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炳炎(1934.10.14-2012.08.02)。艦船工程專家[1]山東省慶雲縣常家鎮孟家村人。1960年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造船學院。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2]

張炳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4年10月14日
山東省慶雲縣
逝世 2012年08月2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長期從事艦船研究設計,作為總設計師主持研究設計的"向陽紅"號遠洋調查船、"813"遠洋電子技術偵察船、700箱全集裝箱船、綜合海洋實習調查船、多用途直升機訓練醫療船以及南極綜合科學考察破冰船的開拓性研究等都是國內首次開發的大型系統工程 。

目錄

人物簡介

張炳炎(1934.10.14-2012.08.02)艦船工程專家。山東省慶雲縣人。1960年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造船學院。長期從事艦船研究設計,作為總設計師主持研究設計的「向陽紅」號遠洋調查船、「813」遠洋電子技術偵察船、700箱全集裝箱船、綜合海洋實習調查船、多用途直升機訓練醫療船以及南極綜合科學考察破冰船的開拓性研究等都是國內首次開發的大型系統工程。在長期研究設計中,創造性地解決了調查船的特殊抗風力、海洋調查工作與抗颱風對船的穩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銳矛盾、大功率發信與收訊的電磁兼容、大功率水聲試驗長期供電、大型直升機上船的機船結合等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經歷

張炳炎,山東省慶雲縣常家鎮孟家村人,1934年10月14日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小時候,正值日寇入侵中國的戰亂年代,他從4歲就跟隨擔任區婦救會會長的母親當上了小游擊隊員,在津南和冀魯交界一帶和日本鬼子周旋戰鬥。母親的嚴厲管教和嚴酷的游擊生活,造就了張炳炎獨立自信、堅強剛毅的性格和膽大心細、機警應變的能力,凡是他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堅持到底。戰爭年代裡,張炳炎沒有正規地上過學,他在母親的黨訓班裡完成了文化啟蒙教育。1950年,16歲的張炳炎隨母親輾轉來到重慶,與已是解放軍師級幹部的父親久別重逢。父親自豪地領着他去見老戰友,同是解放軍將領的叔叔們語重心長地說出心裡話:"孩子,我們把天下打下來了,但我們是大老粗,建設新中國要靠你們,你要好好學技術。"這幾句話,張炳炎牢牢地記在心裡,激勵着他立志當一名建設祖國造福人民的傑出工程師。

全國解放後,父母被調到雲南工作,張炳炎隻身一人在重慶求學,只要有一點兒空隙,他就溜出校門逛書店,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閱讀課外讀物上,並對船舶知識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張炳炎考大學時在作文《我的理想》中寫到:"我將來要造船,要讓我造的很多大船在世界週遊。"正是懷着這樣的信念和理想,1955年,未滿21歲的張炳炎在選擇赴前蘇聯留學專業時,在第一志願欄里鄭重寫下"造船"兩個字,在第二志願欄里又寫下"造船"兩個字,在第三志願欄里還是寫的"造船"兩個字。1960年,張炳炎在前蘇聯列寧格勒造船學院船制系經過五年深造完成學業回國,投身於造船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造船"神話",樹立了一座又一座造船事業的里程碑。

1965年為交通部駐法國大西洋船廠監造師。1969年任"向陽紅5"號船總設計師,成功地協調解決了增加續航力、壓載和抗颱風等重大技術難題,並執行了我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遠洋調查,經受了強颱風考驗,圓滿完成了任務;該船在我國第一次太平洋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中,被選為特混艦隊旗艦。1979年該船獲國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 1971--1979年設計13000噸級的遠洋調查船"向陽紅10"號,並創造性地解決了調查船的特殊抗風力、海洋調查船工作與抗颱風對船的穩定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銳矛盾、大功率發信與收訊的電磁兼容、水聲試驗長期供電、大型直升機上船的機船結合等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1980年,該船獲國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總體設計一等獎,1985年又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曾主持設計遠洋電子技術偵察船,解決了影響船的快速性、耐波性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使其指標超過美國同型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曾參加我國第八次南極考察,提出了我國破冰船的關鍵技術攻關課題,並第一次完成了兩型南極綜合科技考察破冰船方案的研究論證和方案設計。

