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武
張經武(1906-1971),又名張仁山。湖南省酃縣(今炎陵縣)人。13歲時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後在愛國名將樊鍾秀創辦的建國軍軍官學校就讀,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瑞金紅軍學校政治營營長,軍委軍事教導團團長,廣昌基地司令員,中央軍委五局副局長,會昌教導團團長,軍委直轄教導師師長,軍委第二野戰縱隊參謀長,陝甘支隊第三縱隊參謀長,軍委二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員,陝甘寧留守兵團副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參謀長,中共駐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副參謀長、參謀長,西北軍區參謀長,西安市警備司令部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參謀長、中央軍委人民武裝部部長、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西藏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委一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文革期間遭到"四人幫"迫害,1971年被打成重傷慘死於秦城監獄。
目錄
簡介
人物生平
走上革命道路
1935年,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第二科科長的張經武在陝北
張經武又名張仁山,1906年7月生於湖南省酃縣一個富戶里。他的父親是個讀書人,但不善經營,富裕的家庭中道破落,但同一般的窮苦人家比起來,生活仍很充裕。張經武7歲時,被家人送到學校讀書,10歲進高小讀書。13歲時,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這時,他家已經貧窮,與窮人沒有什麼兩樣。由於家境貧困,他不得不輟學回家,干起農活。為了糊口,他學了一段裁縫手藝。這樣的生活使張經武接觸了窮苦人,對社會最底層的人民群眾有了深切的了解。後來,張經武在家族人的幫助下,重新回到省立師範學校學習。因為前後輟學的緣故,他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以優異的學習成績畢業。
1926年,剛滿20歲的張經武借得路費,從長沙北上到北京,找到一位同鄉好友。在他的幫助下,張經武報考了在北京招生的黃埔軍校和河南的一所國軍軍校。由於他成績突出,竟被這兩所學校同時錄取。1928年,張經武在軍校畢業,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部隊當了排長。不久,這個學校的校長當了師長,張經武隨之被調到師部任參謀。
後來,這支部隊被桂系軍閥打敗,他所在的部隊被收編。這樣,張經武又來到桂系部隊。這支部隊駐紮湖北,張經武被調到駐湖北的警備軍,由連長升任副營長。蔣介石為控制這支部隊,以黃埔生將原來的河南軍校生全部換掉。就這樣,張經武和其他非嫡系人員一律被免職。他第一次對這位蔣介石的權術有了粗略認識。
1929年初,為謀生路,張經武來到駐守河南的湘軍唐生智部隊。通過同鄉關係,他在這支部隊補了個排長的空缺。但是,這支部隊並非他想象的軍隊。部隊內部黑暗腐敗,他思想苦悶,既為國家前途擔憂,也為自己的出路擔憂。
1936年6月,張經武在紅軍大學校舍石窖洞前和第三軍政治保衛局局長張純清(又名張文彬)在自學在軍校學習期間,張經武間或聞知共產黨和馬列主義理論,感到新鮮。到唐生智部隊後,他聽說賀龍率領部隊鬧革命,領導窮人翻身,決心回到老家湖南,投奔賀龍。就在這時,張經武遇到了過去的好友、共產黨人曾希聖等人,經過他的工作,張經武更加堅定了跟共產黨走的決心。黨組織告訴他,河南那個軍校的校長新辦了軍校,那裡建立了共產黨組織,他可以利用過去的關係,到軍校開展工作,壯大革命力量。
就這樣,張經武來到新開辦的軍校,被校長任命為學生大隊隊長。在這裡,他找到了黨的地下組織,經人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學校里,張經武根據黨的決定,秘密發展黨員,聯繫同情革命的學生,從事革命宣傳。不久,他發動士兵將標語貼到了反動軍隊的軍部,引起敵人的懷疑,被扣押審查。敵人因沒有確實證據,審問了一陣後,將他釋放。這樣,張經武不得不辭去大隊長的職務,到中共河南省委,當了一名交通員。
轉戰南北
1936年秋,張經武化名張金吾住在北平
1931年底,張經武被調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他出身軍校,當過軍校學生隊隊長。上級派他來到紅軍學校任教員,主教政治和文化課。由於張經武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紅軍中屬於有文化的指揮員。加上他教學深入淺出,很受人歡迎,在學生中有較高威信。
紅軍長征,張經武在教導師任師長,師政委為何長工。教導師的任務是保衛黨中央的機關,任務光榮而艱巨。機關老弱者多,行裝沉重,是敵人重點襲擊的目標,張經武與何長工身不負重望,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務。他的工作能力和領導才幹,也開始被中央領導認識。這是他後來任中央軍委和中央政府辦公廳主任的重要原因。
長征途中,何長工生病倒下。作為師長的張經武二話沒說,與一名戰士抬起擔架就走,別人要搶,他說什麼也不相讓。師長的行動深深教育了廣大紅軍官兵,對這件事,政委何長工永遠難忘。
抗日戰爭前夕,張經武作為毛澤東、周恩來派出的特殊聯絡官,來到河北前線,向有抗日傾向的宋哲元所部做統戰工作,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這使宋哲元對抗擊日冠的態度比以前更為堅定。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先後戰領北平、天津等地,其鋒芒直指山東,為使山東的國民黨軍隊參加抗日,
張經武又一次成為毛澤東的聯絡官,來到了形勢嚴竣的山東。山東軍閥韓復榘,面對日軍的夾擊,束手無策。張經武針對韓復榘的心理,向他講明,只有對日軍抗擊才有出路,而抗日必須與共產黨合作才有光明前途。韓復榘無路可走,張經武的一番話打動了他。然而,談到釋放政治犯,韓復榘態度曖昧,不置可否。對此,張經武嚴詞痛斥,據理力爭,毫不相讓。他對韓復榘的鬥爭有利有理有節,受到毛澤東的表揚。中央領導稱他是對敵談判的好手。經過張經武的鬥爭和爭取,被韓復榘抓的60多名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以"鋪保"的名義出獄,奔赴抗日第一線。
1938年8月,張經武(後排中)和徐斌洲(前排左起)、劉靜海、華楠一行赴山東路上
