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铭
张少铭,早年从事染料生产建设,卓有成绩。60年代开始从事农药研究,1960年,张少铭开始从事农药研究,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农药研究室主任,是中国农用杀菌剂科研的带头人,曾研究开发成功用六六六无效体制取五氯酚钠,有效地用于杀灭血吸虫宿主。筛选创制成功多菌灵,被广泛应用,并成功地用于防治柞蚕线虫病。
目录
人物概况
张少铭,1908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1930年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应用化学专业,1936年获工学士学位,并继续在大学院(即研究生院)化工系深造。“七七”事变前后,他目睹日本侵略军鲸吞我国领土,残酷屠杀人民,遂于1937年辍学返回青岛,闭门谢客,修读古书;同时自学化学文献,期待抗战胜利后为国效力。
1947年至1949年任青岛维新化学厂(即现青岛染料厂)工程师、工务科长及代理厂长,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祖国财产恪尽职守。青岛解放后,他继续任青岛维新化学厂厂长,为该厂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5年张少铭调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担任实验厂技术副厂长,主管该院染料、农药、中间体的新产品中试生产工作,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随后又任院办公室主任,协助技术副院长工作。在此期间曾赴苏联、波兰等国家就有关煤焦油综合利用进行技术考察。
1960年,张少铭开始从事农药研究,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农药研究室主任,历时18年,使该院的农药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到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合成、加工、应用、分析、毒性试验等,从而建成完整的科研体系。他对杀菌剂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早期研究开发了有机砷杀菌剂,曾在江苏、浙江、吉林等地投入生产。
由于张少铭在农药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1977年被授予辽宁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77年及1978年两次被沈阳市评为市劳动模范,1978年被石油化工部授予“学铁人标兵”称号。1982年多菌灵二号课题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4年他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个人重大科研成果奖。1990年被化工部授予“为化学工业作出贡献的老专家”荣誉称号,同年又被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授予“努力工作30年以上,作出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张少铭积极参加沈阳市技术协作活动,曾两次被选为沈阳市技术协作先进分子,并于1991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参加职工技协活动30年的荣誉证书。
张少铭于1947年起在青岛维新化学厂工作。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维新化学厂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厂工会主席为国民党特务,在青岛解放前夕,阴谋将工厂原料及设备运往上海,企图破坏该厂生产。张少铭和工人一起,坚决抵制这一行为。他组织工人护厂队,带队巡逻,防止坏人潜入。国民党一营军队从青岛乘船南下前,进驻工厂,想占用存放染料及中间体的库房,并打算在乘船时将库存物品同时带走。经过张少铭的周密安排,阻止了这一事件的发生,使该厂财产得到保护。当时青岛维新化学厂属上海德侨产业清理处领导,青岛解放前夕,上海方面来电责令该厂将所存染料全部运往上海。张少铭以工人工资无着落为理由,拒绝运往上海。由于采取了各种措施,终于保护了该厂全部财产,使工厂未受丝毫损失。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张少铭留任维新化学厂厂长。当时,我国所用的染料大部分为进口货,国内仅青岛维新化学厂及大连染料厂生产少量硫化青,青岛维新化学厂的新产品硫化蓝尚未投入正常生产。为了发展国产染料,张少铭积极研究改进硫化蓝中间体亚硝基酚合成的部分操作方法,提高了收率,扩大了生产能力。为了打开硫化蓝新产品的销路,张少铭亲自带领供销科长到有关印染工厂指导染色使用,使这个新产品迅速在国内推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蓝色服装的主要染料。同时,他还组织生产了当时群众十分喜爱的冰染染料紫酱GBC色基。 青岛解放后,急需大量汽车轮胎支援前线,但生产汽车轮胎所需加硫促进剂的原料1-蒙胺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无法进口,致使青岛橡胶厂的生产无法进行。张少铭利用青岛染料厂积存的萘,由小试验做起,经过硝化、还原、水蒸汽蒸馏,获得质量合格的1-萘胺产品,及时投产,提供给橡胶厂使用,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研究成就
