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玉金,1958年10月生于吉林省榆树市。198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获博士学位。此后到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被聘为特聘教授,同年被选举为辽宁省语言学会会长。2003年当选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2004年当选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主要从事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古文字学和汉字学研究。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出生 1958年10月
吉林省榆树市
国籍 中国

目录

学术经历

1981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4年12月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8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张玉金教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古文字学和汉字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8部:《甲骨文虚词词典》、《甲骨文语法学》、《甲骨卜辞语法研究》、《20世纪甲骨语言学》、《西周汉语语法研究》、《西周汉语代词研究》、《汉字学概论》、《当代中国文字学》等。主编5部:《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简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全功能汉语常用字字典》、《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古代汉语》等。主编丛书2套:《高等院校文科语言学教材系列》、《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书》。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文史》等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曾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2]。省教育厅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3项,省教育厅课题4项。张玉金教授潜心于学术研究,专业精深,视野开阔,在古文字学、汉字学和汉语语法史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论著

一、著作

1、《中国语言学大辞典》,文字卷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甲骨文虚词词典》,专著,中华书局,1994年版。

3、《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简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主编,辽海出版社,1999年9月版。

5、《全功能汉语常用字字典》,主编,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

6、《当代中国文字学》,专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甲骨文语法学》,专著,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8、《汉字学概论》,专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甲骨卜辞语法研究》,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古代汉语》(上、中、下),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高等院校文科语言学教材系列》,丛书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二十世纪的殷代语言学》,专著,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ISBN 7-5601-2789-4

13、《西周汉语语法研究》,专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ISBN 7-100-04072-8/H·1008

14、《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ISBN 7-5601-2789-4/ H·294

15、《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专著,中华书局,2006年4月。ISBN 7-101-05038-7。

16.《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ISBN7-5361-33421

17.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18. 《古代汉语语法学》,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

19. 《汉字文化大观》(修订本),参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

二、 论文

1、《甲骨文中语气词"唯"和"惠"的差异》,《辽宁师大学报》,1985年10月。ISSN1000-1751

2、《甲骨文中"唯"和"惠"的研究》,《古汉语研究》,1988年1期。ISSN1001-5442

3、《论传统思维方式对汉字的影响》,《辽宁师大学报》,1988年1期。ISSN1000-1751

4、《论心理层次的文化对汉字的影响》,《汉语学习》,1989年3月。CN22-1026

5、《卜辞中"气"的意义和用法》,《文物研究》第五辑(1989年)。ISBN7-80535-144-9

6、《论卜辞中表一事为另一事时间背景的虚词》,《古汉语研究》1990年3期。ISSN1001-5442

7、《卜辞中"暨"的用法》,《中国语文》,1990年1月。CN11-1053

张玉金
  张玉金教授

8、《方块汉字与方形文化》,《汉语学习》,1991年3期。CN22-1026

9、《形声字文化》,《汉字汉语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ISBN7-5383-1409-1

10、《形声字》,《青海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ISSN1000-5102

11、《说卜辞中即日、至日、戠日》,《考古与文物》,1992年4期。ISSN1000-7830

12、《卜辞中表示两事时间关系的虚词》(上),《文物研究》第七辑。黄山书社出版,1991年12月。ISBN7-80535-356-5

13、《卜辞中表示两事时间关系的虚词》(下),《文物研究》第九辑。黄山书社出版,1993年12月。ISBN7-80535-857-5

14、《汉字研究的文化学方法》,《辽宁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ISSN1000-1751