1937年,張經武回延安。後跟隨周恩來到武漢,擔任八路軍駐漢口辦事處高級參謀。1938年,山東抗日前線急需幹部。毛澤東想到了張經武,就這樣,張經武再次來到山東工作。長期以來,張經武從事統一戰線的工作。到山東後,他會見了國民黨第6戰區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築先,轉交了毛澤東的親筆信,講述毛澤東對他寄予的希望。對他以前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給予很高的評評價。范築先對張經武的到來,表示誠懇歡迎,希望加強合作,將抗日戰爭進行到底,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這年底,日軍重兵包圍聊城。范築先帶領部隊勇猛反擊。他身先士卒,沖在前面。不久,聊城失守,范築先和許多抗日官兵壯烈犧牲。
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張經武被任命為總指揮。第二年3月,八路軍70多名幹部經由魯北,到延安。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暗中反共,得知共產黨人路過太河鎮,即派重兵伏擊,70多名共產黨人加上和護送的八路軍官兵等200人,除數人逃出外,20多人壯烈犧牲,其餘全部被俘。
作為山東縱隊的領導人的張經武等,向全國發出通電,要求國民黨嚴懲殺人的兇手。對沈鴻烈為首的頑固派,他們進行有力的反擊。張經武、楊國夫、廖容標等果斷指揮,派兵收復太河鎮,救出被抓去的官兵。敵人吃了敗仗後,派部隊向八路軍進攻。張經武指揮部隊,周密布置,重創敵人,殲滅其大部,俘虜200多人。這一仗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1940年,張經武從山東抗日前線,回到延安,參加了黨的"七大"會議。以後。他被留在了陝北工作,出任陝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參謀長、晉綏軍區參謀長等職務。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共產黨、國民黨和美國三方聯合組成了"北平軍事調解執行處",共同監督實現停戰協定。這年,張經武作為共產黨的代表來到北平。他的身份是第30小組的代表,為少將軍銜。這是共產黨在歷史上,最早授予的軍銜之一。
先後在北平軍調處工作過的還有耿飈、許光達、李聚奎等。這是一場談判的鬥爭,也是一場涉外的鬥爭,在鬥爭中,張經武受到了很大的鍛煉。解放前夕,張經武為西北軍區參謀長。1949年,被任命為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兼人民武裝部部長,同時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這是一個十分重要和顯赫的職務。
力勸達賴
張經武 張經武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剛剛在《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上籤完字,毛澤東就在中南海豐澤園約見張經武,面授進藏事宜。毛澤東再三叮囑張經武說:"經武同志,赴藏任務重大,要注意工作方法,統戰上層,愛國一家,當前最要緊的是一定要說服達賴回到拉薩。"交談直至深夜。6月13日,張經武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凱墨·索安旺堆、土丹旦達、桑頗·登增頓珠離開北京,途經香港、新加坡、印度,於7月14日到達西藏邊陲小鎮亞東。此時,達賴被西藏地方政府分裂主義分子挾持到亞東已達8個月之久,準備逃往印度。懾於國際輿論的壓力和中國政府的警告,印度政府收回了原先的承諾,只准許達賴到印度避難,作為難民對待。達賴無計可施,從此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只得住在一個叫"東噶"的寺廟裡,念經打發日子。
張經武在下榻的亞東下司馬住室里,對前來迎接的西藏噶倫然巴·土登貢欽提出,希望儘快見到達賴喇嘛。次日,然巴·土登貢欽等4位噶倫來到下司馬,向張經武提出要用這樣的相見儀式:先是達賴"升座",百官旁侍,然後中央代表張經武進去,達賴"下座",迎接毛澤東的親筆信,再"升座",隨後,張經武在右邊首席入座。這種封建式的相見儀式,把中央人民政府擺到了屬下的位置,對此,張經武的隨行人員、十八軍聯絡部長樂於泓嚴詞拒絕。樂於泓還用事實說明了中央的民族平等團結政策。他說:"這次西藏和談代表到達北京時,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理親自到火車站迎接,後來毛澤東主席接見西藏和談代表時,也是平起平坐。"他一邊說,一邊指着旁邊的兩位和談代表:"這些他們都是親眼看到的。"兩位代表連聲說:"是的,是的!"4位噶倫無言可答,幾經爭論,對方才放棄"升座"的作法。為顧全大局,為尊重西藏的宗教習慣,張經武在一些禮儀形式上也作了一些讓步。他曾對幾位隨行的同志說:"西藏推行的是'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我們一定要牢記毛主席的指示,在西藏考慮任何問題,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這兩件事。在重大政治問題上,要強調地方服從中央,堅持原則,但在宗教上,還是要注意尊重西藏地方的宗教習慣。"7月16日上午,張經武在噶倫然巴·土登貢欽的陪同下,來到了東噶寺,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列隊迎接。隨後步入達賴喇嘛寢宮,達賴下座表示迎接,並按藏族禮節,向張經武敬過了酥茶和甜米飯。達賴和張經武分別在兩把紫檀木椅上入座,張經武向達賴問候身體健康。達賴喇嘛也有禮貌地問候毛主席身體健康。
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張經武在《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上簽字,右起:李維漢、張經武、張國華、孫志遠。
張經武回答後,立即向達賴遞交了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和《協議》副本及兩份協議附件,並高興地對達賴說:"您親自派代表到北京參加談判,簽定了和平解放西藏的17條協議,對您這種愛國態度,毛主席非常讚賞。"達賴不識漢文,毛澤東主席的親筆信是由張經武的藏文翻譯彭哲翻譯出來作為副本供達賴看的。達賴看完,顯得很高興。隨後,張經武告訴達賴喇嘛:毛澤東主席贈送給您的數十箱禮物由後面的人員押運,不過數日即可到達亞東。張經武還向達賴介紹了和談情況和《協議》的主要內容,談了共產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態度十分中肯。達賴話語不多,但對張經武的話頻頻點頭。達賴說,關於《協議》,要看看阿沛·阿旺晉美帶回的正本,再由噶廈討論一些問題。顯然,他對《協議》沒有表示態度。張經武也不着急。接着,張經武轉達了毛主席的意見,希望達賴喇嘛儘快返回拉薩,共同實施雙方簽訂的《協議》;並十分關心地問道:"達賴喇嘛什麼時候返回拉薩?"達賴喇嘛回答:"今日是藏曆6月12日,我準備藏曆18日離開亞東,返回拉薩。"8月17日,達賴回到拉薩,先行到達拉薩的張經武前往迎接。
廣交朋友
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上簽字
初進西藏,溝通思想,聯絡感情,是開展上層統戰工作必不可少的。張經武一到拉薩,就拜藏文藏語翻譯 彭哲為師,孜孜不倦地學習藏文藏語。在他的辦公室里,常常掛着一塊兩尺見方的小黑板,天天寫着一些藏文拼音字母和一些藏語詞彙。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借來一些藏族書籍,了解西藏的天文、地理、歷史。
