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高花燈
張家界高花燈 |
中文名稱;張家界高花燈 地區;湖南·張家界 遺產編號;Ⅲ-19 類別;民間舞蹈 |
張家界高花燈,也稱高皇燈,相傳起源於東漢章帝初年,洪下之戰中洪下"蠻人"舉火把所跳舞蹈。高花燈的燈代表着光明幸福,12個燈表示12個月,月月平安無事。是流行於永定沅古坪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舞蹈代表,以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繼着中國舞蹈的血脈,以其悠久的舞蹈歷史和多元文化特徵,被舞蹈界認為是"中國舞蹈歷史上的活化石",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和很高的審美價值。已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
目錄
藝術起源
張家界高花燈發祥於張家界市永定區沅古坪鎮等地區,與沅古坪地區接壤的沅陵、桃源、慈利等周邊區縣也有少量玩高花燈的習慣。
傳說故事
張家界高花燈相傳起源於東漢章帝初年,當時" 中蠻"覃兒健在澧水中下游舉義反漢,與漢軍"戰於洪下"(相傳為今大庸紅土坪,待考),洪下"蠻人"舉火把跳舞為義軍吶喊助戰,終因漢軍勢眾,覃兒健與義軍全部戰死(至今留下懸鼓坪、御甲埡、紮營山、烽火台等古戰場遺蹟)。以後,當地蠻人每年都必在過後年(從正月初一至元宵節)舉火把集會跳舞,栽" 陽樁"(土話栽跟頭),表示對"洪下之戰"的紀念 。久而久之,火把進化成燈籠和扎人物故事,表演也有一定規矩。至今,這種舞蹈藝術還保留着古老、原始、粗獷、豪放、悲壯的特色。
表演形式
張家界高花燈亦稱高皇燈,是流行於永定沅古坪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時,12人至24人不等。配有鑼、鈸、嗩吶、鼓等樂器。每人手中拿一盞紙紮燈籠,內點蠟燭兩根,頂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紙剪成戲文故事如"八仙" 、"瓦崗寨","梁山英雄"之類。高花燈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東起西落,進一個"半邊月",出一個"月團圓",舞個"太極圖"。亦可進民房表演,叫"願燈",多為祝福、還願或為某家喜事湊趣。打吆喝、打口哨則只能到戶外表演,叫"眾燈",是讓大家看的。其形式又分民燈、戰燈。前者表演古代先民的遷徙、繁衍、勞動、生活;後者表演打仗破陣。隊形變化有"織籬笆"、滾柱頭"、"十八斗"、"螺螄轉頂"、"八卦陣"、"過天星"、"一字長蛇"等二十餘種。如破"象棋盤陣",主人插三十二根香,擺成棋盤陣,表演時,主人舉紅傘,玩燈者舉黑傘,從河道進,將眾"子"一一吃掉(即踩香),這是鬥智的競賽。只見燈火如流星般穿插舞蹈,旁邊配以龍燈互舞(配龍玩燈,是高花燈的主要特點之一),那激起的鑼鼓聲、吆喝聲、口哨聲,掀起有節奏的聲浪,熱烈而歡快。
花燈寓意
高花燈的燈代表着光明幸福,12個燈表示12個月,月月平安無事。每年春節,每個村寨都要操練一班高花燈,辭舊迎新。製作時,藝人用竹篾和紙紮糊成12或24個燈籠,在燈籠下加上一個長柄燈托,並在燈籠上紮上五顏六色的"故事",如"八仙"、"耿氏送子"等。夜晚,在燈籠里點上木油臘燭,一人舉一個燈籠,邊舞邊組成多種隊形。一眼望去,流光閃爍,猶如銀河戲舞。
傳承意義
張家界高花燈不但為本鄉本土的觀眾所喜愛,而且受到海內外朋友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讚賞。因為它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舞蹈代表,它以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繼着中國舞蹈的血脈,以其悠久的舞蹈歷史和多元文化特徵,被舞蹈界認為是"中國舞蹈歷史上的活化石",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和很高的審美價值。已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