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栻
人物簡歷
張承栻(1875-1918),又名思齊,字敬軒,清末西安府醴泉縣(今禮泉縣)駿馬鄉北莊村人。 清光緒元年(1875)生。自幼讀書,天資聰穎,思想進步。 光緒三十二年(1906),丙午年(1906)考職乙等,後以教學為業。 民國元年(1912),與張鵬程在北莊村聯合創辦「檉啟學堂」(高等小學),自任校長。學校開設國語、算術、地理、歷史、體操、唱歌等課程。聘請的教員大多是當時的進步青年。教員和學生一律身穿制服,人稱「洋先生」、「洋學生」、「洋學堂」,就連學校的門窗格式也新穎別致,與別處異樣。這樣一來,便遭到一些守舊派人物的反對,說他是「胡弄」。學校創辦幾年後,隨着北莊村和附近村子上學的人越來越多,文化氣氛空前活躍。許多有識之士紛紛讚揚檉啟學校,不少青年來到檉啟學校就讀。 清朝末期,張承栻積極擁護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袁世凱宣揚帝制後,張承栻對此深表反對,他以檉啟學校為據點,吸收進步教員和革命青年,組織起一支約300人的革命隊伍,以響應陝西的「護國反袁逐陸」鬥爭,後被編入討袁第四軍。 1916年,陝西督軍陳樹藩和醴泉縣縣長陳紹鈞相互勾結,與陝西靖國軍勢不兩立。張承栻一直暗中和革命派人士保持聯繫,伺機再舉義旗。 1918年1月28日,陳紹鈞得知張承栻率領所部二三百人已經到達乾縣、準備接受靖國軍右翼司令吳希真改編的消息後,立即報告陳樹藩部之旅長劉世龍,劉世龍當即派兵趕赴乾縣抓捕張承栻。張承栻被連夜押回醴泉縣城進行審訊。審訊中,被打得遍體鱗傷,連牙齒亦被全部擊落。雖然受盡酷刑,他仍堅貞不屈。陳紹鈞無可奈何,遂將張承栻解往西安交陳樹藩處置。不久,陳樹藩下令將其殺害於西華門什字,時年4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