一連兩個月,張經武不斷地穿梭於上層門庭。張經武在西藏最好的上層朋友要算阿沛·阿旺晉美。早在北京和談中,張經武就十分賞識阿沛·阿旺晉美的愛國之心。特別是對阿沛·阿旺晉美確認的"西藏既是中國領土,就必須贊同並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這一原則立場,表示讚賞。回到西藏後,阿沛·阿旺晉美又積極幫助進藏部隊解決糧食問題,代替達賴起草了致中央和毛主席表示擁護《協議》的電文。所有這一切,都深深留在張經武的腦海里,並由此和阿沛·阿旺晉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1月9日,張經武與進藏部隊的幾位幹部應邀參加了阿沛·阿旺晉美和夫人才旦卓嘎的家庭晚宴。
張經武和阿沛·阿旺晉美全家一起曲膝盤坐在鮮艷多彩的毛毯上,無拘無束,談笑風生。席間,張經武與阿沛·阿旺晉美全家頻頻舉杯,相互祝願,相互致謝,氣氛十分融洽。張經武一生不愛喝酒,平時遇有宴會,總是要拖着酒量較大的郭錫蘭一同前往,以便為他解圍。今天他顯得特別高興,也和大家一樣,喝了幾杯。晚宴結束後,張經武等又應邀和阿沛·阿旺晉美一家舉行了聯歡。張經武還十分關心和尊重西藏宗教界的愛國人士和知識分子,誠心和他們交朋友。
擦珠·阿旺洛桑是西藏的著名詩人和學者,曾任過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師,隨達賴喇嘛進京朝見過清代光緒皇帝。但因不是貴族出身,遂被一些貴族所嫉恨,後因結婚娶妻,被噶廈免職,貶為平民,全部家產被沒收,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學識淵博,精通佛經和西藏歷史,擅長寫詩,弟子眾多,仍受人敬仰。
1951年,張經武與噶丹池巴在一起
1951年,擦珠已是71歲高齡,但他很快理解和接受了《協議》和中央的各項政策,並積極參加了拉薩的各種愛國活動。12月8日,拉薩召開第一次文藝工作者聯歡會,張經武、張國華、譚冠三邀請擦珠活佛一同出席聯歡會。擦珠當場熱情洋溢地朗誦了自己創作的一首即興詩,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張經武更是深受感動,他緊緊握住擦珠活佛的雙手,表示感謝。
1952年元旦過後,西藏軍區舉辦藏語文訓練班,張經武聘請擦珠為訓練班教師。當年西藏工委創辦藏、漢兩種文版的《新聞通訊》,張經武又請他負責藏文版的編審工作。1956年,《新聞通訊》改名為《西藏日報》,張經武再次請他擔任藏文版的翻譯工作,並任命他擔任報社副總編輯。
1957年12月,擦珠病逝,張經武心情十分悲痛,當即指示,舉行隆重的追悼會,登報表彰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噶丹池巴·土登滾秋也是西藏宗教界最有名望的人士之一,張經武和他的情誼也非同一般。他多次來到布達拉宮的藥王山上,看望噶丹池巴·土登滾秋,和他一起談天說地。土登滾秋老人說:"一千多年來,中國就是保護、發展西藏佛教的大施主;幾百年來,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就是一種隸屬關係。"並從歷史、宗教上論述這一問題。張經武深為感動,兩次和他合影留念。後來,張經武要他擔任了西藏佛教協會會長、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
平息騷亂
1951年7月14日,張經武在下司馬鎮 張經武 張經武 1951年冬,數以萬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這給後勤供給帶來了嚴重困難。一人進藏,需要8個人搞運輸。從西南雅安雇氂牛,從西北用駱駝運糧到拉薩,一年只能往返一趟。其運費加損耗,一斤糧食比一斤銀子還貴。這給西藏上層少數反動分子以可乘之機。他們四處搗亂,陰謀把解放軍困死。在西藏軍區同西藏地方政府的一次聯席會議上,張國華司令員提出,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根據《協議》,向解放軍出售糧食。司曹魯康娃卻幸災樂禍地說:"在昌都我們吃了敗仗,可你們餓着肚子比打敗仗還難受啊!"一些貴族也乘機囤積糧食,哄抬糧價。為此,張經武三番五次派代表與噶廈進行商談,並對司曹的刁難進行了嚴詞駁斥,要求西藏地方政府忠實執行《協議》,同時號召部隊大規模開荒種地,節約用糧,將部隊分散駐防,同時請示中央人民政府,從沿海省市調糧,通過外交途徑,從海路運抵西藏。
由於西藏工委的正確領導和阿沛·阿旺晉美等上層愛國人士的支持,部隊的糧食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西藏上層的反動分子希望用封鎖糧食的辦法把解放軍餓跑的企圖沒有得逞,便使出了新的花招。1952年1月13日,司曹魯康娃、洛桑扎西秘密召集西藏地方政府部分官員在原"外交局"二樓秘密集會,決定"採取武裝行動,把解放軍趕跑",隨後又組織"人民會議",在拉薩發動武裝騷亂。3月31日,"人民會議"以請願為名,糾集一萬餘人,突然包圍了張經武的住宅桑都倉,並在四周屋頂架起了機槍,一股脅從分子荷槍實彈,布滿了拉薩街頭,他們瘋狂叫嚷:"解放軍撤出西藏!""西藏的社會制度不能改變!"要求張經武立即作出答覆。更嚴重的事態一觸即發。當時,張經武住宅只有一個警衛班和少數工作人員。他臨危不懼,一面布置警衛班和工作人員嚴格警戒,嚴令不准開第一槍,一面要"人民會議"選出代表進入桑都倉,陳述意見。同時立即請來西藏地方政府的全部噶倫。張經武嚴肅指出:這次騷亂是分裂祖國的陰謀,是背後有人唆使操縱,參加騷亂的群眾是不明真相而被人利用的。張經武責成他們妥善、嚴肅處理這一件事。接着,張經武對"人民會議"選來的代表進行了耐心說服和說理鬥爭,要他們留下請願書,聽候答覆。當天下午,包圍桑都倉的人群才漸漸散去。次日,張經武分別寫信給達賴喇嘛和全體噶倫,指出這場騷亂的性質和危害,要求他們立即制止騷亂,迅速解散"人民會議"。根據張經武的指示,西藏軍區和西藏地方政府經過充分磋商,聯合發出了維護西藏治安的布告。然而,"人民會議"在司曹魯康娃和洛桑扎西的幕後操縱下,不但沒有停止其非法活動,而且更加猖獗。他們唆使一些人繼續包圍張經武住宅,揚言要攻打人民解放軍,並把駐紮在江孜的藏軍炮兵團調到拉薩,夜襲解放軍駐地,偷搶解放軍物資,向愛國人士散發恐嚇信,割斷電話線,哄抬物價……
1951年10月18日,張經武和18軍先遣支隊同志一道在色拉寺發放布施四千七百餘份
拉薩形勢越來越嚴重,張經武憂慮重重,坐立不安。他深深感到,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人民會議"將會鬧出重大的亂子,西藏人民將會蒙受更大的損失。他當即向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匯報了情況,談了自己的意見。4月6日,毛澤東親自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於西藏工作方針的指示》。其中指出:"我們目前在形式上要採取攻勢,責備此次示威和請願的無理(破壞協定),但在實際上要準備讓步,等候條件成熟,準備將來的反攻(即實行協議)。" 4月16日至18日,張經武連續召開了三次有噶倫、仲譯、堪布等參加的會議,嚴肅指出了這次騷亂的性質,傳達了中央對處理這次騷亂的方針、政策。他說,我們和兩位司曹操縱的"人民會議"的鬥爭,是一場政治鬥爭,他們勾結帝國主義,策劃武裝騷亂,破壞《協議》,破壞祖國統一,決不能原諒。我們要求達賴喇嘛撤銷這兩個人的職務,解散"人民會議",對其他脅從人員和不明真相的參與者一律不予追究。對於兩位司曹,我們要採取教育的態度,他們願意接受改造,轉變過來後,仍可在西藏地方政府為人民服務,還可以送他們去中央學習。會上,一些噶倫為兩位司曹說情,張經武一直採取耐心說服的方法,幫助大家統一認識。其中不少同志都為張經武既堅持原則又寬宏大度的品德所感動。4月19日,張經武又召開了工委和軍區負責人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指示,匯報了三次噶倫、仲譯、堪布會議的情況,提出親自上布達拉宮,面見達賴喇嘛,力爭和平解決這一問題。
