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勇
张生勇 (1939年11月17日 - ) 中国工程院院士[1]。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先后在复旦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任教。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总后勤部优秀共产党员。
张生勇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39年11月17日 陕西省咸阳市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医疗教育科研工作者 |
目录
个人简介
张生勇,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同年9月在南京大学高校师资
班进修至1968年3月,结业后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至1984年,同年5月到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至今。1979至1982年在法国巴黎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再次赴法国与巴黎南大学Kagan教授合作研究不对称双羟化反应中的放大效应,同期任法国图卢兹配位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被确定为总后院士后备人选。2012年被中国兵器工业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聘为"双聘"院士,并依托招收"高能量密度材料、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专业方向的相关博士研究生 。
张生勇(1939.11.17-)精细化工专家。陕西省咸阳市人。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1982年获巴黎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在复旦大学任教,现为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手性催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先后对不对称催化氢化、氧化、烷基化和相转移催化反应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明了两种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为将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用于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设计合成了10多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和30多种结构新颖、易于合成的有机催化剂。利用手性催化反应实现了L-苯丙氨酸、D-苯丙氨酸以及抗癌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工业生产。出版《不对称催化反应》等专著4部,发表论文15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贡献
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同年9月在南京大学高校师资班进修至1968年3月,结业后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至1984年,同年5月到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至今,2010年6月受聘为西北大学教授。1979至1982年在法国巴黎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再次赴法国与巴黎南大学Kagan教授合作研究不对称双羟化反应中的放大效应,同期任法国图卢兹配位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被确定为总后院士后备人选。200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79年至今一直从事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在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中,解决了若干关键性问题:
(1)创立了用立体有择的Diels-Alder反应和手性环氧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两种新方法;
(2)通过手性膦配体与BH3的配位与解配作用,解决了膦配体在空气中不稳定的难题,为大规模制备膦配体奠定了基础;
(3)通过给金鸡纳生物碱分子中引入-OH或-SO2-等极性基团,制备了一组在Sharpless AD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物配体;
(4)通过离子交换技术把OsO4键合在TentaGel树脂上制备了在AD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TentaGel-OsO4催化剂;
(5)把奎宁、奎尼定、辛可宁和辛可尼定等生物碱C9-OH改造成C9-NH2,其Rh和Ir的配合物催化剂在潜手性酮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中获得了高达93%的化学产率和95î的立体选择性;
(6)合成了两类共8种新型的金鸡钠生物碱季铵盐有机催化剂,并成功地用于不对称相转移催化反应中,获得了高达96î的立体选择性;
(7)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金鸡纳生物碱有机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中断的"Feist-Benary的反应中获得了>91%的化学产率和高达94î的立体选择性;
(8)率先在我国把手性催化技术用于工业生产D-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以及抗癌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工业生产,为我国化学合成药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先后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陕西省基金2项和西安市高新区院士基金1项。出版《不对称催化反应》等专著4部,获中国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35篇(其中56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3]、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1次[4]。出版教材8部,其中主编的《有机化学》和参编的《有机化学实验》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
学术任职
曾任中国化学会陕西分会有机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陕西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轻工协会副理事长。
受聘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聘院士"
2016年6月22日,张生勇院士受聘为商洛学院"双聘院士"。
张生勇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生勇 |
科研成果
张生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作为国内外早期从事手性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45年来始终以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为主要方向,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致力于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成果转化。在中国率先将手性技术用于工业生产,先后建成了两条用手性催化技术工业生产氨基酸的生产线,并完成了抗癌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中试放大实验,为中国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7名,出版专著4部,主编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各1部、其他教材7部(共计560多万字),其中2部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论文149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64篇。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为第一署名);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4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陕西省院士基金1项、攻关课题3项等基金的资助;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药物发展奖","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荣立二等功1次。
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成果
国家级新药-肝癌导向药物
国家级新药-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国家级新药-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生物芯片诊断分析系统
基因工程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个人荣誉
教学成果奖
1989年
1、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基一综合'教学法
2、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项
医学基础机能学科专题综合实验教学法
军事医学学习教学法
3、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学科建设的规律认识运用及成效
1993年
1、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高校系列教育评估指标系的构建
2、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大学英语"两化、三习、四不变"教学法
3、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4项
军医大学临床实习基地正规化建设与管理
