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磐石
张磐石(1905年-2000年)原名潘敬业,曾名张佩衍,山西省寿阳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民日报重要创始人。 [1]
张磐石 | |
---|---|
出生 |
1905年 山西省寿阳县 |
国籍 | 中国 |
知名作品 |
一生创办三个《人民日报》 |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张磐石
出生地 山西省寿阳县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2000年
一生创办三个《人民日报》
历任中共北平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左翼文化总同盟党团书记,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代部长,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编辑部部长,华北《新华日报》丛书编辑部部长,中共太行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1946年他创办了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兼任社长。后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1948年8月,任华北局《人民日报》和《晋察冀日报》
合并后改名的《中央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是《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张磐石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部长兼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中共华北局常委、第四副书记兼华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1954年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磐石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同林彪、"四人帮"的恶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9年,他任林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1982年退居二线。
张磐石是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
一生创办三个《人民日报》
20世纪中共报业史上,张磐石(1905-2000)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名字。1931年秋,他毅然中断在日本的留学,归国投身于抗日斗争,抗战全面爆发后到太行山根据地参加新闻出版工作。1946年5月,他主持创办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8年6月,主持创办华北《人民日报》;1949年夏,在他主持下,《人民日报》正式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日报》经历了三次发展阶段,张磐石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人民日报》发展壮大,他是当之无愧的创建者之一。
走出乡村的潘敬业
张磐石,原名潘敬业,1905年6月8日生于山西省寿阳县西部平头乡潘家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祖父潘湖源为人刚直,常在村中主持公道,颇负声望。父亲潘玉和勤劳俭朴,谨慎细心,结婚生子后家中劳力渐多,逐渐购买和租下本族绝户和穷苦孤寡人家的土地,家境宽裕起来。
潘敬业懂事以后就发现,村里人家穷富转换的频率很高。现代生活之风已从太原吹来,村里出现了留声机和肥田粉(化肥)。人们对清朝统治巷议增多,一首童谣称:"洋取灯儿(火柴)洋旱烟(香烟),宣统只坐一半年"。就在这当口,辛亥革命爆发,幼小的潘敬业听说"省里反了",但潘家沟旧有的生活礼数乃至清朝装束,仍保留了很长时间。
潘敬业8岁那年随二哥上了私塾。12岁时,寿阳县举办"观摩会",相当于全县"会考",规定优胜者由县城高小录取。潘敬业榜上有名,村里主事者却嫌潘家世代贫贱没让去。结果反倒激发了潘敬业刻苦学习的劲头。
第二年全县会考,潘敬业依然名列前茅。对他是否应该去县城读书,族人有很大争议。结果是姐夫力排众议,愿意提供一些食宿帮助,好学的潘敬业终于成行。
寿阳高等小学设在受川(寿阳县古称)书院,每年祭孔、祭关岳(武庙),但已开设数理化课程。潘敬业进高小次年,"五四运动"爆发,太原来的学生到寿阳县城讲演,鼓吹抵制日货。他们的演说使潘敬业重新思考自幼受到的孔孟教育,认为孔家经典不能经世致用,不能使国家强盛。他决心去太原上中学,学习新知识。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兄弟分家后父母包办婚姻,给他娶来一个年岁相仿的妻子,他很不乐意,就势提出,将分家应得部分交给妻子过活,他本人去太原投考官费的师范学校。
1921年,16岁的潘敬业考取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家中包办的妻子不久生病死去,此事激发了潘敬业对社会的不满。他认为不能全怪父母,是当今"世道"造成了人间悲剧。
在第一师范,潘敬业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于1925年冬加入国民党。毕业后,潘敬业曾到北平打算从事文艺活动,不久回乡参加创办寿阳中学,任训育主任,大力宣传新思想,逐渐倾向于中共的政治主张。
国共分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潘敬业对时局失望,于1929年9月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革命主张。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潘敬业毅然中断在日本留学,回国投身于抗日运动。
投身革命坚如磐石
1932年初春,潘敬业到北平,和山西的中共党员学生谷景生、赵宗复取得联系。当年11月,经朱宝善介绍,潘敬业加入中共,改名张磐石。不久,他担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代理部长。
1934年11月,张磐石在天津被特务逮捕。他经受严刑拷打坚不吐实,没有暴露身份,还是被判了10年徒刑,关入保定监狱。在狱中,张磐石保持了昂扬的精神状态,刻苦自学日文,以至感动了狱卒,帮助他买报纸来阅读。