布達拉宮肯定藏軍密布,戒備森嚴,魯康娃、洛桑扎西兩位司曹也時刻守在達賴身邊。張經武此時提出前往布達拉宮顯然是十分危險的,工委和軍區的同志都為之擔心。但如果不去,問題又難以和平解決。為了實施《協議》,為了西藏人民的利益,張經武已下定決心。他對同志們說:"不論出現任何情況,去布達拉宮向達賴喇嘛當面講明中央的態度和我們的立場,完全符合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這樣既可以爭取團結達賴喇嘛和教育西藏上層人士,也有利於廣大藏族群眾的覺醒。"他沉着果斷、臨危不懼的態度,深深地感染了大家。為防止西藏分裂主義分子孤注一擲,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政委譚冠三命令軍區部隊和炮兵營全體指戰員作好充分的戰鬥準備。
4月20日上午,拉薩上空一片晴朗,張經武率一名翻譯、兩名保衛幹部和一個警衛班,向布達拉宮出發了。布達拉宮內外,果真藏軍密布,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張經武鎮定自若,毫無畏懼,他把警衛班留在布達拉宮山下,獨自帶着一名翻譯和兩名保衛幹部踏上長長的石階,走進了布達拉宮。
在達賴喇嘛住的宮殿裡,張經武向達賴匯報了這次騷亂的情況,轉達了中央人民政府制止騷亂的方針策。 張經武 張經武 他說:"由於我人民解放軍的高度克制和嚴密的軍事防範,才避免了這一場流血事件。但這次騷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懷有重大陰謀的個別人物有計劃有組織地在幕後支持,這種非法組織及其非法活動,不僅完全違背了達賴喇嘛擁護'十七條協議'的誠意和搞好民族團結、建設新西藏的願望,並且是破壞《協議》,反對祖國統一的罪惡行為,若不立即制止,勢必給西藏人民帶來嚴重的損失。"接着,張經武坦率表明了中央的態度,要求達賴喇嘛立即撤銷兩位司曹的職務,解散"人民會議",對其他人員一律不加追究,避免事態擴大。達賴從張經武身上看到了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精神,看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誠意和政策的英明,當場答應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他說:"兩位司曹和解放軍的矛盾,如同破裂的瓷碗一樣,裂痕無法粘合,目前很難和解。為了西藏的安定,我同意代表的意見,叫他們辭去司曹職務,保留其官銜和薪俸。"張經武見達賴已答應中央的要求,便起身告別達賴,回到了桑都倉。軍區首長、戰士們見張經武安全回來,猶如放下千斤重擔,臉上浮現出了勝利後的喜悅。
4月26日(藏曆水龍年3月2日),噶廈政府根據達賴喇嘛命令,終於發出了《宣布撤銷反革命組織"偽人民會議"後台兩"司曹"職務的布告》,隨後又發出命令,取締了"人民會議"。
創辦教育
1952年2月11日,張經武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成立大會上講話
西藏一直沒有現代化教育,只有極少數貴族子弟私塾。國民黨統治時代,勉強在拉薩辦起了一所小學,可10年之間僅培養了12名學生,便中途夭折。由此可見,在西藏要辦一所學校是何等艱難。
1952年2月,張經武兩次召開工委會議,專題討論創辦拉薩小學問題,並和噶廈協商,成立了辦學籌備委員會,14名委員中,有10名是藏族上層人士。此後,籌委會多次召開會議,討論校舍、教材、教師、校長、課程等事宜,一些藏族委員提出能否設立"講經課"和學生畢業後能否當喇嘛的問題。為此,張經武請示中央,中央復電說:"西藏辦學一定要廣泛聽取上層反映再作決定,學生畢業是否當喇嘛,應根據本人自願決定,教材內容,本地課本只供參考,編審後要徵求噶廈同意。"3月中旬,張經武再次主持工委會議,他說:"西藏辦學只能慢慢來,主要靠中央出錢,不要搞地方政府籌款和貴族捐助。"接着又召開籌委委員會議,聽取上層人士意見。在討論教材問題時,張經武說:"目前還談不上正規,講一般常識就可以,重點要講西藏的形勢和共產黨的民族政策,講17條協議、國旗、國徽和阿沛在北京的講話,要講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要通過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再回家向父母、兄弟宣傳。"
1952年4月28日,張經武和班禪
幾經周折,8月15日,拉薩小學終於正式開學,600餘名學生中,有10餘名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童。張經武親臨學校參加開學典禮,當聽完校長赤江·洛桑益西(達賴的副經師)的匯報後,張經武當即指示說:"凡無家可歸的孤兒和貧苦學生,除和一般學生實行免費外,他們的衣、食、住和生活用品,一律由國家負擔。"在張經武的親切關懷下,西藏各地都先後辦起了小學,1957年,西藏第一所中學--拉薩中學又得以創辦。1959年平叛改革開始後,拉薩又相繼辦起了西藏師範學校和西藏民族學院。
在辦學過程中,張經武還根據青年的特點,於1953年1月批准成立了拉薩青年文化聯誼會,組織青年開展政治學習和各種文體活動。成立大會上,張經武把一面寫着"為熱愛民族和祖國而努力學習"的錦旗贈給聯誼會,勉勵廣大青年為建設新西藏作出貢獻。接着又分期分批組織他們到祖國各地參觀學習,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加深對祖國的了解和熱愛,增強與各民族的聯繫。當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還高度評價了拉薩青年文化聯誼會這一組織形式及其開展的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張經武還善於發現和培養優秀青年,才旦卓瑪隨第一批參觀團到內地參觀,她走到哪裡,就唱到哪裡,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隨後被送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成為西藏第一代優秀歌唱家。還有不少優秀青年被送到中央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中央團校學習,成長為西藏的各級領導幹部。
民主改革
張經武與西藏勞動人民在一起
1952年那場騷亂平息之後,西藏局勢化險為夷,穩定了較長一段時間。1955年7月,毛澤東任命張經武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辦公廳主任,但要他繼續主抓西藏工作,繼續留任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和中共西藏工委書記。