50年代,有机汞制剂因汞中毒严重,被国家停止使用,此后植物病害日趋严重,成为农业发展的难解课题,张少铭下决心开展农用杀菌剂的研究工作。他首先设想砷的毒性小于汞的毒性,可望用有机砷系列产品代替有机汞制剂。在以后的研制中,他合成了一系列有杀菌作用的有机砷化合物,从中选出效果较理想的田安(即甲基砷酸铁胺)和砷37(即乙基黄原酸砷)。但经过试用仍有一定毒性,因此仅少量使用,未大量生产。
1970年,国外对苯来特苯并咪唑基团化合物具有杀菌活性及内吸性的报道,引起了张少铭的重视。他对这类化合物的杀菌性能、合成方法和药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菌株测试,筛选出的多菌灵一号及多菌灵二号效果最好。这两个化合物国外当时并未实现工业化生产,而合成方法又比苯莱特简单,成本低廉,他便抓紧时间进行研究开发,很快推向生产。
多菌灵一号是一种具有内吸性的优良杀菌剂,早期用于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而后由于该药的广谱性,发现可防治许多主要农作物的多种病害,如小麦赤霉病等,1974年通过了化工部鉴定。这项产品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很好,70年代初,该药在北京双桥农药厂和江苏吴县农药厂投入生产。当时,浙江、江苏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江苏试用多菌灵,仅一季就挽回小麦损失15万千克。多菌灵因此一举成名,供不应求。该农药使用至今,经久不衰,生产工厂已发展到黑龙江、上海、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湖北等省、市,共15家,年产量逾5000吨,产值1亿元以上,除供国内使用外,出口量也很大,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
这期间,张少铭还与辽宁丹东柞蚕研究所科技人员合作,利用多菌灵二号防治寄生在柞蚕体内的线虫取得优异成绩。柞蚕是我国北方生长的经济昆虫,柞蚕丝为我国的特产,是优异的纺织品原料。但是柞蚕体内往往寄生着线虫,会引起蚕的死亡,影响柞蚕丝生产的发展,使蚕农受到损失。利用多菌灵二号防治柞蚕体内线虫,构思巧妙,柞蚕通过食用带药柞叶,可杀死蚕体内线虫,而对蚕体无害;但其他药剂,包括多菌灵一号,则会使蚕体同时中毒致死。江苏省吴县农药厂专为主产柞丝的辽宁丹东地区生产这种药剂,该项成果,获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培养人才
农药产品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张少铭为使我国农药研究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他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期间,特推荐两名科技人员赴联邦德国和加拿大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他们现已成为沈阳化工研究院的主要技术带头人。为了创制新药,张少铭积极设法扩大充实药效研究设备,使其成为发展新农药的保障,并使该院农药药效研究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农药安全评价中心的组建工作。接受国家下达的培养研究生任务后,张少铭每年培养一名农用杀菌剂硕士研究生。他十分认真指导研究生查阅文献,选择课题,并具体指导科研工作。经他培养出的研究生都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张少铭为了培养研究生,编写了大量讲课资料,重要的有:《内吸性杀菌剂的传导机制及最近进展》、《棉花维管束病害的化学防治》、《植物病理学纲要》、《国外农药现状及研究动向》、《抑制多角生物性合成的杀菌剂》、《化学结构与生理活性相关Hansch-Fujita解析方法概要》。如今,张少铭已年逾八旬,但仍坚持每天阅读文献,指导研究生学习,编写有关资料。
个人经历
- 1908年5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
- 1930年4月—1938年3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预科毕业。
- 1930年4月—1936年3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科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 1945年12月—1947年7月任青岛维新化学厂工程师、工务科长及代理厂长。
- 1949年6月—1955年11月任青岛维新化学厂厂长。
- 1955年11月—1958年10月任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实验厂副厂长。
- 1958年10月—1960年3月任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办公室及院办公室主任。
- 1960年4月—1978年9月任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农药研究室主任。
- 1978年9月—1983年8月任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委员、主任委员。
- 1997年3月1日病逝于沈阳。
主要论著
- 1 张少铭.多菌灵二号防治柞蚕线虫病有突出药效.农药,1974(3):50
- 2 张少铭.内吸性杀菌剂的传导作用机制.农药,1975(5):19
- 3 张少铭.内吸性杀菌剂多菌灵工艺改进——先过滤法合成中间试验.农药,1976(1):21
- 4 张少铭.内吸性杀菌剂多菌灵的药效、毒性及代谢残留.环境科学,1978
- 5 张少铭.内吸性杀菌剂最近进展.山东泰安地区科技.1979特刊
- 6 张少铭.国内外农药发展动态.山东泰安地区科技.1979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