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巷鎮位於豐城市東南部,距離豐城市區20千米,距離省會南昌市60千米,常住人口53410人(2017年),土地面積101.24平方公里,境內交通便捷,京九鐵路自北而南貫穿張巷鎮並設有火車停靠站,豐撫公路經白馬集鎮橫境而過,鎮南有白馬寨明清贛派建築群。全境耕地面積7.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張巷鎮將積極推進優質大米種植基地、大棚蔬菜種植基地、金蜜柚種植基地等五大基地的建設。[1]

中文名稱: 張巷鎮

外文名稱: Zhangxiang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下轄地區: 張巷、草溪、九坊、東嶺等

電話區號: 0795

郵政區碼: 331116

地理位置: 江西中部

面 積: 101.24平方公里

人 口: 53410人(2017年)

方 言:贛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潮濕季風氣候

火車站: 豐城站、張巷站

車牌代碼: 贛C

民 系:江右民系

目錄

風情習俗

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在傳統節日、廟會;婚喪壽喜乃至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相繼開展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在文化不發達的過去尤為突出,有大眾性的活動,也有群眾組成的業餘表演班子。.方言俗諺。方言俗諺是人民群眾的獨特創造,是群眾長期勞動實踐的結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本地有各種各樣的方言,如稱舅父為姆舅、舅母為姆親,叫晚上為夜哩、太陽為日頭。俗諺中有指導農事的農事諺,如「春爭日,夏爭時,只爭早來不宜遲」,教人民要抓住季節;「頭伏芝麻,二伏豆」、「七蔥八蒜,九油十麥」是指導下種時間的;「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是教人們要勤耕作勤施肥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諺語,代代口語相傳,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如「心中無疾病,不怕冷麻糍」、「井水不打不滿邊,不供爺娘無閒錢」,「忍得一時氣,能解百日憂」等。各種特色文化爭奇鬥豔。在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張巷人民在不同的領域創造了各種特色文化,主要有建築文化、碑刻文化、宗教文化、節日文化、婚喪喜慶文化、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等。建築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白馬寨明清古建築群,錯落有致地分布着近80餘幢古民居建築和100處匾額;整個古建築群規模較大,布局合理,保存比較完整和集中,具有典型的江西民居風格。建築群內有大量的木雕石刻,兵車戰馬、飛禽走獸、花草樹鳥無不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歷史文化價值,充分表現了古代勞動人們的聰明才智。碑刻文化除各種古建築、寺廟的匾額外,主要有「文林家塾碑」,記述了文林家塾的建造歷程;金山揭家的名人題匾,共八塊,為民國梁啓超、徐世昌、熊際可等名人所題。解放前,張巷地區有寺廟36處之多,其中橋頭的鐘城福地和張巷的天符廟等都較有名。鍾城福地位於鍾城山巔,海拔125米,廟堂巍峨,前後三進,分別為羅漢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各種菩薩千姿百態。每年正月廟會,各村舉行游神、游燈活動,並伴有舞「獅子」、「滾龍」、「划龍船」等表演,看熱鬧的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其中最壯觀的數正月初八張巷圩「天符老爺」出廟游鄉和正月十一灌山上社廟的「完豬上嶺」場面。張巷狗肉自古有名,遠近聞名,在飲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到張巷不吃狗肉白到」之說,其炒、煮、蒸、燜等烹調技藝獨特,技術高超,紅燒狗肉、白切狗肉以其色澤光潤,肉嫩清香不膩口而聞名。在張巷農村,不同的宴席安座上席都有嚴格的講究,二、三個知己朋友碰杯也常來一套行酒令,表現出本地化的酒文化。在服飾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小孩的穿.戴上。在五六十年代都能看到,一些小孩的羊角帽(有的還有銀飾)、肚兜、風袍、鞋子上都有手工勾繡的各種精美圖案,美輪美奐。張巷其他特色文化也很多,如農耕文化、剪紙文化等。

歷史沿革

張巷鎮原是一座[[道茅小山,中間有一條南北走向巷道,

至正十一年,撫州臨川莫嶺張明遠,攜妻子遷來,在道茅巷邊搭棚居住,故名張家巷

1949年為張巷鄉,

1951年屬十三區,

1958年成立張巷公社,

1961年分為白馬、屽山、張巷公社,

1968年復並為張巷公社,

1984年改鄉,

1994年設鎮。

1997年,面積100.6平方千米,人口4.3萬,轄張巷居委會及張港、九坊、草溪、東嶺、上澤、江家、羅橋、邵坊、王家、塅上、鄒坊、橋頭、長坑、范橋、瓘山、李家、金山、白馬、前村、下張、何家21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轄張巷居委會,張巷、草溪、九坊、江家、范橋、王家、上澤、東嶺、瓘山、橋頭、長坑、鄒坊、前村、白馬、金山、何家、下張、塅上、李家、羅橋、邵坊等21個村委會,243個村小組,三個墟鎮。