15、《隶变中偏旁变形的文化成因》,《历史教学》,1992年8期。CN12-1010

16、《对近百年来汉字学研究的历史反思》,《辽宁师大学报》,1992年3期。ISSN1000-1751

17、《宾字句的句法结构》,《古汉语研究》,1993年2期。ISSN1001-5442

18、《甲骨文"不""弗"异同论》,《中国语言与文化论集》,1993年5月,香港H·K·亚太教育书局出版社。ISBN962-464-561-2

19、《〈诗经〉〈尚书〉中的"诞"字研究》,《古汉语研究》,1994年3期。ISSN1001-5442

20、《汉字及其研究传统的人本精神》,《辽宁师大学报》,1994年3期。ISSN1000-1751

21、《现代汉语常用字的结构类型》,《汉语学习》,1995年2期。ISSN1003-7365

22、《祭祀卜辞遘字句的句法分析》,《辽宁师大学报》,1995年4期。ISSN1000-1751

23、《卜辞中的"囗"为由字说》,《考古与文物》,1995年4期。ISSN1000-7830

24、《论殷墟卜辞的语气问题》,《古汉语研究》,1995年3期。ISSN1001-5442

25、《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大出版社,1995年。ISBN7-301-01858-4

26、《玉饰与玉部文字》,《中外语言文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ISBN7-206-02458-0

27、《论汉字字符历史演化的趋向》,《原学》,第五辑,1996年。ISBN7-5043-2868-5

28、《论汉字长寿的成因》,《辽宁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ISSN1000-1751

29、《论甲骨文金文中的宾字及相关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2辑。ISSN1001-5442

30、《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语文建设》,1996年第5辑。CN11-1399

31、《释甲骨文中的 》,《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4期。ISSN1001-5442

32、《小学在这里新生》,《辽宁师大学报》,1997年1期。ISSN1000-1751

33、《论文字学的学科体系》,《辽宁师大学报》,1997年4期。ISSN1000-1751

34、《论汉字的造字法》(上),《营口师专学报》,1997年1期。辽宁省内部报刊准印证第6509号。

35、《论汉字的造字法》(中),《营口师专学报》,1997年2期。辽宁省内部报刊准印证第6509号。

36、《论汉字的造字法》(下),《营口师专学报》,1997年3、4期。辽宁省内部报刊准印证第6509号。

37、《辽宁省修辞学会第二届年会综述》,《辽宁师大学报》,1997年6期。ISSN1000-1751

38、《殷墟甲骨文句类问题研究》,《古汉语研究》,1997年4期。ISSN1001-5442

39、《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史》(中华书局出版),第42辑。(1997年)ISBN7-101-01502-6

40、《方块汉字与方形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ISBN7-5634-1050-3

41、《论现代汉语常用字中的意音字》,《走向新世纪的语言学》,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5月。ISBN957-739-171-0

42、《崇古意识与中国传统修辞》,《辽宁师大学报》,1998年6期。ISSN1000-1751

43、《论甲骨文中表示两事先后关系的虚词》,《古汉语研究》,1998年3期。ISSN1001-5442

44、《殷墟甲骨文句类问题研究》,《古汉语语法论集》(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选编),语文出版社,1998年6月ISBN7-80126-315-4

张玉金
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

45、《释甲骨文中的" "》,《出土文献研究》(五),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ISBN7-03-007565-X

46、《卜辞"我其巳 乍帝降若"再解》,《中国文字研究》(一),华东师大汉字研究中心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ISBN7-5435-2747-2

47、《说卜辞中的"骨凡有疾"》,《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ISSN1000-7830

48、《中韩常用汉字字音韵尾的比较研究》,[韩国],全南科学大学编,《专门技术研究》(八),1999年3月。ISBN89-85933-45-0

49、《大型字典编纂应充分吸收古文字学的成果》,《辽宁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ISSN1000-1751

50、《释甲骨文中的"西"和"囟"》,[台湾]《中国文字》(新25期),艺文印书馆,1999年12月。ISBN957-520-088-8

51、《造字法新探》,《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ISSN1001-5442

52、《周原甲骨文"囟"字释义》,《殷都学刊》,2000年第1期。ISSN1001-0238

53、《易经中的"贞"和甲骨文中的"贞"》,《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ISSN1009-1017

54、《论汉字的部件拆分和字符拆分》,《辽宁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ISSN1000-1751

