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伯
張英伯 |
張英伯,男,1913年7月26日生,河北省武清縣(今屬天津)人,樹木生理學家[1]。他長期從事樹皮研究,是中國樹皮結構化學研究的創始人[2];在樹木生理學領域中,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倡導發展了一門新學科-樹木木質部生理學。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樹皮結構化學研究的創始人
民 族 ---- 漢族
出生日期----1913年7月26日
出生地點----河北省武清縣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樹皮生理學家
逝世日期----1984年4月10日
畢業院校----北平師範大學
人物檔案
簡介
張英伯(1913--1984),樹木生理學家。直隸武清(今屬天津)人。1937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生物系。1947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林學碩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林學研究院木材學碩士學位。1951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理學及森林資源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林產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回國。歷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林學會第四屆理事、樹木生理生化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主任委員,國際林業研究組織聯盟樹木生理學科部主席團成員兼木材生理組領導組成員。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主持創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樹木生理生化研究所。著有《北美造紙用材樹種樹皮解剖研究》、《北美洲針葉樹樹皮構造》。
簡歷
1913年7月26日 生於河北省武清縣。
1932-1937年 就讀於北平師範大學學習。
1938-1940年 任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助理研究員。
1940-1946年 任雲南農林植物所和中央研究院工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46-1947年 在美國耶魯大學林學及理工研究院攻讀學位,被授予"科學碩士"。
1947-1951年 在美國密執安大學資源學院及理學研究院攻讀學位,獲"木材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1951-1955年 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林產研究所研究員。
1956-1984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樹木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
1957-1983年 兼任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任中國林學會第四屆理事。任中國林學會樹木生理生化專業委員會主任。
1984年4月10日 病逝於北京。
生平簡介
背景
張英伯,1913年7月26日生於直隸省(今河北省)武清縣王慶坨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祖父張瑞芬,是位頗受當地農民稱讚的中醫。父親張振鴻,在小學教書,因收入微薄,還得兼任家庭教師,以維持一家七口的生活。張英伯自幼聰明好學,學習成績好,課餘喜好美術。他的畫深得師長稱讚。1932年,在北平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中畢業,因其成績優秀,由學校保送到北平師範大學學習生物學(主系)與化學(副系),入學第二年父親病逝,家庭經濟嚴重困難。他為了堅持大學學習,除靠二姑(張淑洵)資助外,還到中學兼課,以彌補生活費用。1937年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蘆溝橋事變爆發後,大學停課,他遂到天津志達中學(二姑創辦)任教一年。1938年經胡先驌教授招聘,到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該所是為了紀念教育學家范源濂教授而成立的,所里設有范太夫人獎學金,張英伯在該所得到胡先驌、俞德浚等老前輩的關心與指導,工作成績顯著,入所第二年就得到了該所的獎學金。1939年,靜生生物所遷往抗日大後方。張英伯攜帶該所材料,從上海乘船繞道香港、越南,到達昆明郊區黑龍潭後,在靜生生物所、雲南農林植物所工作。此時,張英伯在胡先驌、鄭萬鈞領導下,從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到高寒山區,從平原到高山深谷,進行廣泛的植物資源調查,寫出了數篇關於雲南植物資源的研究報告。面對南國浩瀚的植物資源,他考慮的是如何讓它們為人民開發利用的問題。他首先對雲南暖溫帶主要樹種的樹皮進行了收集、觀察與研究。這為他後來長期從事樹皮結構化學研究打下基礎。同時,還對雲南松扭曲與主幹化學成分的關係、木荷木材的解剖構造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留學美國
在此期間,張英伯還在西南聯大工學院(原清華大學工學院)工學研究所吳柳生的指導下,對昆明至怒江沿線數十個樹種的木材進行了力學試驗,並在昆明附近的烏蒙山上發現了一片冷杉原始森林,為滑翔機製造提供了木材。結合以前的工作,他寫出了《雲南省六十種林木的木材構造與化學性質的研究報告》,這是當時國內少有的系統資料,為當時抗日戰爭中橋樑建設提供了材料力學的依據。這階段的工作對張英伯後來的研究方向與思路影響很大,開始從植物學的大範圍集中到樹木學領域,對樹皮資源利用,樹皮與木材的關係,木質部生長等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張英伯在西南聯大的工作,深受所長周仁的讚賞。不久,張英伯就被調到工學研究所工作。在周仁的鼓勵與支持下,經與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院聯繫,張英伯得到該校的獎學金,於1946年赴美國留學。張英伯在美國留學期間,多為半工半讀,靠在校兼任助教,課餘或假期在農場、餐館作工以補學費和生活費的不足。他學習刻苦勤奮,成績優異。1947年獲耶魯大學科學碩士學位,1947-1951年在密執安大學,先後獲木材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異常興奮,立志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於祖國建設。但他的回國申請遭到美國移民局的拒絕,又因參加留美愛國學生組織"世界科協"聚會,受到移民局的審訊,1951年,他完成博士學位後,再次申請回國,又因朝鮮戰爭爆發而被駁回。1951-1955 年,他被迫在威斯康星大學及農業部的林產研究所任協作研究員。張英伯是該所有史以來獨立承擔課題的第一個外國人。在此期間,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完成10多篇被認為具有國際水平的論著,是該所當時成就突出的兩位學者之一。
回到祖國
1955年,張英伯衝破重重阻力,終於回到祖國。由國務院分配到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所(1958年擴建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工作。他回國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組建樹木生理生化研究室,並擔任室主任,與7位年輕人共同工作,開展樹木生理與樹皮結構化學的研究。從1957至1960年,他還兼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正當他開始取得成果時,他所領導研究的課題遭到非難,本人也遭到無理批判。"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整個研究所人員下放勞動,致使他的研究活動被迫中斷了12年。1978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恢復建制,張英伯重新回到研究工作崗位。1983年,他身患癌症,但仍頑強工作,躺在醫院病床上還思考着出院後的研究課題和準備編寫的50萬字的巨著《樹皮的科學與技術》。由於病情急驟惡化,張英伯留下未盡的事業離開了人世。
主要論著
外文論文
1 Chang Ying-Pe. Anatomy of wood and bark in the rubiacea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333 pp。+38 Plates 1951.
