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泉
張洪泉[1](1973年8月-)出生,山東聊城人,法學學士,職業經理人。光明網名博推薦、大眾網特色專欄博客、聊城新聞網「聊城名人」博客博主,多家媒體評論員,多篇時評被多家知名網站收錄。[2]
張洪泉 | |
---|---|
出生 |
1973年8月 山東聊城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資深時評人 |
知名於 | 多家媒體特約評論員 |
目錄
人物簡介
張洪泉於1993年-1997年在聊城大學(聊城師範學院)就讀,在校期間擔任政治系95屆學生會主席,首屆「校園十佳學生」獲得者。現為職業撰稿人,聊城新媒體委員會會長,全國著名評論員,多家媒體特約評論員,資深輿情分析師。華聲在線、中國江西網、四川新聞網十佳評論員,首屆「聊城文化英才」獲得者。
近年來,張洪泉先後在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時評界、中青網等全國知名網站,和《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現代快報》《大眾日報》《湖北日報》等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兩萬餘篇次,文章多次被百度新聞、360新聞推薦,並被鳳凰衛視、安徽衛視、天津衛視、山東衛視等多家「電視讀報」欄目引用。
先後應山東、湖北、河南、廣東等多省、地市邀請,講授時評寫作、網絡輿情等課程,對不同人群進行新媒體知識培訓。先後給聊城大學、聊城市委宣傳部、聊城市紀委等多個部門進行新媒體、輿情培訓,為聊城大學汽車學院校外輔導員。 [3]
獲獎情況
一、2010年2月,《關於財險業腐敗現象的幾點思考》一文,獲得陝西國資委"廉政建設"徵文一等獎。
二、2012年4月,《保護文化遺產何須去申遺 》一文,獲河南省第三屆優秀網絡評論文章三等獎。
三、2011年度,中國江西網10佳評論員。
四、2011年度,華聲在線10佳評論員。
五、2011年度,長江網優秀評論員。
六、2011年度,聊城日報優秀通訊員。
作品評價
其作品文筆犀利,關心民生,關注社會發展,給創建和諧社會提出諸多建設型意見,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劉慶功(聊城新聞網新聞總監)
其評論稿,文筆犀利,文風自然流暢,讀完酣暢淋漓。
溫波(21CN評論編輯)
從文且觀政,豁達又不失憂民。
周靖國(時評人)
張洪泉:關於撰寫「聊城十八拍」的一個想法
在撰寫《從今天起,我給市委書記報民生》後,很多聊城的朋友通過各種方式和我聯繫,點讚新一屆領導班子的開明,告訴喜歡看我的稿子,鼓勵我要擔當。一個「擔當」二字讓我壓力頓增,這不僅是作為一個監督員的使命,更是民眾對我的期待。於是,在和粉絲們的頭腦風暴中,我想出了撰寫「聊城十八拍」這個話題想法。
起名「聊城十八拍」,靈感或許來自《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不過我這裡的這個「拍」不同於樂府的「拍」,而有「拍磚」、「拍案而起」的含義,希望那些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的人,看完文化後,能在聊城新一屆市領導班子的帶領下,能有所啟發,有所領悟,有多擔當,有所作為。
我是一個聊城人,確切的說是地地道道的茌平人,一個農二代,直到大學四年級去濟南前,就沒出過聊城。小學在任莊小學,初中在菜屯聯中,高中在茌平一二中,大學在聊城師範學院。這與我認識和提倡的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萬般事」來提升修為顯然不太一致,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我惡補外出遊學的重要原因,也是我為什麼不願意離開聊城的一個理由。我是一個很沒有出息的人,有很多走出去的機會都讓我推辭了。2004年,中國遊戲中心五年慶典,我作為十佳版主應邀參加,對方邀請我去深圳加盟,待遇將近4000元,而我在東昌集團副科級實發工資僅486元,但考慮到我孩子才5歲,就沒去。2007年,一個省級網站讓我去做評論編輯,實發7000元,處於同樣的考慮,也沒去。
前幾日,我看到一篇文章,說聊城留不下兩個碩士去了臨沂,看後我感到很驚詫。其實多年前,聊城大學普通博士已經不需要,政府職能部門中的全日制碩士多年前已經很多,一些高中碩士老師也較為普遍,而且臨沂大學去年直接清退了一批碩士。不過,在談論聊城如何落後的當下,諸多民眾不可能知道聊城的人才狀況,很容易把兩個碩士的故事當成聊城思想落後的一個鏡子,而那些了解聊城人才狀況的人則把這個話題當成笑話。
考察一個地方的民眾幸福不幸福,要看對比度。我沒有去深圳和某些大媒體,除了故土難離、家庭掛念之外,更多的是給出的收入沒有達到令人心動的預期。2004年,4000元在聊城是天價,但在深圳只是個普通收入;如我在那邊,衣食住行需要占用相當大的支出,來迴路費占了一些,如再買房子等等,估計就剩不下什麼了,而我在聊城,到如今不僅有兩套房子,還買了車子。就像北京給你一份工作,工資是現在3倍,而在北京買房子的成本則是現在的7、8倍,你能說去那邊就比在這裡幸福?