55、《论殷墟卜辞命辞的语气》,[台湾]《中国文字》(新26期),艺文印书馆,2000年。ISBN957-520-095-0

56、《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句末语气词的问题》,《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ISSN1001-5442

57、《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述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ISSN1009-1017

58、《论部件拆分中笔画可否看成部件的问题》,《语苑集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ISBN7-5320-7166-9

59、《甲骨金文中"其"字意义的研究》,《殷都学刊》,2001年1期。ISSN1001-0238

60、《释甲骨文中的"卩"和"卪"》,《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ISSN0452-7402

61、《释甲骨文中的"跻"字》,《考古与文物》(古文字研究专集),2001年3期。ISSN1000-7830

62、《汉字性质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ISSN1000-1751

63、《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上),《文史》(中华书局出版),2001年即出。ISBN7-101-02848-9

64、《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下),《文史》(中华书局出版),2001年即出。ISBN7-101-02848-9

65、《释甲骨文中的"西"和"囟"》,《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版。ISBN7-5435-3350-2

66、《二十世纪殷代语音研究的回顾暨展望》,《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ISSN1001-5442

67、《二十世纪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古籍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ISSN1009-1017

68、《释甲骨文中的"卩"的"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ISBN7-101-03212-5

69、《释甲骨文中的"御"》,《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ISBN7-101-03374-1

70、《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第六届全国古汉语学术研讨会,2002年,福建泉州。

71、《甲骨文句型句式编纂设想》,《中国文字研究》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ISBN7-5435-3531-9

72、《20世纪殷墟甲骨文词汇研究的回顾暨展望》,《中国文字》新廿八期,中国文字编辑委员会编,艺文印书馆印行,2002年12月。ISBN957-520-106-X

73、《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述评》,《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ISBN7-80149-818-6

74、《论殷墟甲骨文中的兼语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1期。ISSN1009-1017

75、《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和语源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2期。ISSN1000-5455

76、《论殷代的御祭》,《文史》,第六十四辑。中华书局。2003年3月。ISSN 0511-4713

77、《西周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语言研究》,第23卷第3期,2003年9月。ISSN 1000-1263

78、《论甲骨文"御"字句中的单动句》,《古汉语研究》,2003年3期。ISSN1001-5442

79、《秦始皇为什么用"朕"作为自称》,《语文月刊》,2003年2期。ISSN 1005-7781

80、《论殷代的御祭》,台湾:《中国文字》,新二十九期。台北:艺文印书馆,2003年12月。ISBN957-520-106-X

81、《论汉字中的同形字符》,《文字学论丛》,第二辑,崇文书局,2004年1月。ISBN 7-5403-0688-2

82、《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地域性和时代性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ISSN1009-1017

83、《论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有无谦敬功能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ISSN1000-5455

84、《古代汉语教学和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耕耘者的足音》,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ISBN 7-81079-348-9

85、《也论殷墟甲骨刻辞中"暨"的词性》,《殷都学刊》,2004年2期。ISSN1001-0238又见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2004年10期,全文转载。ISSN1001-3261

86、《殷墟甲骨文"正"字释义》,《语言科学》,第3卷第4期,2004年7月。ISSN 1671-9484

张玉金
  张玉金教授

87、《殷墟甲骨文"正"字考释》,《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9月。ISBN 7-80190-284-X/K·077

88、《西周金文"氒"字用法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10月出版。ISBN7-101-03212-5

89、《论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句法功能问题》,《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ISSN1001-5442

90、《德方鼎铭文续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ISSN0452-7402

91、《西周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文史》,2004年第4辑(总第六十九辑),中华书局,2004年11月。ISSN 0511-4713

92、《德方鼎铭文续考》,《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ISBN 7-5435-3953-5/G·3105

93、《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语言》(第五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ISBN 7-81064-171-9

94、《殷墟甲骨文"若"字释义》,《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ISBN 7-80060-354-7

95、《论西周汉语代词"厥"的性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2期。ISSN1009-1017