2 Chang Ying-Pe, Anatomy of common north american pulpwood barks。TAPPI, Monograph No 14, New York。1954:249 PP.
3 Chang Ying-Pe, Bare structure of north American conifers。Technical Bulletin No 1095, 86 pp.U.S.D.A.1954.
4 Chang Ying-Pe, Mitchell R 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ommon north American pulpwood barks. TAPPI,1955,38(5):315-320.
中文論文
5 張英伯,王蕤.馬榮芳等.八種針葉樹的韌皮纖維觀察.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報告摘要,1958.
6 張英伯.王蕤.馬榮芳等.華北主要造林樹種主幹形成層動態初步研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報告摘要集.1956-1961:26-28.
7 張英伯.從樹木解剖生理基礎淺談年輪的形成與變化.北京:中央氣象局研究所印.1976.
8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樹皮綜合研究小組利用落葉松樹皮溶解物試製木工膠.森工科技通訊,1978(8):10-11.
9 樹皮綜合研究小組.落葉松樹皮膠初步試製成功.林業科學實驗,1978(8):1-2.
10 張英伯.樹木生理生化研究對實現林業現代化的作用.中國林業科技三十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情報所,1979:351-370.
11 張英伯.周銀蓮.楊炳才.杉木樹皮的構造及化學組成.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報告,1980.
12 張英伯.劉奉覺.施培青等.落葉松樹皮膠的提制及其應用於刨花板的研究.林產化學與工業,1981,1(2):1-12.
技術成就
被列為美國科學家名人錄
樹皮是樹木整體生長過程中形成的產物。不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營養物質運輸、貯藏、通氣及自然防護等;而且也是一項數量大、產量高的林木資源,一般可占原木材積的7~10%,其中含有多種獨特的次生產物,在醫藥、造紙、制膠、地質、選礦、陶瓷、水泥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張英伯的研究對活體樹木生長理論和林產資源開發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早在40年代初,他在考察雲南植物資源時,就選中了樹皮--個在國內從未有人涉足過的研究課題,對雲南溫帶樹種的樹皮進行收集、觀察與研究。在美國求學時期,美國逐步將林學院改名為資源學院並突出環境學的含義,這給張英伯以很大啟發,堅定了他從事樹木資源研究的決心。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題為《茜草科樹木木材與樹皮解剖學》的長篇論著。後來他在威斯康星大學及農業部的林產研究所樹木生長與利用關係研究室和木材化學(包括樹皮)研究室工作期間,進行了大量的有關資源利用的基礎理論研究,研究對象涉及到竹子、樹皮和木材,從活體樹木到原料加工,都進行過探索。先後完成了十多篇論文或專著,如1954年的《北美洲造紙用材樹種樹皮解剖學的研究》,是美國紙漿與造紙工業技術協會(Technical Association of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TAPPI)專題評論叢書第14號,詳細闡述了他的研究方法與20種針、闊葉樹種的研究結果;《北美洲針葉樹種的樹皮構造》,是美國農業部技術專刊第1095號;還有《北美造紙材樹皮化學組成的研究》,《花旗松水溶化合物的分離提取》(Weyerhaeuser公司研究報告)等。這些研究論著在國際上得到較高的評價,被認為具有國際水平的經典著作。當時還沒有人進行類似的研究和發表如此有價值的研究論著,在此後的年代裡,經常發現有關書刊文獻引用他論著中的定義、論點和數據。由於他的學術活動和成就,1955年被列入美國科學家名人錄。
成果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好評
張英伯在中央林業研究所擔任樹木生理生化研究室主任期間,指導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中國松杉目樹皮基本性質的研究",包括3科25屬149種樹皮的解剖結構與化學成分及其利用途徑。為在中國開展樹皮研究奠定了基礎。其中杉木樹皮的研究較為深入,不僅首次闡明了杉木樹皮的構造與化學組成,而且制出了纖維板與刨花板。1978年,他重新開展了樹皮綜合利用的研究,作了樹皮浸出液對種子發芽的影響,樹皮改良土壤試驗。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他把工作集中到利用落葉松樹皮試製木工膠的研究。1978年,落葉松樹皮膠在中國首次試製成功,它具有資源廣、得率高、質量好、成本低、工藝簡單、易於推廣等優點,用它壓制的刨花板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為合理利用樹皮資源開闢了新的途徑。在國際上,利用落葉松樹皮製膠的成功尚屬首次,受到國內外專家的好評。1982年,他所領導的樹皮綜合利用小組被評為中國農林科學院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