不是說歷史照亮現實。建議適當看一下蘇聯的故事和毛主席的一些文章。赫魯曉夫作報告,批判斯大林。忽然,有人從台下遞了個紙條,寫道:當他做壞事的時候,你在哪裡?赫魯曉夫一看這個條子,大聲怒喝道:「是誰寫的,給我站出來。」台下鴉雀無聲,沒有人站出來。赫魯曉夫接着說道:「同志們,我當時就和你們現在一樣,你們知道我當時為什麼不敢站出來了吧」如今,聊城市召開解放思想大討論動員大會,向有識之士、有志之人徵集推動聊城發展的良策,給了說話的機會,需要珍惜。
從2011年7月1日開始寫評論,我就把「為民發聲、聽取民意、開化民智」作為寫作初衷,這也是為什麼在我的文章里反映民眾根本利益的東西較多的原因。其實,把「開化民智」放在落腳點上,是因為很多時候,很多人在討論、實踐上,是站在渾渾噩噩的出發點,自己混沌,又如何讓人明白?無論是經商,、當官,還是種田、務工,都需要在明白什麼是對錯,自己該做什麼,如何做才更好,才能把自己做好,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幫助別人。「聊城十八拍」的初衷和落腳點,都是「開化民智」。有和我相同想法的,可把稿子給我,在三尺巷等平台發布,期待爭鳴。
弟子問釋迦牟尼:您既神通又慈悲,為何還有人受苦?釋迦答曰:我雖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第二,智慧不可賜,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第三,真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實證;第四,無緣不能度,無緣之人,他是聽不進你的話的。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難度無緣之人。[4]
張洪泉:聊城文化的看點在於傳承
這幾天朋友們和我聊得比較多的是聊城文化,一些朋友問我聊城文化的看點在哪裡?誰能代表聊城文化?我的觀點是,聊城文化的看點就在於傳承,目前乃至以後,誰都無法代表聊城文化。想了解聊城文化,我建議多看看曲成立主編的《聊城古今五千年》一書,介紹聊城文化比較詳實。
聊城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遠古時期有伏羲教人種植穀物,有倉頡墓、蚩尤冢、曹植墓、光岳樓、鰲頭磯、山陝會館等,是龍山文化、儒家文化、孫臏為代表兵家文化、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農耕文化、老區文化、誠信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尤其是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影響聊城數百年;明清時期,隨着運河漕運的鼎盛,聊城出現繁榮,成為運河沿岸著名的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府之肘腋」 、「江北一都會」的美譽。
地靈必然人傑,從上古造字的倉頡,射書救聊城的魯仲連,到平民教育家武訓,乾隆的老師付以漸,近代的文化大師傅斯年季羨林,再到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孔繁森、張海迪,至當今省部級主要幹部亦有聊城籍人,不難看出聊城各種文化文明源遠流長,人才輩出。
聊城的文化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金瓶梅》、《水滸傳》兩部書中分別描述了宋代聊城的城市和農村的景象。而在中國近現代影響中國文化的兩個聊城人傅斯年、季羨林,都可以看做是聊城文化乃至中國文化傳承的一個縮影。傅斯年不畏權貴、專心致學,季羨林國學大師低調做人,幫一個大學新生看包半天,尤其是翻譯的《留德十年》中的不砍有符號的樹的文章,讓我感悟到一個民族的嚴謹,我們需要該如何做。而聊城大學之所以聞名全國,除了教學、科研、管理走在全國高校前列外,更重要的是吸收並傳承了聊城的文化,進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發揚光大。
我大學同學李強也是茌平人,大學時期就喜歡寫新聞,當年雙學士留在了北京。在北京上學的時候,一次來信給我說,人民日報的記者部商凱主任就是你們菜屯的。當時我感覺很自豪,和李強說好一起去看望老人家,而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成行。講這個故事,是想說無論是哪裡人,都會因為我們聊城周圍人的成就而驕傲。
有人會問我,聊城當今有什麼文化?當前就是「務實厚德文化」,這本身就是聊城歷史文化的一個延續。作為一個時評人,對聊城我看的多、說的少。看城市發展,不太關注大事,更看重一些細節。在聊城發展過程中,民生和民眾更能顯示出是城市文明的標尺。
幾乎全國的城市道路拆拆建建一直為人詬病,聊城亦如此。但是,在2013年的道路修建中,我卻看到另類景象。以往修路,都是地基上撒灰土砸實,上面鋪上瀝青。馬路咱不說,單看人行道的修建,路基打的很深,在灰土上面鋪了約10厘米的水泥,水泥上面是花磚。這樣一來,估計三屆兩屆的,路是不會再壞的。這樣,就把路修成了「良心路」、「民心路」。
如此一來,下一屆領導就可以把節約下來的修路錢,投入到更多的民生項目上。長此以往,幹部作風勢必會更加踏實,形成一個良好的「官場生態」;傳承下去,聊城民眾就會得到更大實惠,這才是最實在的。
一個城市,說白了,就兩部分人,管理者和民眾,而這兩者組成了一個城市的生態。聊城管理者在用心書寫着「美麗中國」,聊城民眾用自己的質樸鑄造「和諧社會」。務實厚德文化氛圍有了,民生工作上去了,民眾的精神面貌好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自然就高了,這樣的發展才更有意義。[5]
參考資料
- ↑ 個人簡歷網
- ↑ 作者簡介 ,華聲評論
- ↑ 張洪泉等獲聘聊城大學新媒體聯盟指導專家特約評論員 ,百度百家號,2018-07-06
- ↑ 張洪泉:關於撰寫「聊城十八拍」的一個想法,新浪, 2019-04-08
- ↑ 張洪泉:聊城文化的看點在於傳承,新浪, 2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