96、《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词"之"的来源》,《殷都学刊》,2005年2期。ISSN1001-0238 又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1期。ISSN1001-3261

97、《西周代词"厥"的性质再探》,《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ISSN1000-7326

98、《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ISSN1000-5455

99、《甲骨文"不"和"弗"语义指向方面的异同》,《语言研究》,第25卷第4期,2005年12月。ISSN 1000-1263

100.《论西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厥"的用法》,《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第一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101.《关于先秦汉语指示代词体系的问题》,同上。

102.《谈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语文教育硕士论文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ISBN7-5361-3305-7。

103.《论西周汉语中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1期,ISSN1001-5442。又收入《语言文字学》2006年7期,ISSN1001-3261。

104.《〈尚书〉新证八则》,《中国语文》2006年3期,ISSN0578-1949

105.《论甲骨文"不""弗"的使用与动词配价的关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本第二分,2006年6月,ISSN1012-1495。

106.《论甲骨文中"不"和"弗"的根本区别》,《花园庄东地甲骨论丛》,圣环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ISBN978-957-781-123-3。

107.《论西周时代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三十辑,2006年8月,ISSN1225-3499。

108.《论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5期,ISSN1009-1017。

109.《论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本用和活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期,ISSN1000-5455。

110.《殷墟甲骨文"吉"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中华书局,2006年11月。ISBN7-101-05332-7。

111.《关于殷墟甲骨文中有无被动句式的问题》,《殷都学刊》,2006年3期。ISSN1001-0238。

112.《论西周汉语指示代词"是"》,《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四十七卷,2006年7月。ISSN 1607-2014

113.《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及其所指与称数》,《语言科学》,2007年5月。ISSN 1671-9484

114.《今本〈周易〉的语料问题》,《中国语文》2007年第4期。ISSN0578-1949

115.《春秋时代远指代词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5期。ISSN1009-1017

116.《殷商时代宜祭的研究》,《殷都学刊》,2007年2期。ISSN1001-0238。又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先秦、秦汉史》2007年6期,ISSN1007-0648。

117.《2006年广东高考第四大题考生答卷分析》,《语文月刊》2007年6月第6期

118.《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的回顾暨展望》,《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2月第6期。

119.《甲骨金文"尊"字补释》,《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4期。

120.《释甲骨文中的"祼"字》,《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第二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12月。

121.《台湾赋文的集大成之作》,《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四十八卷,2007年7月。ISSN 1607-2014

122.《出土战国文献中助词"之"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78--84页。

张玉金
张玉金教授

123.《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秘书之友》,2008年第11期,26--28页。与博士生胡伟合作。

124.《普及与提高兼顾,继承与创新并重》,《东海大学文学院学报》(第四十九卷),2008年7月,501--508页。与硕士生王琨合作。

125.《论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兼词"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2008年9月,中华书局,507--512页。

126.《谈今本〈老子〉中被删掉的虚词》,《中国语文》,2008年第5期,448--454页。

127.《出土战国文献中"焉"的研究》,《语言科学》第7卷第4期,2008年7月,406--414页。

128.《春秋时代近指代词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5期,62--67页。

129.《春秋时代第一人称代词研究》,《语言研究》第28卷第2期,2008年4月,66--72页。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2008年第7期。

130.《释甲骨金文中的"宜"字》,《殷都学刊》,2008年第2期,7--12页。

131.《说甲骨金文中"尊宜"的意义》,《纪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内发现70周年论文集》,375-380页。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132.《春秋出土与传世文献第二人称代词研究》,《中国文字研究》("CSSCI来源集刊数据库"首批入选集刊)2008年第二辑。19-28页。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

133.《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当""方"》,《语文知识》,2009年第一期。68-70页。ISSN1003-6210

134.《论西周时代指示代词"之"》,《长江学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二期,86-91页。ISSN 1673-9221

135.《甲骨文中的动词"于"及介词"于"的起源》,《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37-24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

