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玉书(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素存,一字京江,润甫,[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朝政治人物。父亲张九征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河南提学佥事。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深谙史学,精“春秋三传”。[2]

丹徒县志》谓其人:“性端重,寡言笑,读书过目成诵”。

目录

生平简介

忠君爱国,工作认真谨慎,廉洁自守,不事逢迎于权贵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张九征次子,长兄为张玉裁

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康熙三年(1644),授翰林院编修,后为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五年进讲称旨,升侍讲学士。二十年(1681)为内阁学士,经筵讲官。二十二年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康熙二十三年,其父张九征谢世,奔丧回原籍服孝,康熙派内阁学士王鸿绪至邸赐奠。服孝满,擢任刑部尚书。其时,河道总督靳辅主持的治理黄河工程被人弹劾,并说靳辅与纳兰明珠结党营私,私分河银。康熙帝责成张玉书调查此事。他深入下层,多方取证核实,秉公陈奏,终于使靳辅治河功过得以澄清。

张玉书虽然没有特异之才,但他忠君爱国,工作认真谨慎,廉洁自守,不事逢迎于权贵。这是他得以迅速荣升的根本原因。三藩之乱平定后,有人奏请封禅泰山,想以此媚君邀宠。张玉书便上书驳斥,制止了这件劳民伤财的事。因此,康熙帝对他深表信任,凡有纠纷之事,往往派他前去处理。二十六年(1687),授刑部尚书。

久任机务,勤恳扎实的态度,数度主持治河水利工程,积累了丰富的治河经验

康熙自即位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河道治理的工作。从十六年(1677)开始,他不惜巨费,任用著名水利专家勒辅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河。 但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命张玉书等视察河工,临行谕张玉书等:“此行当秉公陈奏,毋效熊一潇托故推诿为也。”(《清史稿》)玉书视察毕回京奏明:“中河安流,舟楫甚便”,船经中河,“免涉黄河百八十里之险,殊关紧要”(《清史列传》)所以建议批准靳辅治中河的建议,康熙准此议行。 康熙帝巡视江苏丹阳,当地官民请求治河并提出了具体方案。康熙帝责成张玉书与河道总督共同审核。他们亲临现场,逐项落实。康熙帝十分满意,认为张玉书有才,遂于二十九年,授张玉书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成为当朝宰相。

张玉书由于勤恳扎实的态度,积累了丰富的治河经验,甚至超过治河名臣,对治河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三十年(1691) 冬,他又奉命巡视治河工程,与图纳同行。第二年初回京,绘了河图进献给康熙。当时靳辅请求在高家堰增筑小堤,康熙向张玉书谘询,他做了详细回答,说: “以前黄河涨洪时,淮河水流受逼,所以洪泽湖水位才比过去有所抬高。现在计划修筑小堤之处,离高家堰不远。如果河湖水涨,即使高家堰大堤也不能阻挡,何况小堤呢?修也没用,不如不修。”康熙又问: “宿迁一带人民生活如何?”他答道: “百姓享受您的辛勤治理,非常安定。”康熙十分高兴。他又上奏说: “高家堰一带河工,只有史家刮至周桥最为最要,不加紧在此外多设堤防, 其他地方再多设也没用处。这才是今天治河工程最紧急的任务。现在高家堰计划修筑小堤之处,只须责令河臣定期修缮, 并亲自巡察,及时汇报即可。”康熙看了,十分赞许。

康熙下诏亲征,打垮了噶尔丹,张玉书一直随行,参与计议

西北边疆的厄鲁特蒙古在噶尔丹的统治下,与沙俄勾结,悍然发动了侵略北疆喀尔喀蒙古的战争,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康熙不得已下诏亲征,打垮了噶尔丹。康熙三十四年, 噶尔丹又在沙俄帮助下卷土重来,三十五年(1696),康熙再次亲征,自领中路,直至克鲁伦河。噶尔丹闻风而逃,在昭莫多遭到西路军大将军费扬古的截击,全军覆没,噶尔丹仅以身免。这次战争,张玉书一直随行,参与计议。康熙见取得胜利,十分高兴。张玉书等也认为值得庆贺,于是与王公以下全体官员进呈贺表,并在幔城外行庆贺礼。回师后不久噶尔丹自杀,西北彻底平定。康熙命令张玉书等充任《平定朔漠方略》 总裁官,以记述这次平叛战争。

