借鉴和利用","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评价。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在研究和讲学、写作中,特别是在他著的《微观经济学》中不断强调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消费者主权,企业是改革的中心环节,竞争、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等,并在他负责和指导的战略设计中加以运用,对于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张培刚发表专著和论文近三百余万字。他的著述一丝不苟,以《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为例(该书提出的发展农业以实现工业化的观点,已被发展中国家认可),写作此书时,涉及到的经济学家就不下一百八十余人,文献资料达二百余种,包括了当时经济学中有关的主要论著。他的经济思想中不仅包括经济观、市场经济观和发展观,而且包括了宏观和微观理论和方法并力求运用于指导实践。他是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

科研项目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封面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封面 战后工业化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89-91年;

新型发展经济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0-92年;

大国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3-95年;

发展经济学新发展与大国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2-1994年;

新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97-1998年;

南方湖区经济问题研究 国家"七五"课题

中国农业市场化问题研究 国家"八五"课题

著作发表

序号 作品 出版社 时间 1 《清苑的农家经济》 商务印书馆 1936年 2 《广西粮食问题》 商务印书馆 1938年 3 《浙江省粮食之运销》 商务印书馆 1940年 4 《农业与工业化》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 1949年英文版初版,1969年再版 5 《农业与工业化》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4年中文版初版,1988年版 6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1980年 7 《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 1991年 8 《新发展经济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年 9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1996年 10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997年

社会任职

张培刚生前曾任职务: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院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

1947年,兼任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

人物评价

张培刚先生是中国卓越的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经济学理论创新,创立了系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为发展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为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纪念张培刚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严谨创新的治学作风和教书育人的大师风范。希望与会专家努力研讨,为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献计献策。(湖北省委书记张昌尔评)

张培刚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其论文获威尔士奖,但他毅然回到祖国,见证并参与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他所有学术成就都建立在对中国实际和实践的深切关怀上。二是淡泊名利与提携后辈。先生一生对人真诚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生为人师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经济学人才。(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评)

1982年,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1986年,哈佛大学一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真正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刘易斯、舒尔茨的理论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相关视频

庆祝张培刚教授从事考研教学工作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