地理環境

張巷鎮位於豐城市東南部,是江右民系的聚居地和繁衍地,鎮南有白馬寨明清古建築群,京九鐵路自北而南貫穿張巷鎮並設有火車停靠站,豐撫公路經白馬集鎮橫境而過,具有一定的發展優勢。距豐城市區19公里,轄區南北長8.13公里,東西寬11.56公里,總面積94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53410人(2017年),均為漢族江右民系。

自然資源

耕地面積7.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

區位特點

區位優勢明顯是張巷鎮的一大特點。有京九鐵路和豐撫公路穿境而過,並設有張巷火車站。張巷鎮公路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鎮內三條公路幹線已全部水泥硬化,大部分村委會的進村公路也已實現水泥硬化,交通十分便利。農業是張巷鎮的傳統優勢產業。張巷鎮共有糧田面積5.7方畝,年產糧食8550萬斤,糧食產量絕對值居豐城市首位。隨着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逐步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四大特色農業基地。即西瓜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水禽飼養基地和肉狗養殖基地。張巷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已經形成規模的有白馬寨明清古建築群,鍾城山道教文化景觀和灌山熊佛西故居。白馬寨明清古建築群以各類牌匾著稱,共保存有極具書法藝術價值的行、草、隸、篆各種書法牌匾100多塊,是古建築藝術與書法藝術結合的傑作;鍾城山道教文化景觀始建於東晉公元317—一420年,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風雨仍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山頂一眼香泉四季不枯更是該山靈氣的象徵。中國戲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與夏衍、田漢、茅盾等齊名的熊佛西的故居則是張巷鎮又一寶貴的人文景觀,這座令廣大演藝界人士頂禮膜拜的故居已經成為頗有開發潛力的旅遊項目。

經濟建設

綜述

張巷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特色家畜養殖業發達,是全市糧食高產創建整體推進鄉鎮,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農業結構布局合理,土地資源豐富,有耕地面積78511.32畝,人均1.35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種植面積61100.9畝,2011年生產糧食86750噸。08年,我鎮全力實施近萬畝土地的土地平整項目。其中王家、范橋、上澤等村委以種植蔬菜、水稻為主,而且土地平坦、適宜機械化操作,09年以來,我鎮全力打造了以王家村為中心,輻射范橋、上澤等村委會的萬畝無公害大棚蔬菜基地,我鎮已建大棚150餘個,占地300餘畝。

第一產業

2000年張巷鎮被確定為全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4年榮獲省人民政府「全省公共衛生先進單位」,2005年榮幸被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文明鎮」。點面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重點抓好了王家陳家、邵坊老任、何家范家、王家趙家、白馬、上澤舍前等示範村建設;同時,堅持量力而行,在全鎮穩步推進舊村改造,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基礎設施,農村髒、亂、差狀況得到根本改善。2005年王家村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域經濟全面發展。爭取並實施了紅旗電排總站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土地整理項目、標準化糧田項目,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5萬畝,2005年總產達10236萬斤,早熟梨、優質柑桔、高產油茶、黃梔子藥材和養狗、養豬、養鴨、養魚等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正在形成,發展各類種養大戶470多戶。大力倡導全民創業,全力支持發展個體工商業、服務業等民營經濟,引導農村人口逐步向城鎮集中,全鎮個體工商戶達2800餘戶,城鎮人口已達1.1萬人。依託市工業園區,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先後引進了電建公司、中國——挪威合資的埃肯港源材料(江西)有限公司、南華物流有限公司等項目,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2005年全鎮共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11億元,完成財政收入524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3606元。張巷鎮小城鎮建設起點高,各項基礎設施完善配套,境內設有3150KW變電站和日產3000噸自來水廠,水電可以滿足供應。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且價格低,有可支配勞動力2.6萬個;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存量大、且大都是公路沿線的荒山、荒水、荒坡、投資上千萬元的項目還可享受贈送土地的優惠。張巷鎮經濟建設步伐日益加快,2003年,張巷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工業總產值9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3%,農業總產值達87000萬元,比上年增長6.2%,首次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總產值的目標。農業仍然是張巷經濟的基礎。張巷農作物種植、水產養殖、特色家畜養殖業發達,是全市糧食高產創建整體推進鄉鎮,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特別是肉狗特種養殖聞名全市,堪稱江南一絕,有「狗肉不過張巷不香」之稱,農業結構布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擁有王家無公害大棚蔬菜、白馬金蜜柚和三溪峽水產養殖等五大特色基地。隨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運用,張巷鎮的農業不斷朝着產業化方向發展,到2003年,張巷鎮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5,7萬百,年貢獻商品糧7600萬斤,糧食生產絕對值居豐城市之首,是豐城市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在此基礎上,已經形成獨具特色和規模的2000畝西瓜種植基地,3000畝蔬菜種植基地,3000畝水禽養殖基地和20000條肉狗養殖基地。