1959年3月,西藏發生叛亂,迅速被人民解放軍平息。5月,張經武回到拉薩,領導西藏的民主改革。西藏的民主改革不同於內地,遇到的問題很多很多:誰種誰收的問題;贖買政策問題;劃分階級問題;宗教問題;叛亂界限問題;牧區政策問題;發動群眾問題;培養藏族幹部問題等等。張經武多次召開工委會議,學習傳達毛主席的幾次講話精神,結合西藏實際,制定了《關於當前平叛工作中幾個政策問題的決定》,並決定以拉薩、山南、塔工等地區為民主改革試點,摸索經驗,指導全面。
西藏民主改革轟轟烈烈開展之後,張經武一直忙得不可開交,他要考慮全盤工作,還經常下到農村、牧區 張經武 張經武 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制定決策。9月,張經武和工委副書記周仁山一同來到雅魯藏布江旁的曲水縣,整整3天時間,他和周仁山走田間、穿牧場,不斷找幹部、積極分子、朗生(奴隸)、貧苦農民座談,向他們問寒問暖,徵求對改革工作的意見。
寺廟工作是改革中最棘手的問題。一些地方發生了拆寺廟、打佛像的行為,群眾有意見。張經武找來部分幹部開會,他說:"寺廟工作要慎重,千萬不能着急,絕不能在一次運動中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搞三反,首先是反叛亂、反特權、反剝削,把政教分離。對寺廟的政策一是不拆廟子,二是不打佛像,留下的寺廟由寺廟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一個寺廟只要還有一個喇嘛,寺廟就要留下,可讓群眾監督,一方面勞動,一方面念經。"11月,張經武前往林芝縣調查,他來到一位基層幹部家裡,聽取幹部和貧民匯報那裡的民主改革情況。3個小時過去了,由於高原缺氧,張經武暈倒在地,經隨行秘書取來氧氣袋輸氧,才甦醒過來。
1956年5月,張經武(左起)與達賴喇嘛、陳毅、班禪額爾德尼出席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典禮
在林芝縣,張經武發現不少幹部和群眾對贖買政策不理解,他們說,農奴主的耕地和財產都是剝削來的,不應該給錢贖買。張經武給他們作了耐心解釋:"對於沒有參加叛亂的領主的耕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實行贖買後交大家分配,這樣做,可以減少一些人反對和破壞改革,能夠團結更多的人,這樣有利於民主改革工作,更有利於打擊、孤立反動分子。這樣做,國家花錢不多,也不會妨礙勞動人民的翻身解放。"短短一席話,說得幹部心悅誠服。
1960年2月,張經武又到山南地區的乃東、貢噶、窮結、扎囊等縣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乃東縣結巴鄉桑嘎村共產黨員次仁拉姆把全村10戶最窮的朗生(奴隸)組織起來,成立了朗生互助組,他鼓勵他們:"只要大家擰成一股繩,羊毛也能捆住雄獅,兔子腿短,一樣可以翻過高山。"在他的帶領下,朗生互助組頂住各種冷嘲熱諷,經過兩年努力,終於走上富裕的康莊大道,地上麥浪滾滾,草場上綠草如茵,牛羊騾馬成群結隊。張經武到這裡視察,一位朗生緊緊握着張經武的手說:"共產黨勝過自己的生身父母,父母被迫送我們去當朗生,共產黨幫助我們翻了身,我們深深感謝共產黨。"這句話,一直深深印在張經武心中,他看到了西藏的新生,看到了翻身農奴對共產黨的一片深情,同時也看到了藏族幹部的成長。
事後,《西藏日報》記者到這裡採訪,把文章送給張經武審閱,張經武將文章標題改為《百萬農奴的榜樣》,並揮筆在文章前寫上了"工委批示":"這是一個由十一位朗生組織起來的'窮棒子'互助組,他們給朗生的真正解放樹立了榜樣,指明了道路,反映了貧苦農民'人窮志不窮'、'硬骨頭'的英雄氣概和發奮圖強、自力更生的雄心壯志。這個材料也說明,把這些'沒人要'的舊社會奴隸組成互助組,引導他們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就是走向了真正解放的光明大道,他們的生產會搞得很好,生活過得很不錯,駁倒了非依靠富裕戶搞不好生產的錯誤論調,破除了迷信,那些'朗生難解放'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人的因素第一,政治思想第一,在生產互助方面也是如此,見物不見人的思想是錯誤的。"
由於西藏工委的正確領導和張經武的辛勤工作,西藏全區民主改革一直朝着穩定的方向發展。1965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5.8億多斤,牲畜量發展到1800萬頭,與1958年相比,分別增長88%和54%。公路里程達到1.5萬公里,90%的縣通了汽車;廠礦企業從無到有,發展到70多個;中小學發展到826所;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193個;全區少數民族幹部也發展到16000餘人。全區群眾都把這個時期稱為西藏的"黃金時代"。當年9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過去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的西藏社會,在短短的幾年中就跨過了幾個世紀的歷程,從封建奴隸社會,經過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飛躍,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奇蹟。"這個"奇蹟"的創造,無疑包含着張經武進藏14年所付出的心血。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張經武奉調回京,擔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1967年春,林彪、"四人幫"把"現行反革命"的罪名強加在張經武身上,非法逮捕了他。1971年10月27日張經武含冤去世。
1976年10月,他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1979年8月27日下午,黨中央在首都全國政協禮堂為徐冰、張經武等隆重舉行追悼會,李先念主持追悼會,胡耀邦致悼詞。悼詞中說:"他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保衛祖國西南邊疆,加強民族團結和鞏固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會後,張經武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其"一生革命"得到充分肯定。
摺疊編輯本段人物性格 在山東時,張經武有一匹棗紅色的戰馬。一次和敵人遭遇,他被突然出現的一夥敵人圍住了,拼殺中他負了傷,是這匹戰馬把他從亂陣中馱了出來。從此,他對這匹馬就像對自己的戰友一樣,精心飼養,百般愛護。要是馬兒生了病,他也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來憐愛它。他說,這匹馬對我有恩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匹馬跟着他從山東到了晉綏。在1942年那極其困難的日子裡,人都沒有好吃的,更何況馬?恰在這時,棗紅馬像是知道人們的困難,不吃也不喝。張經武找了獸醫,多方調治,它就是不張口。終於在一個北風呼嘯的夜晚,馬兒嗚咽着去了。他好不悲傷。坐在屋裡,什麼也干不下去。這時有人說:"這匹馬死了,正好解解饞。"張經武一拍桌子吼道:"誰敢!"第二天,他和警衛員一起,把棗紅馬安葬在黃土高原上。---他就是這樣一個很重感情的人。
