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榮
張壽榮(1928.2.17-)長期從事鋼鐵冶煉技術工作,是中國冶金界知名專家[1],在國際上也有較高聲譽,為美國鋼鐵學會會員,曾任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及中國繼續工程教育協會副理事長、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副主席、湖北省科協副主席,現任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爐冶煉過程控制,噴吹及鋼鐵工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出版專著及中英文學術論文80餘篇。
張壽榮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28年2月 河北定縣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
知名作品 | 《爐爐襯壽命論文集》 |
目錄
人物介紹
張壽榮(1928.2.17-)。鋼鐵冶金專家。1949年畢業於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冶金工程系獲工學士學位。1949年9月參加鞍山鋼鐵公司的恢復生產工作,歷任煉鐵廠生產科長,工程師,廠長助理。1957年起參加武漢鋼鐵公司的一期工程建設和生產工作,歷任煉鐵廠生產科長、工程師、中央試驗室研究室主任、煉鋼廠副總工程師、公司副總工程師、副經理、總工程師。中央試驗室研究室主任,煉鐵廠副總工程師,公司副總工程師,副經理,總工程師。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1997年當選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3]。
張壽榮院士長期從事鋼鐵廠設計、建設、生產和技術工作。進行過高爐布料、造渣、噴吹和長壽的研究,轉爐復吹攻關,一米七軋機引進技術的消化及創新,老廠的技術改造等。"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獲199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目前主要從事高爐冶煉過程控制,噴吹及鋼鐵工業發展戰略的研究。著有專著及中英文學術論文80餘篇。 1988年榮獲湖北省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80年代起研究高爐長壽技術,1991年建成的3200立方米高爐已連續生產13年,成為我國最長壽的高爐,估計一代壽命可超過15年。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近年來,張壽榮院士在新一代鋼鐵工業製造流程、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鋼鐵製造綠色化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人物評價
張壽榮院士熱愛祖國,對科學技術事業孜孜不倦追求,有獻身精神,學風正派,道德高尚,是新中國煉鐵事業開拓者之一。他對武鋼的建設,特別是八十年代生產技術進步和質量效益型企業發展道路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張壽榮院士現為中國工程院化工、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工程學部院士、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工作態度
只參加學術會議,不浪費時間遊玩,這已成為張壽榮院士多年來的一個習慣。他的秘書李鐵林介紹,只要是跟着張老出去,不管到哪兒參加學術會議,你甭想借着機會出去旅遊一下。張壽榮因為各種學術活動,去北京不下二三十次,沒有一次機會跟着張院士光顧過故宮、長城、頤和園等名勝古蹟。其實,張壽榮也只是年輕的時候才去過這些地方。
張壽榮解釋說,時間對他來說太寶貴,花較多的時間用在玩上,太奢侈。儘管已經76歲了,可每天忙到晚上10時才休息,儘管這樣,可還是覺得時間遠遠不夠用,事情總是做不完。從企業生產一線中走出來的張壽榮,與其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院士不同的是,他還要經常到企業生產一線去了解情況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他的科研時間相對來說要緊張得多。
上午去廠里上班,下午和晚上是他寶貴的學習和科研時間。在家裡的這段時間,他幾乎是與外界隔絕的。很少有人知道他家裡的電話,而他的手機留給了秘書小李,要是有人找他首先得經過小李這道"隔離牆"。謝絕許多"請院士撐門面"的邀請。
在張壽榮看來,科學家應酬和社會活動過多是當前科研工作的大障礙。作為院士,他認為休息之外60%的時間都應該用在學術研究上,不然的話,就難以做出什麼成績。因為要保住寶貴的科研時間,他不參加與自己學術無關的活動,上主席台坐着點綴一下,與學術無關的會議他更是不去。
張壽榮認為,院士作為榮譽性稱號,與授予科學家諾貝爾獎一樣,都是對其過去成績的肯定和褒獎,而當上院士之後所做的工作,就要與對院士的要求相符,不搞學術科研就不對頭。
所獲榮譽
《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8年榮獲湖北省勞動摸范稱號;
1990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當選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2年6月獲光華科技獎;
2009年獲""魏壽昆科技教育獎""。
學術成果
長期從事鋼鐵冶金生產、建設及高爐設計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參加鞍鋼恢復生產,推行高爐爐頂調劑法和低錳煉鋼鐵的冶煉使鞍鋼中國領先;參加武鋼一期工程建設,使國內第一座1000m3以上大高爐順利投產;研製成功
用1513m3設備建2516m3四高爐並提出煉鐵系統技術進步總規劃;一米七軋機投產後,組織新技術消化和前工序老廠技改(包括四同步大修改造),完成轉爐復吹、全連鑄等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一米七軋機系統新技術開發與創新"獲1990年國家技術進步獎特等獎。80年代起研究高爐長壽技術,1991年建成集當代煉鐵先進技術於一體的武鋼3200立方米高爐,該爐已連續生產14年,已是中國最長壽的高爐,估計一代壽命可超過15年。長壽技術已在武鋼其他高爐進一步發展。新建3200m3高爐的長期目標是20年。繼續進行高爐專家系統研究。
代表作品
代表性著作:《爐爐襯壽命論文集》,冶金工業出版社
代表性論文: 鋼鐵工業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22.進入21 世紀中國煉鐵工業面臨的挑戰: 結構重組與節能降耗, 中國冶金, 2000高爐下部的液泛和流態化過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