奉命纂修充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记述康熙三次征讨、平定噶尔丹始末

康熙三十六年(1697),大学士伊桑阿、张玉书等奉命纂修《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记述康熙三次征讨、平定噶尔丹始末。三十七年七月,张玉书之母染病,他回家探视,康熙帝手书《金刚经》五部以赠其母,并赐御食鹿尾。及谢世,康熙帝又复遣官赐祭,并御书“松荫堂”匾额。这是丹徒张氏家族从来没有过的宠誉。还赐他亲题“松荫堂”匾额,成为其母身后的荣耀。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张玉书前来接驾,大受赏赐。

随从康熙南巡,因为他的奏报得到证实,受赏1000两白银以及《皇舆表》等物

三十九年(1700),张玉书服丧未满,便被召回京师,进入内阁工作。当时河督张鹏翮奏报一些治河工程峻工,请康熙来亲临视察。康熙就此向张玉书进行了解,他都一一做了回答。康熙于是下旨,批评了张鹏翮,说: “昨天询问大学士张玉书,据说河水还很大,高家堰全被湖水淹没,如果真是如此, 那泗州、盱眙怎能不被水淹?河身的深浅,应该以洪泽湖水的高低为标准呀。听说湖水现在比甲子年还高数尺,可见河身并没彻底刷深。恐怕高家堰的堤防以及以下的工程,还很难说搞好了呀。”第二年初,张玉书随从康熙南巡,因为他的奏报得到证实,受赏1000两白银以及《皇舆表》等物。驻在苏州时,他奉命与学士揆叙等考试各郡推荐的贡生,录取了汪泰来等53人。驻在江宁时,他又奉命与揆叙等阅卷,录取了钱荣世等5人。后来御舟停靠高资港,张玉书恳请康熙到他家乡的江天寺住几日,得到恩准,留了一日。后来在宝塔湾行在,康熙又赐给他亲笔写的一幅“恭俭为德”的匾额和一幅对联。

赐玉书“恭俭为德”匾额,又赐楹联一幅,御书《金山月夜》诗一幅

康熙四十年,随康熙帝南巡,驻跸江宁府 (今南京),奉命召试士子,为阅卷官,这次录取了钱荣世等人。他随康熙乘舟到达高资港时,玉书奏报康熙说,前面离镇江不远即臣之庐舍所在,康熙遂留驻行在,赐玉书“恭俭为德”的匾额,又赐楹联一幅,御书《金山月夜》诗一幅以及多种衣物。康熙虽未到丹徒张玉书家,但这么珍贵的赏赐,也给丹徒张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康熙四十六年(1707)河道总督张鹏翮请开溜淮套河,康熙亲临视察,见民冢甚多,非掘冢不能开河,遂责张鹏翮。张玉书曰“向者老人白英议引汶水南北分流,不若别作坝引汶水通漕,其下流专以淮水敌黄。黄水趋海,此万事利也”。康熙十分同意,于是命令取消开挖溜淮套的计划。

告病辞官,仍慰留在朝

四十九年(1710),张玉书因病请求退休。康熙温语进行了挽留。第二年五月,他跟随康熙巡幸热河,途中病发。康熙多次派御医进行调治,也未能奏效,结果他连遗奏也未及缮写便逝世了。 康熙帝十分惋惜,诏令内务府监制棺椁,沿途拔夫护送回京,称赞他: “耆旧老臣,久任机务,直亮清勤”,又命大学士温达会同翰林院官员、内务府总管前往吊唁,又遣皇三子诚亲王奠茶,赐带金千两以为丧葬之用。康熙帝还亲书挽联挽诗和碑文,加赠太子太保衔,谥文贞。

居官50年,清正廉明,国泰民安,被誉为“太平宰相

张玉书居官50年,为太平宰相达20年之久,朝夕启沃,兢兢业业,恪尽职责。生活中非常节俭,没有妾媵侍候,饮食粗淡,从不吃肉,仿佛贫民一般。辅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国泰民安,被誉为“太平宰相”。 他家学渊源,所做文章雍容典雅, 然有盛世之音,可以称为一代大手笔,康熙十八年(1679年)主持修《明史》,由他担任总裁修成的书籍有《三朝国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训》、《治河方略》等。参与编纂《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传世。把他列入大清名臣,是当之无愧的。[3]