張炳炎
張炳炎院士

1984年11月20日,由張炳炎主持設計的"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考察船從上海港起航,開始了中國人首次南極科學考察。"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考察船是中華民族開天辟自行設計、自己製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為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和勝利完成首次南極科學考察的重任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1991年11月至1992年4月,中國第八次南極考察期間,時任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員的張炳炎和其他三位船舶專家,乘坐"極地"號考察船親赴南極考察。他們頂着狂風惡浪,不顧個人安危,克服暈船、嘔吐等不良反應,堅持在全航程、特別是冰山林立、險象環生的南極海冰區中開展船舶各項科學調研工作,為合理改造我國遠洋考察船提供了大量科學數據。

我國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號"和第一艘全電力推進船"中國海監83號"的總設計師和研發者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炳炎,他是我國海洋科學考察船研究設計方面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權威性的專家,為我國的艦船和海洋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1993年12月,張炳炎受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的派遣,率專家小組先期親赴烏克蘭赫爾松船廠,駐廠進行為期4個多月的"雪龍號"破冰船的技術監造和驗收工作,圓滿完成了"雪龍號"船的購買和監造工作。之後,他又主持了對"雪龍號"破冰船的大型直升飛機平台、多學科考察實驗室和考察隊員住艙等重大技術的更新和改造工程,使具有先進導航設備、續航力達2萬海里、滿載排水量達2.2萬噸級的我國第一艘極區航行的"雪龍號"破冰船躍居世界極地考察船前列。從1994年我國第12次南極考察至今,"雪龍號"破冰船已圓滿完成8次赴南極、2次赴北極考察的重任,累計航程達36萬公里,開創了中華民族航海史的多項之最。

在長期艦船研究設計工作中,張炳炎參與和主持研究設計的船舶多達50餘型。尤其是他作為總設計師主持設計建造的多型艦船都是國內首次自主研究開發的,不但結構複雜,技術難度高,而且具有重大風險,但結果均獲圓滿成功,並創造性地解決了海洋調查船的特殊抗風力衡准、海洋調查工作與抗颱風對船的穩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銳矛盾、大功率短波發信與收訊的電磁兼容和大型直升機上船的機船結合及模塊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為祖國的艦船研究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張炳炎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勵30餘項,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炳炎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12年8月2日8時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8歲[3]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長期從事艦船研究設計,作為總設計師主持研究設計的"向陽紅"號遠洋調查船、"813"遠洋電子技術偵察船、700箱全集裝箱船、綜合海洋實習調查船、多用途直升機訓練醫療船以及南極綜合科學考察破冰船的開拓性研究等都是國內首次開發的大型系統工程。在長期研究設計中,創造性地解決了調查船的特殊抗風力、海洋調查工作與抗颱風對船的穩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銳矛盾、大功率發信與收訊的電磁兼容、大功率水聲試驗長期供電、大型直升機上船的機船結合等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

主要論著

張炳炎
張炳炎的採訪報道

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科研獲獎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將等國家和省部級獎勵30餘項[4]

人才培養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經濟發展離不開教育,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德才,應該從娃娃開始狠抓思想品德教育。"

"年輕人有真才實學,我們國家才有發展的後勁。"張炳炎十分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張炳炎認為對船舶設計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十分重要,於是積極地申報了船舶設計專業研究生導師。他認為,船舶設計工作涉及範圍廣,內涵豐富,多年的船舶產品設計積累了許多極有價值的寶貴資料,不但值得研究分析,而且需要總結提高,同培養研究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既有現實意義,更有長遠意義,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設計工作既需要設計者的有形設計–––繪圖、計算等,更需要設計者的無形設計––––邏輯思維活動和創新意識。這種邏輯思維活動和創新意識是建立在廣泛而豐富的知識和堅強信念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船舶設計工作需要高級的人才。"基於這些想法,張炳炎積極提出了申請。

事實上,經過多年來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展開,張炳炎不僅把自己多年的工作心得體會和經驗教訓傳授給了學生,同時也推動了自己研究問題的深化和全面性,促進了思路的開拓和水平的提高。

張炳炎在上海舉行捐贈儀式,出資20萬元,在山東省慶雲縣設立"張炳炎青少年品德教育基金"。在捐贈儀式上,他說道:"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經濟發展離不開教育,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德才,應該從娃娃開始狠抓思想品德教育。"

榮譽表彰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