1956年,陳毅率中央代表團到西藏,坐車前往日喀則的一個公園時,突然發生了車禍。路上有砍伐過的樹墩子,被落下的樹葉覆蓋,前面的車底盤高,過去時沒有事,陳毅坐的吉姆車底盤低,撞在一個樹墩子上,陳老總哎喲一聲,卻沒有傷着;同車的班禪的堪廳主任計晉美沒有吭聲卻翻了個大跟頭;同車的副師長韓林撞了車頂篷…消息傳到了派車的蘭州軍區,這就成了一件大事---這不是拿陳老總生命開玩笑嗎!還有人懷疑司機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那幾天的氣氛相當緊張,看來那個司機挨處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了。人們都那麼說。這時候,張經武出來說話了:"這不是一件什麼政治問題,誰保證不了永遠不出事故。我看這情況比較特殊,不能太責怪司機同志了。" 有他出來說話,司機的問題自然就很快解脫了。人們也從此得出了一看法---張代表真是個寬厚的人!
人物評價
"張經武同志政治上堅定、工作負責、積極完成黨的任務,'山縱'對他的信仰很高,是黨的優秀幹部。"--徐向前
張經武在生活上一貫艱苦樸素,克己奉公。在延安時,他總穿着一套褪色的舊軍裝。管理科叫他按規定交舊領新,他笑着說:"衣服能禦寒就行,不必換新的了。"最終,堅持不換。他在西安當警備司令時,部隊每人發一頂蚊帳,他卻把自己的送給了一位起義將軍。後來,警衛員又為他領來一頂,他批評警衛員違反制度,結果照價付了款。在西藏開展統戰工作期間,收到的珍貴禮品很多,他從來一絲不沾,全部交公。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是,這些模範行為卻教育着許多入藏幹部。由於張經武領導西藏全面建設成績卓著,劉少奇曾經一語雙關地說過:"張經武同志是經過'武',當然是經武之才;可是他在西藏搞過'文',更是經文之才啊!"
人物故事
毛澤東選定張經武為特使,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對西藏行使主權
地處世界之巔的美麗神奇的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在人民解放戰爭橫掃千軍如卷席的日子裡,解決西藏問題已經是毛澤東戰略思考的重要內容。而國際反華勢力勾結西藏分裂勢力,準備趁中國內地政權更替之時,製造"西藏獨立"。
1950年1月2日,遠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正在部署解放西藏的方略。他給中央和西北軍區司令員彭德懷、西南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等人發去電報:"西藏人口雖不多,但國際地位極重要,我們必須占領,並改造為人民民主的西藏。"1月24日和3月2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分別下達了進軍西藏的指示。
在中央人民政府部署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之際,與西藏地方政府舉行談判,以便訂立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1951年4月26日,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以噶倫阿沛·阿旺晉美(首席代表)、凱墨·索安旺堆(札薩,即藏軍司令)、土丹旦達(堪仲,即四品僧官)、土登列門(堪仲,即四品僧官)和桑頗·登增頓珠(藏軍第二代本)等五人為全權代表的談判小組齊聚北京。以李維漢(首席代表、政務院秘書長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張經武(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張國華(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軍長)、孫志遠(中央人民政府西南軍政委員會秘書長)為全權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的談判班子也已組成。
4月29日,雙方開始談判,就一切重要問題進行了詳細認真的討論,歷經20多天,經多次洽商,一致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或"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是:"西藏人民團結起來,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大家庭中來。""西藏地方政府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鞏固國防。""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之下,西藏人民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5月23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等人的主持下,雙方全權代表莊嚴地舉行了簽字儀式。
就在這一天,毛澤東還親自寫信給暫居西藏亞東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希望他和西藏地方政府認真履行協議,盡力協助解放軍和平進駐西藏。在信的最後,毛澤東寫道:"我特派張經武代表同你的代表們一道前來你處,以資聯絡。如你有需要他協助的地方,可隨時與他接洽。"
中央代表赴藏,代表中央政府統一管理涉及西藏的有關國防和外交等重大事宜,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標誌。從中央人民政府參加和談的四位代表的身份看,黨中央選定張經武作為全權代表是有特殊考慮的。歷史曾清晰地記錄着這一頁:
1936年在全國民眾一致要求抗日的形勢下,我黨呼籲蔣介石及其部下的一切愛國軍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8月14日這天,毛澤東一連寫了好幾封信,呼籲地處華北抗戰前哨的國民黨軍政要員組成聯合戰線,共同商討聯合抗日的具體辦法。張經武肩負毛澤東的重託,由西安繞道上海,經山東,然後前往北平。在青島,他先後與東北軍愛國將領于學忠和青島市長沈鴻烈會晤,又在濟南與韓復榘會談,然後去天津面見張自忠。在北平,他推心置腹地與抗日名將宋哲元交談,共商抗日大計。1937年7月7日,為阻止日寇向盧溝橋和宛平城發動進攻,宋哲元率領的第29軍37師打響了全國抗戰的第一槍。
然而,"十七條協議"剛剛簽訂,西藏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即在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操縱下,企圖誘使年僅17歲的第十四世達賴逃到國外,阻撓西藏解放。眼下,達賴滯留亞東,一日之內便可越山出境。勸說達賴返回拉薩、早日宣布擁護協議,成為一項十分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在中南海紫光閣,周總理親自向張經武交代了赴藏任務。張經武離京前夕,毛澤東在豐澤園住所又單獨接見了他,促膝長談,對西藏工作作了詳盡的指示。
在交談中,毛澤東談古論今,看得出,西藏這塊廣袤、古老的國土,在共和國領袖心中的分量!