有子张逸少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进士。

著作

《张文贞集》12卷。收散文。其文从容典雅,朴质简古,尤长于碑传。有《四库全书》本。 近体诗《息浪庵夜坐别叔敦、让木诸子》、《过金陵某将军营》等都是佳作。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在线查询可以帮助您查看每个汉字的五行属性,可以查询五行为土的汉字,可以查询五行为金的汉字,也可以查询五行为木的汉字,还可以查询五行为水的汉字,五行为火的汉字.方便您为宝宝起名或者自己起名的时候使用.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划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收录汉字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共载47,000馀字目,书中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康熙字典》依据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讹"的工夫。《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一、收字相当丰富,共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馀字,才超过了它)。二、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4]

《京江张氏家乘》

《京江张氏家乘》记载,镇江的这一支张氏家族是元代从中原地区迁徙来丹徒(镇江)的,带领族人迁来的是一个名叫张四一的人,因此,后世都封张四一为张氏家族“迁润”始祖。 该家谱的编纂者是一个名叫张永清的人,从书中可知,张永清是清乾隆、道光年间人,是张四一的第十三世孙。

张玉书组织编纂《康熙字典》

在10册《京江张氏家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名字是“张玉书”,那么张玉书又是何许人也?

熟悉镇江历史的人知道,张玉书,生于1642年,卒于1711年,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张玉书一生横跨明清两代,其人生最为辉煌的年代是在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中了进士,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作为文华殿大学士,他相当于宰相,可谓位极人臣。

张玉书为官五十年,政绩卓著。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他随从参与军务。次年,他担任《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他还数度主持治河水利工程,“久任机务,直亮清勤”,为康熙帝所重用。张玉书死后,朝廷追谥他为“文贞”。

张玉书曾组织纂修《明史》,担任总裁官。而他至今最为人熟知的功绩,是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之间,与陈廷敬等著名学者一起,牵头组织编撰了至今已然具有重要地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

《京江张氏家乘》还记载,张玉书的哥哥张玉裁也是清代名人,康熙六年(1667年)曾考中一甲二名进士,当过翰林院国史馆编修。

镇江曾有张玉书故居

据记者了解,张玉书在镇江至今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镇江民间还流传有许多和他有关的民间传说。镇江有一种著名的面食小吃“京江饣齐”(当年也曾风靡南京),据说就和张玉书有关。

网上记载的相关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张玉书在京师做官时,每年亲朋好友们都会给他在镇江的家中送礼。张玉书为此心烦,如果对方礼送重了,自己的家人不能贪心收下,如果不收礼,又怕别人说自己架子大。愁眉不展之际,他想到了镇江著名小吃“京江饣齐”,他叮嘱家人,以后再有人送礼物,只收“京江饣齐”。

正好,张玉书家隔壁有一家食品店,专门做“京江饣齐”。张玉书家只收“京江饣齐”的消息传开后,顿时,该店的“京江饣齐”生意异常火爆,供不应求。后来,张玉书又吩咐家人将收下的“京江饣齐”,偷偷地送给店老板,店老板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店老板为答谢张玉书,将自己的房屋卖给了张家,而选择到别处开店。

张玉书极其喜欢吃“京江饣齐”,至今,很多镇江老百姓想起“京江饣齐”,也会念念不忘张玉书。

据说,当年康熙皇帝下江南,多次游览镇江,每一次的“全程导游”都是张玉书。

直到20世纪初,张玉书在镇江依然留有故居,该故居位于镇江城南古运河旁南门大街51号,建于1638年,占地面积有2亩,并附有花园,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可惜的是,1937年12月,在日军进攻镇江的战役中,张玉书故居大部分毁于炮火。

如今,在镇江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张云鹏故居,该故居始建于民国初年,2000年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是此奖项中唯一的民居。而张云鹏正是张玉书的第七代后人,江南一代名医。

这套家谱存世极少

《京江张氏家乘》共分为十六卷,卷一至卷三是有关张玉书的诰敕、赐诗、祭文,卷四至卷九是家族世系,卷十是传,卷十一卷十二是“行述”,卷十三是方志和笔记中的有关记载,卷十四、十五是艺文,卷十六是祠墓仪制,清代康乾年间的著名文人李光地、沈德潜、王士祯、刘大魁都有诗文选入该家谱,多半也是因为张玉书张玉裁兄弟的关系。[5]


参考资料

官衔
前任:
梁清标
兵部汉尚书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壬戌-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己酉
(1688年3月20日-1689年1月1日)
继任:
李天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