构建五大实践教学模式 确定学员德育新体系
按专业分层次的流行病学课程建设
寓德育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研究
4、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四等奖1项
部队三年制口腔医学专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97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献身国防卫生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2、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狠抓五个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一流人才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
张生勇 | |
---|---|
张生勇 院士 |
"两环融合、三段实施"军事医学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放射影像学》光盘教材及其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口腔医学形象化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系改革
4、军队级教学成果四等奖2项
外科理论课程"五位一体"教学改革系列研究
"一校两网"开放协作,探索提高佃学效益之路
2001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新体系
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分子生物学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寓创新理念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大力培养军队卫生事业创造型人才
外科学课程组合教学模块和网络教学应用研究
4、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创建医学学生毕业前临床能力综合评价方案及其应用
医学课程电视教材系列化建设
5、总后优秀教学成果1项
全方位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高标准培养新时代教学人才
2005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与实践
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创"四新"促"三进" 铸牢学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念
3、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围绕学员"三大能力"培养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
4、总后优秀教学成果2项
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
创建有军事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2009年
张生勇 | |
---|---|
张生勇 院士 |
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与教学实践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人体解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构建政治理论教学四大升级系统 铸就军校学员的军人核心价值观
4、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生物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眼科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SP、PBL、模拟人相结合"为核心的军医大学外科临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5、总后优秀教学成果1项
军医大学理工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科技成果奖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项)
流行性乙型脑炎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实验室研究
中国十大科技新闻(1项)
核糖核酸的加工修饰及其催化作用研究
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3项)
微电级介入定向治疗帕金森氏病
新型肝炎导向药物研制取得重要突破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TA1)获准新的免疫膜分子编号CD226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1项)
杀灭肿瘤和HIV感染细胞的新型T淋巴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
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内脏初级传入中枢联系的系统研究
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在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免疫PCR新技术的建立及其在胃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XH-超短波皮肤整形手术仪及临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及其铑催化剂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医学数据交互式统计分析方法体系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组合异种骨的系列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颅脑创伤机理与临床救治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在人体的分布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原发性肝癌病因及发病的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口义齿固位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消化系统生物活性物质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口腔颌面高速投射损伤的实验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航空供氧装备呼吸阻力容许界限》国家军用标准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单克隆抗体用于肾综合症出血热病原学及感染动物保护作用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人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长期模拟失重下心肌功能与结构的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的发现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牙髓尖周病的厌氧感染和根管治疗新技术的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口腔粘结技术的系列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飞行员基本心理品质的心理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的生物学特异性、作用及临床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烧伤后瘢痕增生与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及实验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实验和临床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重症喉气管狭窄成形术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方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
神经损伤后背根节神经元递调质和受体变化与慢性痛
流行性乙型脑炎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实验研究
核糖核酸的加工修饰及其催化作用
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及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完全气化的超高频皮肤整形手术仪及临床应用
肝癌单抗HAb18导向研究及应用
延髓内脏带概念的提出及其结构机能的研究
酪氨酸蛋白激酶Btk在细胞内外与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的研究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炎、肝硬变和肝癌发病关系的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研究
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后周围和中枢不同时期退变与再生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新型生物心脏瓣膜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更年期综合症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
烧伤后瘢痕增生与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及实验研究
胃癌血清MG7-Ag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研制及应用
医疗成果奖
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4项)
我国首例成功的活体肝部分移植
微电极引导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氏病
骨盆环区域内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于烧伤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视频
名扬武功张生勇 2015年5月21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