毛澤東在分析"協議"簽訂後西藏的形勢和動向時說:"從達賴帶給我的信看,他不會很快就逃亡國外。但達賴年幼,他周圍有一些反動分子會竭力煽動他向國外跑。日前(5月25日),中央軍委已經下達了進軍西藏的訓令,但張國華、譚冠三率領的十八軍,從昌都入藏還有一些準備工作,抵達拉薩要在兩三個月以後。"毛主席指示張經武,由香港轉道印度,直接進入亞東,儘快與達賴接觸,敦促他早日返回拉薩。臨別時,毛主席把寫給達賴的親筆信交給張經武。
被稱作世界屋脊的西藏是多麼神秘而陌生,要在進藏部隊進入西藏之前,單槍匹馬地進入幾乎全無漢人的西藏,在原封不動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下開展工作,且語言、生活習慣完全不同,氣候惡劣、高原缺氧,張經武面前是一條荊棘叢生、虎狼出沒的兇險之路。身經百戰的張經武欣然受命,義無反顧。
張經武成功敦促達賴返回拉薩 1951年6月13日,即"十七條協議"簽訂10天後,張經武一行14人,登上南下的火車,經停廣州來到香港。同行的還有西藏地方政府和談代表凱墨·索安旺堆、土丹旦達和桑頗·登增頓珠等人。
中央赴藏代表張經武迅速成行,受到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熱切關注。新華通訊社的電訊不斷傳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就在新華社發布消息的同時,《人民日報》在第一版顯著位置發布詳細報道,並配有大幅照片。然而,張經武一路的經歷遠比人們在報紙上看到的、在廣播裡聽到的要複雜和艱辛得多。
從香港去印度,可以乘飛機,也可以乘輪船。乘飛機需要幾次中轉,不便攜帶為統戰工作準備的70多箱禮品;乘輪船時間較長,萬一達賴出走,將錯失良機。張經武果斷決定,聯絡官樂於泓、機要譯電員郝廣福、內勤警衛員李永柯和藏文翻譯彭哲四人與他先行,其餘幾人攜帶物品隨後趕到。張經武不顧途中氣候惡劣,環境艱苦,以及自己年近半百的瘦弱身體,拒絕醫護人員隨機同行。他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儘快趕到亞東!
7月10日下午,張經武與西藏和談代表一行,到達印度北部通往西藏的咽喉要道--噶倫堡。張經武即約見有影響的西藏各界人士,宣傳我黨的民族政策,解釋"協議"精神,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向達賴喇嘛傳遞信息。
次日下午,張經武冒雨離開噶倫堡,在錫金首都甘托克過夜後,又騎上馬,翻越中錫邊界的喜馬拉雅南側群山,於7月14日,抵達秀麗幽靜的邊境小城亞東,下榻下司馬鎮。一到亞東,張經武立即通知噶廈,希望儘快會見達賴喇嘛。達賴身邊的幾位噶倫則提出,會見達賴喇嘛要舉行"升座"儀式。對於封建式的君臣相見儀式,張經武當然不能同意。他是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代表,宗教上要尊重西藏的風俗習慣,會見儀式必須正確體現西藏地方隸屬於中央政府的關係。
那時的西藏地方政府,藏語稱噶廈,下設4位噶倫。17世紀中葉,清王朝取代明王朝後,進一步加強了對西藏的治理。清朝皇帝先後冊封五世達賴喇嘛和五世班禪喇嘛,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以及他們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1727年,清政府開始派遣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行政。隨後,清政府又調整了管理西藏的行政體制,建立噶廈,規定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務的"政教合一"體制。
7月16日,張經武騎馬,前往距下司馬鎮10里外的東噶寺,會見達賴。他獻上哈達,問候達賴喇嘛身體健康。張經武說:"您親自派代表到北京談判,簽訂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條協議,對您這種愛國態度,毛主席非常讚賞,非常高興。"說着,他向達賴遞交了毛主席的親筆信、"協議"副本和兩份很重要的協議附件。
談話中,張經武介紹了和談情況,以及"十七條協議"和兩個附件的主要內容,闡述了共產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達賴話語不多,但對張經武的談話頻頻點頭。他說,阿沛不久即可返回拉薩,那時再由噶倫們討論一些問題。對於"協議",他始終沒有表態。
張經武問:達賴喇嘛何時返回拉薩?
