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玉法(1936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1]

張玉法
出生 1936年2月1
山東
國籍 中國
職業 歷史學家

目錄

人物生平

張玉法,是台灣著名歷史學家,出生於中國山東,因國共戰爭而成為流亡學生,輾轉自山東南下,1949年入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在那並親身目睹了不少以其師長為對象的白色恐怖事件,後來考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

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專研中國近現代史。著作等身,作品有《清季的立憲團體》、《清季的革命團體》、《民國初年的政黨》、《辛亥革命史論》、《中國近代史》……等十多部。他的《中國現代史》是台灣各大學歷史課程的常用教科書。 [2]

1977年,張玉法交由東華書局出版《中國現代史》,因太過於暢銷,竟遭檢舉。當時警總質疑他:"在書中為何用西元而不用民國紀年?"

現代西方比較歷史方法的提倡當推張玉法。1978年9 月,張玉法在近史所討論會上提出了《淺論比較歷史》的報告。

在報告中,他認為比較歷史有廣、狹兩義。就廣義的來說,有三種研究方向:

一是比較各國史家治史的方法和缺點,了解國與國之間史學、文化和政治的差異;

二是將不同學科的社會科學家對同一史事的看法拿來比較,由異中求同,得到沒有偏見的歷史解釋,這就是"科際整合";

三是史家治史常以不同史觀解釋歷史,如能經過比較,去除偏見,當能了解歷史的真面貌。狹義的比較歷史是指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比較,這也是張玉法所要加以討論的比較歷史。

他認為"比較歷史是比較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異同(resemblances and differences),以及何以異,何以同"。以範圍而論,主要有區域比較和時代比較。

比較歷史的價值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使人們了解歷史中真正偉大的事物歸屬於誰;

二、它有助於人們尋找歷史規律。這裡所說的歷史規律是片面的,而不是概括的;

三、人類歷史上的國家民族偏見,只有靠比較才能消除;

四、許多歷史經比較後,原來的一些解釋要加以修訂。

他是研究清末民初社會政團、政黨的著名學者,全面探討立憲團體、革命團體與辛亥革命的關係,並由此論證辛亥革命是一場"全民革命"。1

982年在美國亞洲學會於芝加哥召開的年會上,他與大陸學者章開沅教授公開辯論辛亥革命的性質,成為史壇之美談;

1990年他與蔣永敬教授等到中山市出席"孫中山與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是為海峽兩岸學者同堂研討辛亥革命、研討孫中山的第一次,為促進兩岸學術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人物作品

《先秦時代的傳播活動及其對文化與政治的影響》 (台北嘉新基金會 1966年 206頁)

《先秦的傳播活動及其影響》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3年 272頁)

《清季的立憲團體》 (近史所專刊之28 1971年 554頁)

《清季的革命團體》 (近史所專刊之32 1975年 746頁)

《中國現代史》 (台北東華書局 1978年 769頁,2001年增訂版882 頁 )

《中國近代現代史》 (台北東華書局 1978年 469頁)

《中國現代史略》 (台北東華書局 民1978年 300頁)

《歷史學的新領域》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1979年 228頁)

《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 (近史所專刊之43 1982年 885頁)

《民國初年的政黨》 (近史所專刊之49 1985年 584頁)

《中國現代政治史論》 (台北東華書局 1988年 309頁)

《歷史講演集》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1年 446頁)

《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92年 298頁)

《辛亥革命史論》 (台北三民書局 1993年 617頁)

《 中華民國史稿》 (聯經 1998年初版 2001年修訂版)

《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 (東大1999年 579頁)

參考來源

  1. 張玉法 ,名人簡歷網
  2. 張玉法 ,豆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