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明
張聰明(1860年-1925年9月15日),原名張蔥仔,又名偕張聰明,或稱偕牧師娘,噶瑪蘭族,是一位出身五股的台灣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她的丈夫是馬偕。
在君士坦丁時代[1]之前,羅馬還不是基督教中心。更古老、更廣大的基督教地區在北非和近東的大城市,如亞歷山大港[2]和安條克。
目錄
簡介
1860年前後,張蔥仔出生於觀音山山腳;她的父母是生活在五股坑的張忠與愛氏,她是他們的長女。不久,張蔥仔被送予五股坑口陳烏 、張氏夫婦作童養媳。童年時,她因不願纏足而常遭養父母家人以言語或肢體懲罰對待,而家中只有養祖母陳塔嫂會特別照護她。
1872年,陳塔嫂在聽聞偕叡理(即馬偕)牧師講道後成為其首位女性信徒。此後,她曾協助其傳道,並在1873年於五股協助興建當地首間禮拜堂,更幫助其於教會招收當地孩童學習白話字;當時,張蔥仔也是學生之一。同時,張蔥仔的原婚配對象病逝。
1878年2月3日,張蔥仔受洗,馬偕為她命名作「聰明」。 1878年5月,馬偕經其學生陳雲騰作媒,且經陳塔嫂等親屬同意,與張聰明於1878年5月27日在淡水英國領事館由領事為其主持婚禮;婚後,他們隨即前往拜訪北台灣各教會,馬偕的傳教工作也在張聰明協助下進行得更加順利。1879年,張聰明與閏虔益(Rev. Kenneth Junor)牧師的夫人在教會內從事婦女相關事務的推廣工作。
1880年,張聰明隨馬偕遊歷印度、歐洲大陸及英國等,並最終抵達加拿大;抵達後,張聰明隨馬偕前往當地各教會進行報告,又發起勸募資金以於淡水建立神學院。1881年,張聰明在返回台灣前被於教會所舉行歡送會上邀請致詞;當時,她穿着台灣傳統服飾上台並發表其於旅途中的見聞與感想。在歡送會結束前,當地報社代表群眾將六千多美元募得款項贈與馬偕。
1882年,馬偕創辦理學堂大書院並任校長,張聰明則擔任五位教師其中一位;當時,張聰明不但識字(羅馬字)且通曉英語。1883年,加拿大教會提供女學堂的興建資金;張聰明在女學堂建立後成為義務教師之一。
1901年,馬偕辭世。
1925年,張聰明將馬偕留給家族的五千多坪土地捐贈私立淡水中學作運動場;9月,張聰明辭世。
視頻
張聰明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世界歷史偉人第十七位~君士坦丁大帝,搜狐,2017-03-30
- ↑ 【古希臘列國志】亞歷山大帝國(二十一):繼業者5,搜狐,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