136.《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46-50页。2009年第三期

137.《战国至西汉第一人称代词称数研究》,《求索》(CSSCI期刊),2009年第九期,177-179页。ISSN 1001-490X。与博士生胡伟合作。

138.《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二辑,72-82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8月。

139.《介词"于"的起源》,《汉语学报》,2009年12月。

143.《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及"》,《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4期。144.《谈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为"》,《语言研究》第30卷第4期,2010年10月。

145.《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乎"》,《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

146.《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矣"》,《语言科学》2010年第5期。

147.《也谈甲骨文中的"何"和"此"》,《中国语文》,2010年第3期。

148《释甲骨文中的"奉"》,《古文字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149.《上古第一人称代词称数研究》,《北方论丛》,2010年第2期。

150.《上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称数研究》,《东疆学刊》,2010年第4期。

151.《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既"》,《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152.《战国至西汉第二人称代词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53.《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也"》,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五辑)》,

154.《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合音兼词"诸"》,《文字学论丛(第五辑)》,

155.《战国至西汉第二人称代词句法功能研究》,《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

156.《春秋出土与传世文献第三人称代词研究》,《中国文字研究》,2011年3月。

157.《出土战国文献中介词"于"的语义功能》,《田野春秋》,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158.《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主之谓"》,《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4期

159.《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殹"》,《殷都学刊》,2011年第3期。

160.《出土战国文献中用"以"作词素的复音词》,《出土文献》,中西书局,2011年11月。

161.《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连词"虽"》,《汉藏语学报》,第5期。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

162. 《出土战国文献中介词"於""于""乎"》,《历史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

163.《战国时代连词"与"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大象出版社,2011年12月。

科研项目

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有:

一、199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甲骨文虚词研究",1994年结项。成果是《甲骨文虚词词典》,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二、1990年辽宁省教委博士基金项目"汉语虚词的历史研究",1996年结项,成果是《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1996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1993年辽宁省教委项目"当代中国文字学研究",1997年结项,成果是《当代中国文字学》,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1995年辽宁省教委项目"现代汉语常用字的系统研究",1998年结项,成果是《全功能常用汉字字典》,2000年由辽海出版社出版。

五、1997年辽宁省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甲骨文句型系统研究",1994年4月结项,成果是《甲骨文语法学》,2001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六、1999年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1999年立项。成果是《甲骨卜辞语法研究》,2002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200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殷代语言研究的回顾暨展望》,2000年立项。成果是《二十世纪的殷代语言学》,2003年由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八、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周传世和出土文献语法断代研究》,2001年立项。成果是《西周汉语语法研究》,200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九、200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项目《共时与历时结合:先秦代词系统的立体研究》,2003年立项。

十、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虚词理论与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批准号06BYY036。

十一、2010年"基于分段描写的出土先秦文献虚词研究",获批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年度资助项目。

科研奖励

一、论文《汉字结构的发展方向》(《语文建设》1996年第5期)1996年获辽宁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二、论文《卜辞中"暨"的用法》(《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1994年获辽宁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中国语言文化学会学术论文二等奖。

三、专著《甲骨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1995年获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工具书《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7年获大连市社科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3]

五、论文《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史》第42辑,1997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获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六、《释甲骨文中的"西"和"囟"》(论文),2000年12月获辽宁省第七届社会科学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七、《甲骨文虚词词典》(学术专著),荣获2001年度大连市科学著作奖壹等奖。

八、《甲骨卜辞语法研究》(学术专著),荣获01-02年度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九、2008年.个人专著《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获得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十、2009年.个人专著《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十一、荣获华南师范大学2008年度科研工作优秀奖[4]

十二、《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一书,入选2010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年5月获得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荣誉证书》。

此外,论点常被引用,多篇论文提要被收在《中国语言学年鉴》里,许多成果被收入《古文字诂林》和《殷墟甲骨文集成》之中。

学术兼职

1、2000年11月被选举为辽宁省语言学会会长。已经卸任。

2、2000年11月被选举为辽宁省修辞学会副会长。已经卸任。

3、2003年被选举为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4、2004年被选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教学效果