第二產業

民營工業異軍突起成為張巷工業經濟的發展新趨勢。2003年,張巷鎮有規模的民營企業發展到13家,產值占張巷鎮工業總產值的93%。由於加大了招商引資工作的力度,張巷鎮越來越成為外藉人士投資的熱土,除巳向遊人開放的白馬寨明清古建築群。鍾城山道教文化景觀和熊佛西故居外,張巷鎮還計劃把山溪和小源兩座水庫作為旅遊開發的精品項目,以招商引資的形式注資,力爭通過3—5年的開發,形成與白馬寨、鍾城山和熊佛西故居相映成輝的精品旅遊線路。小城鎮建設是張巷鎮的優勢產業。高起點規劃建設了旅遊集鎮,使集鎮面積由原來妁0.25平方公里擴大到2.4平方公里,集鎮常住人口,由原來的2300人增加到1.1萬人,小城鎮建設先後榮獲「江西省文明集鎮」、「江西省示範集鎮」等稱號,並被確定為江西省京九沿線100個重點集鎮之一。

社會事業

先後投資4000餘萬完成了衛生院住院部大樓、敬老院、集貿市場及新張巷中學的建設,2010年,被列為宜春市重點建設集鎮。建成區面積由0.4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街道寬闊,基礎設施配套,高樓林立,彰顯現代氣派。集鎮社會公益事業全面發展,先後有電管、公安、郵電、衛生院、計生、信用社、交管、司法調解等單位(部門)選址建設了辦公大樓並整體遷入新址,中心小學、張巷中學實施了配套建設,興建了銀三角農貿市場、金三角農貿市場,在金三角市場投資120萬元建設了高規格鋼架交易棚。

歷史文化

東漢建安十五年,張巷境內就有先民居住。至唐代(公元618—960年)已建立了鳳池、後雷、老洲、橋頭傅坊、水平壠堯家、下榮、老裴、屈家、下溪等村。至宋代(公元960—1270年)又發展了文家、范橋、羅家、梅花井等三十六個村。元寶慶元年(1312年)張巷街老圩建立。元至正二十一年(1316年)張巷白馬寨圩建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張巷灌山又建立圩場。自古以來,張巷這方熱土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張巷人民敦厚誠樸,勤勞智慧,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興學重教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張巷各地私塾興起,百戶上下的村都設有私人學館,有富貴人家一、二家請一位先生或幾家聯請一位先生,還有一村或聯村請先生的,學館分蒙館和經館。.解放後,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張巷鎮有張巷、白馬、灌山三所初級中學,開設46個班,教職工138人,學生近3000人。有一所中心小學和二十一所村完小,共設182班,教職工215人,學生7200餘人。文人名士人才濟濟。自古以來張巷產生了大量的科舉人物,名人輩出。有記載的有:元代韻州學正熊垣,明代尚寶司卿楊應祥,江都知縣熊明遂,劉世舉敕封三王,熊夢虱、熊夢蛟均拜官守備。清代熊齋鶴,翰林庶古士,著有《西園輯存》,其大弟中鶴,楚雄同知;小弟宇鶴歷任教諭,著有《焦園詩草》;熊履,善詩詞,名噪一時,著有《也莊山文集》二十卷,《也擔吟詩集》三十八卷;戴峨山,江右名進士、誥封明咸將軍。清至民國初張巷籍名人還有進士、欽點主政楊祖蘭,舉人楊廷言,武進士楊金誥,潮州府同知熊元翼·,平谷縣知縣熊起鯤,寧崗知縣楊宗漢,舉人,串城縣代縣長熊際可,湖南辰州府同知熊懋獎,兵部職方司主事熊夢符等,他們無不是學有所成,名文相隨。熊佛西,張巷灌山人,我國近代著名戲劇教育家、劇作家,中國話劇藝術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先後創作了《這是誰的錯》、《一片愛國心》、《孫中山》、《鐵笛》、《山水人物印象記》等四十多部話劇、長篇小說、散文集等,創辦《文學創作》、《當代文藝》、《人民世紀》等刊物,並導演話劇《茶花女》等,出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他培養的戲劇工作者,遍布祖國各地。熊佛西光榮當選了第二屆、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出。席全國政協二、三、四屆會議,並先後任上海市第一屆文聯理事,第二屆文聯副主席、上海劇協副主席。

視頻

豐城市張巷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