達賴答:準備於藏曆6月18日(即公曆7月21日)離開亞東,返回拉薩。
達賴如期離開亞東,返回拉薩。啟程之前,他特地從馬廄里選了兩匹棗紅馬,送給張經武和聯絡官樂於泓騎用。張經武終於完成了一件大事,他長長吁了一口氣,心情不覺輕鬆了許多。兩天後,張經武一行也向拉薩進發。
此時,達賴一行尚在返回拉薩途中,接受沿途各界頂禮膜拜,為僧俗人民摸頂。解放軍進藏部隊先遣支隊,即將抵達千里之外的夏貢拉雪山腳下。張國華、譚冠三率領的第十八軍機關、軍直屬隊主力,還在兩千里外的昌都做着進軍前的準備。
達賴終於致電毛主席表示擁護"協議",班禪回到迫離29年的日喀則
貫徹執行"十七條協議",是張經武進藏後的首要任務。根據中央指示,他慎重穩妥地開展上層統戰工作,幾次拜會回到拉薩的達賴喇嘛,逐個走訪西藏地方政府的司曹、噶倫、札薩等主要官員和幾個大寺廟的活佛、堪布,給他們贈送禮物,宣傳"十七條協議"精神,解釋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加深了相互理解,團結了一些上層愛國人士,一些中間分子向共產黨、解放軍靠攏,頑固分子亦開始分化。當時的西藏上層普遍對中央政策、對"協議"不了解,顧慮、懷疑較多。以魯康娃·才旺繞登、本珠侖·洛桑扎西為代表的一些人受帝國主義挑唆,則公開反對"協議",反對解放軍進入西藏。面對困難局面,張經武一邊了解情況設法開展工作,一邊還關心着進軍中的部隊。他根據來到西藏後了解的情況,致電中央轉發第十八軍及先遣支隊,提出先遣支隊入城十條注意事項,為指導進藏部隊正確執行中央對西藏的方針政策,處理好民族關係和軍民關係,起了重要作用。
西藏地方政府和談首席全權代表阿沛返抵拉薩後,向達賴呈交了"協議"正本。噶廈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爭論和反覆協商,仍舊未達成一致。
9月29日,張經武代表毛主席向達賴喇嘛贈送禮物。禮物中有毛主席畫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偉大的祖國"全套照片,以及許多精緻的象牙雕刻、玉器、瓷器、湘繡等珍貴物品。達賴喇嘛高興地接受了毛主席的禮物,並向毛主席畫像行禮致敬。張經武傳達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對達賴喇嘛的關懷,再次督促達賴對"協議"表明態度。達賴喇嘛非常感謝中央政府對西藏僧俗人民的關懷,但對"協議"仍不表態。
與達賴上層集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藏廣大的僧俗人民。10月1日,回到祖國懷抱的西藏首邑拉薩,僧俗人民及解放軍先遣部隊6000多人,在布達拉宮前的廣場上舉行集會,熱烈慶祝國慶節。會場上飄揚着五彩繽紛的彩旗,會場四周圍繞着寫有藏漢兩種文字的巨大橫幅:"堅決實現和平協議","西藏人民團結起來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中國各民族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在陽光的照耀下極為醒目。在雄壯的軍樂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拉薩城的上空冉冉升起。中央代表張經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在西藏民族團結平等已獲良好開始的今天,首次在拉薩慶祝國慶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到會的西藏僧俗群眾興高采烈,載歌載舞,直至暮色蒼茫,仍然歌聲不斷。
10月24日,張國華、譚冠三率領第十八軍主力到達拉薩河,就地休整。在張經武多次督促下,達賴喇嘛終於以西藏地方政府和他個人的名義,給毛主席發去擁護"協議"的電報。達賴在電文中說:"今年西藏地方政府特派全權代表噶倫阿沛等五人於1951年4月底抵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指定的全權代表進行和談。雙方代表在友好基礎上已於1951年5月23日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擁護,並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鞏固國防,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出西藏,保護祖國領土主權的統一,謹電奉聞。"
10月26日,毛澤東復電,感謝達賴喇嘛對實行"協議"的努力,並向他表示祝賀。
這一天,拉薩各界人民兩萬人舉行盛大集會,熱烈歡迎解放軍入城。中央代表張經武和張國華、譚冠三將軍以及西藏地方政府6位噶倫和代理噶倫在郊外檢閱了進藏部隊。會後,進藏部隊舉行了雄偉莊嚴的入城式。大街上人山人海,爭相目睹跨越萬水千山進入雪域高原的英雄們,鑼鼓聲、口號聲震動全城。
"十七條協議"簽訂後,班禪入藏問題相繼提到日程上。"協議"的第五條明確指出:"班禪額爾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職權,應予維持。"然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各種原因,西藏上層達賴集團與班禪集團之間存在着嚴重矛盾。九世班禪額爾德尼於1923年被迫離開西藏日喀則,避居內地,一直不能返回西藏。1949年6月十世班禪繼任後,仍留居青海等地。
為了更好地貫徹"協議"和促進西藏內部團結,中央指示,俟達賴表示歡迎後,再行班禪入藏為宜。經過張經武多次耐心說服,十四世達賴終於接受這項協議。1951年9月19日,達賴通過張經武親自致電十世班禪,歡迎他返藏回寺。
12月15日,中共西北局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習仲勛從西安抵達西寧,代表毛主席、中央政府和西北軍政委員會專程前來歡送班禪啟程返藏。班禪一行經過四個月的長途跋涉,於1952年4月24日抵達拉薩東郊的吉日。
而十世班禪與十四世達賴會面時的儀式程序怎樣安排?兩位活佛的座位高低如何擺平?經過張經武從中反覆協調,最後達成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安排。
4月28日是十世班禪進入拉薩市的日子。噶廈在拉薩市東郊搭了歡迎帳篷,由首席噶倫然巴帶領全體噶倫,還有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僧俗官員依次向班禪獻上哈達。班禪坐在一張高床上,為每位官員摸頂。中央代表張經武和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按藏族禮節向班禪獻了哈達,班禪也回贈了哈達。
在這天,十四世達賴與十世班禪舉行了第一次會見。這是自十三世達賴與九世班禪失和以後,經過29年才由十四世達賴與十世班禪實現了兩大活佛的會面,在西藏民族內部大團結的路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隨着第十八軍主力和西北進藏部隊(第十八軍獨立支隊)進入拉薩,人民解放軍已進駐西藏各邊防要地。按理說,張經武作為中央駐藏代表的任務已經完成。他曾兩次向中央、西南局建議"經營西藏應以十八軍為主體結合西北地方幹部實行一元化領導"。為了加強西南、西北進藏部隊的團結,1952年3月7日,中央電示:張經武任中共西藏工委書記,代表中央,統一領導西藏黨政軍諸方面的工作。張經武在西藏擔任黨、政最高領導職務長達15個年頭。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中央代表張經武帶領西藏各族軍民,經歷了平息叛亂,實行民主改革,完成了西藏從封建農奴制度到社會主義的偉大跨越,迎來了新西藏歷史上一個欣欣向榮的嶄新時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