张玉金教授多年来从事"古代汉语"、"汉语史"、"汉字学"和"古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给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开过十门课程,授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

1997年被评为辽宁师范大学"教学优秀"。

2000年被评为辽宁师范大学"教学优秀"。

2001年被评为辽宁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获学校2002-2003学年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称号。

又荣获学校2004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

学生对张玉金教授的评价是:讲课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师生互动、方式多样、能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能把古代文化的精华阐释给学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

学术会议

1、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8月4日--9日,广东广州中山大学。提交论文:《释甲骨文中的"御"》。

2、第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主办,2002年9月,福建省泉广州市。提交论文:《论甲骨文"御"字句中的单动句》、《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称数问题研究》。

3、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02--2003学术年会,2002年,广东省梅州市。提交论文:《西周汉语语法断代研究的语料问题》。

4、04'安阳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安阳,2004年7月28日--31日。提交论文:《殷墟甲骨文"正"字释义》。

5、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浙江省杭州市,2004年11月。提交论文:《西周金文"氒"字用法研究》。

6、甲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台中市东海大学,2005年11月。提交论文:《论甲骨文中"不"和"弗"的根本区别》。

7、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04--2005学术年会,2005年,广东省深圳市。提交论文:《论西周时代指示代词"之"》。

8、2006中国安阳庆祝殷墟"申遗"成功暨纪念127甲骨坑发现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安阳,8月11日--14日,提交论文:《甲骨金文"尊"字补释》。

9、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广州,2006年12月12日--15日,提交论文:《殷墟甲骨文"吉"字研究》。

10、汉语语法南粤论坛,广东韶关,2006年4月14日--18日,提交论文:《关于先秦汉语指示代词体系的问题》。

11、第六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中国西安,2007年8月14日--16日,提交论文:《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发展》。

12.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06-2007学术年会,广州大学,2007年12月20日--2007年12月23日,提交论文:《春秋汉语近指代词研究》。

13.第四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烟台,2008年8月1日至5日,提交论文: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合音兼词"诸"。 14.纪念《古汉语研究》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湖南长沙,2008年9月19日至22日。提交论文: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主之谓"。

15."语言文字与中原文化"高层学术论坛,河南郑州,2008年9月26日至29日。提交论文: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为"。

16.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10日至15日,吉林长春。提交论文:出土战国文献中的兼词"焉"。

17.第二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广东肇庆,2008年11月15日至17日。提交论文: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

18.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8月12日至16日,山东省烟台市。提交论文:《甲骨文中的动词"于"及介词"于"的起源》

19.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重庆市。提交论文:《论甲骨文中的"何"和"此"》。

20.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08-2009学术年会暨语言接触国际研讨会"。2009年12月11日-14日,广东省潮州。提交论文:《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连词"斯"和"此"》。

21.受邀讲学:《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6月17日

22.《释甲骨文中的"奉"》,2010年10月21至23日,北京,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八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23.《战国时代连词"与"研究》,2010年9月16至19日,上海,网络时代与中国文字研究国际高级专家研讨会。

24.《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殹"》,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澳门,第三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

25.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连词"斯"和"此"》,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河北张家口,2011年8月。

26.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连词"故"和"是故"》,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2000--2011学术年会,2011年10月22-24日,广东省湛江市。

27.2011年第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2011年10月,重庆市。提交论文:《再论甲骨文中的动词"于"》。

28. 受邀讲学:《古文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9月.

视频

古文字学 张玉金 全58讲 华南师范大学 2018-07-07

古文字学视频教程 张玉金 全58讲 华南师范大学 2020-06-21

参考来源

  1. 张玉金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 2017-04-11
  2. 【科技活动周】张玉金:从出土文献看虚词演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06-12
  3. 张玉金 ,名人简历网
  4. 张玉金 ,道客巴巴, 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