张磐石度过了整整3年多铁窗生活。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1937年9月中旬,张磐石等政治犯被释放出狱。这时,张磐石听到了从徐水方向传来的炮声。
张磐石出狱时已失去组织联系。他向南来到邢台,正赶上孙殿英部招收宣传队员,就参加了进去。32岁的张磐石知道孙殿英有盗掘清陵的恶名,但也知道孙部中有中共地下党组织,就顺势开展统战工作。他在孙部服务团主办油印小报《抗战呼声》,很受士兵欢迎。
1938年初春,张磐石得知八路军刘伯承部进入晋东南,即请假前往,见到了刘伯承师长和政委张浩(时邓小平未到职),提出了接续组织关系的愿望。孙殿英知道了张磐石有中共背景,当年秋因内部矛盾激化,干脆将张磐石送到129师部"归队"。
张磐石被安排到中共北方局领导的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当编辑,不久该社并入《新华日报华北版》,张磐石仍负责编辑事务,由此认识同事赵树理。张磐石认定赵树理是中国了不起的作家,必会写出传世名作。赵树理的许多早期作品由张磐石负责出版,两人结下终生友谊。
1940年10月,张磐石调任《冀南日报》总编辑。冀南的战斗环境极为艰难,日军频繁扫荡,办报人员不断转移。张磐石的组织能力得到很大锻炼,更兼他识人善任,为报社培养了一批出色的记者,包括诗人王博习、作家马紫笙、延安来的画家罗工柳等。
1941年春后,中央组织部发来电报,经审查张磐石在狱中表现坚定,恢复组织关系。延安来电还证明,张曾任天津市委代理宣传部长。北方局遂将张磐石调回太行根据地。
1942年春,张磐石花了几个月时间,才随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到达太行山中心地带,由此没有遭遇1942年5月日军对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大扫荡。张磐石到北方局宣传部任秘书(长)。
日军大扫荡分割了太行根据地,为此成立了新的太行区党委。1943年,张磐石任太行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领导《新华日报太行版》工作。在此期间,张磐石和年轻女干部王定坤成婚,携手走完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张磐石协助李雪峰主持太行解放区常务工作,随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1946年4月,张磐石接到中央局通知 ,决定调他到邯郸去,创办中央局机关报,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后来,总编辑一职曾由吴敏担任过一段时间)。
从太行山带出优秀的办报队伍
张磐石以原《新华日报·太行版》人员为基础,又调集宣传部和文化部门的人才,组成办报班子,按照后勤先行,编辑部跟上的先后顺序,迅速向刚刚解放的邯郸集中。
先期已在邯郸的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负责人安岗、记者吴象被临时指定为先遣人员,在新解放区邯郸市长王悦尘帮助下,将距离邯郸火车站不远处的火磨街邮电局确定为报馆,并从银行办理了贷款。
报社后勤负责人王友唐、程庆丰随即赶到,对邮电局"小白楼"--当时邯郸最具现代气息、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进行装修,配齐办公和印刷设备,满足了办报需要。
报纸编辑人员由袁勃带队赶到邯郸。袁勃是《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抗战爆发即投身革命,是一位出色的编辑,还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诗人。
袁勃、安岗作为张磐石的副手,均任副总编辑。袁勃负责编辑部(内勤)、安岗负责采访部(外勤),恰如张磐石的左膀右臂,他们3人长期合作,配合得很好。
编辑部汇集了一批太行山根据地的优秀新闻人才:李庄、方德、杜展潮、江牧岳、刘希玲、袁毓明、陈泽然、杜波、齐语等,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新闻岗位的重要领导人,李庄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磐石从太行区党委宣传部抽调林韦、李克林夫妇参加办报,他们也成为人民日报的重要干部。
除了编辑、记者人才,张磐石还带出一批行政管理干部和电务干部如郭渭、高飞、张连德等,他们后来都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
张磐石于1946年5月初到邯郸,确定王友堂负责报社的财务和经济运转,郭渭负责行政管理。他们的工作十分出色。
确定新创办的报纸叫《人民日报》
张磐石进入邯郸时,要创办的报纸还没有名字。他主持关于新报名的讨论。在各种方案中,张磐石选定《人民日报》这个名称,得到中央局书记邓小平批准,遂由正在延安的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请毛泽东主席题写。
还没有得到毛泽东题写报名的时候,张磐石责成编辑罗林和杜展潮从毛泽东各种手书中集字,拼出"人民日报"4字,制成报头。
在革命战争中,解放区被分割为多个根据地,曾出现多个《人民日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是其中规模最大、具备现代日报特征的大型报纸,影响也最大,为此后报名由中央机关报沿用奠定了基础。这是张磐石创办的第一个《人民日报》。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报上刊登了刘伯承、邓小平分别题写的创刊祝词。当天举行了创刊仪式,张磐石讲话,鼓励大家办好报纸,为人民服务。创刊号发行1万多份。
创刊号上,刊登了重要时事消息,报道当时国共两方对黄河回归故道问题的争论,刊登了李庄采写的以"黄河归故"为主题的通讯《为七百万人民请命》。这篇通讯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得到军区政委邓小平表扬。
创办邯郸广播电台和"临时新华总社"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大军压境,张磐石带领报社人员于当年6月底撤出邯郸,到武安县南文章村坚持出报。这时,薄一波从延安带回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报头,《人民日报》从7月1日起改用这个新报头。
因战线逼近,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转移,张磐石率队西进来到太行山麓,以河西村为中心驻扎,在那里办报直到1948年6月14日。
在河西村这个稳定的编辑部,《人民日报》发行量扩大到2.5万份,发行173个县,建立了有1500多个通讯员的信息网络。
《人民日报》成为中央局指导中心工作、宣传和鼓动读者投身解放战争的重要宣传工具。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民日报》,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际,他要求通过军邮定期把《人民日报》送到前方。
张磐石全面负责晋冀鲁豫的宣传事务,主持创办了"邯郸广播电台",于1946年9月1日开播。这个电台由电讯专家王士光负责运行,电波强,覆盖地域广阔。
1947年3月,因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新华社总社撤出延安,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3月28日起停刊,新华广播电台随即停播。
当时,只有晋冀鲁豫解放区具有全面接替上述单位功能的条件。由张磐石主持进行了接替准备,确定邯郸台接替新华广播电台音;从《人民日报》抽调总编辑吴敏(即杨放之)负责,与其他方面调集的人员会合,成立"临时新华总社",承担发稿功能。
1947年3月30日,邯郸台接替广播,"临时总社"接替新华总社发稿。接替工作延续至当年7月,由千里转战而来的新华社总社接手。
上述两项工作圆满完成,使中共中央的声音不断线、不停息,也使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使《人民日报》不仅从战略区机关报的角度,而且以纵观全国全局的角度审时度势。张磐石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局和中共中央领导的重视。
创办华北《人民日报》 1948年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新的华北中央局,刘少奇任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原两大区党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合并,使用原《人民日报》报名,成为华北局机关报。张磐石继续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时吴敏已调任)。
张磐石率领全社人员前往河北平山县里庄村,与邓拓率领的《晋察冀日报》队伍会合,负责两报合并的组织调整工作。他和华北局宣传部长周扬共同起草了华北《人民日报》创刊词。
刚刚来到西柏坡的毛泽东为新的"大党报"重新题写了"人民日报"报头。这份题字由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何燕凌负责设计、落实制版,刊于6月15日的创刊号,一直沿用到今天。创刊时的华北《人民日报》日发行4万余份。
两报合并时,人员总数达600人以上,报纸暂出2版。张磐石将一部分人员用于日常编辑事务,一部分外勤记者组成"华北记者团",承担重要事件的报道,或确定重要选题进行调研,为中央决策提供服务。1948年9-10月,20余人的"华北记者团"集中到西柏坡中央中央驻地附近接受培训,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包括刘少奇为他们讲课。这批"记者团"成员后来都成为重要干部。
因处于长期战争环境,两报都有一批伤病员,或体质虚弱者,张磐石安排他们休养治疗,进行学习,为日后接管大城市做好准备。
在合并调整过程中,如何使两报人员都得到较好、较恰当的安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由此出现一些矛盾,也是可以想见的。这些问题没有影响报纸的正常出版和发行。
1948年10月下旬,傅作义军组织南下集团进袭,威胁石家庄的安全。张磐石带领人民日报大部分人员撤向山西境内,一部分人员留在里庄坚持办报。
待傅军退去,张磐石带队返回,将编辑部驻扎于河北获鹿县(今鹿泉市)东焦村,这是人民日报在战争年代最后一个农村编辑部。
在此期间,张磐石不断组织一个又一个先遣分队,先后前往太原、天津和北平前线,随军进城接收报业单位。这几支队伍在进城后先后创办了《天津日报》、《人民日报北平版》和《山西日报》。其中创办"北平版"队伍在1948年8月成建制南下,创办《云南日报》。从1948年6月到1949年8月,从人民日报调出的干部中,有14人先后成为中央和省区市党的机关报总编辑(社长)。
进北平,《人民日报》成为中央机关报
1949年3月中旬,张磐石率领人民日报队伍离开东焦村进入北平,于3月15日在北平出版4个版,实现了人民日报从农村编辑部向城市的转移,人民日报的中心报道,也从农村转向城市。
为探索在城市办报的经验,由张磐石主持,于5月1日在北平创办了主要为城市读者服务的《人民晚报》(至7月31日停刊),这是中共党报创办的第一张城市晚报。
进城以后,人民日报进行编制调整。过去战争年代的两大部(外勤和内勤部)演变为根据版面而设置的"一版组"、"二版组"等。此后"外勤"也按报道区域划分。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以"部"为单位的中层组织结构。
1949年,《人民日报》已成为中共党报中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报纸。1949年夏,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于8月1日起正式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张磐石负责人民日报从华北局组织序列转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的转变,调集各类新闻人才充实人民日报的力量,顺利完成了这次重大转变。
根据中央决定,从1949年8月1日起,胡乔木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任总编辑,张磐石任副社长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12月,范长江接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磐石调中共华北局工作,历任中共华北局宣传部部长兼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中共华北局常委、第四副书记兼华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从此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
1954年,张磐石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张磐石受到残酷迫害,被投入监狱。"文革"结束后,张磐石恢复工作,任林业部副部长(正部长级)。1982年退居二线。
张磐石是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磐石于2000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