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錦文(1934年6月1日-2012年11月12日),台灣嘉義縣布袋鎮人,台灣醫療管理人物,規劃長庚醫院等醫院,並赴沙特阿拉伯、馬拉維規劃醫院,被譽為「台灣醫管之父」,第十九屆醫療奉獻獎特殊獎得主,基督教新教教徒。

新研究表明,無論在神學上,還是在地理分布上,基督徒都具有多樣性[1]。天主教徒約占一半;廣義的新教徒占37%;東正教徒占12%;其它的一些基督教派,例如摩門教和耶和華見證會,構成全球基督徒人口剩下的1%[2]

目錄

簡介

1934年6月1日,張錦文生於嘉義布袋。上有九姐與六兄,為家境貧困的漁夫家庭,只有三哥讀過小學。父親還把最小的他給他人送養,但被母親搶回。

張錦文布袋小學畢業後,在布袋港作一年工後考上鹽水初中,功課優秀,盡管家人希望他去旗山水產學校,但讀經由教師吳承現的鼓勵,選擇了南光中學。因家沒錢,與家人發生衝突,他被迫轉組考公費的師範學院,但學科差四分而落榜,服了四個月的預備士官役,再去布袋國校當臨時教員,考上台灣大學商學系。大學期間,以清寒獎學金、當家教,維持生活。

1960年畢業後,張錦文任馬偕院長羅慧夫秘書。在羅院長培養下,張錦文從廢除院內痰盂設施、消滅廚房老鼠、抓偷菜員工作起,乃至於食物與藥品採購及管理、薪水制度改變,紅包文化的變革,都成為他的工作內容,也逐步建立起醫務管理中五大範疇:清潔、營養、採購、財務、人事。兩人聯手為馬偕醫院各項作業建立起標準化流程,一年多以後,醫院運作便上軌道,開始轉虧為盈。

張錦文還在此醫院認識庶務員陳知惠,進而在雙連教會結婚,共育一子兩女。

馬偕工作了二年半後,張錦文經由院長支持,1963年獨自至密歇根州立大學進修醫院管理,以第二名畢業,論文也得到當年的最佳論文獎。1965年,至密歇根州百特歐斯醫院(Butterworth Hospital)工作時,這段期間他又學習工程製圖學。藉由他的醫院管理手法,使得百特歐斯醫院,在1966年密歇根醫院協會及密歇根藍十字會舉辦的第八屆「新的醫院改進成就」(New hospitaI Achievements)評審,第一次得到「最優獎」(Grand Award),而該得獎證書的受獎人,就寫上他的名字。

1966年8月,張錦文回馬偕,負責監督建馬偕淡水分院。他擔任馬偕行政副院長,首創台灣第一位非醫師當上大醫院副院長的先例。為激勵醫師士氣,張錦文讓馬偕採取PF制(醫師診察費,physician fee),自此即使是假日或三更半夜,只要病人有狀況,也都找得到醫師。他還受國防醫學院暨榮民總醫院院長盧致德賞識,在其社會醫療研究所中教授醫療衛生管理課程。

1967年,張錦文藉由台大醫院院長邱仕榮支持,成立了中華民國醫院協會,以讓台灣的醫院彼此溝通、學習、改善。張錦文還透過這個協會出版《醫院》季刊雜誌,任雜誌總編輯,介紹如何改善醫院管理。1970年開始,他與黃佳經、譚開元合作,撰寫醫院管理專書,七年後出版。

在設立生命線時,張錦文為方便人求援,想了「我要自殺自殺」及「我要死了死了」兩個諧音,即「514343」及「514242」作最初的生命線電話號碼。他去找扶輪社的曹仲植作贊助。1969年6月30日,扶輪社社長張和鈞及馬偕醫院院長羅慧夫舉行啟用儀式,次日正式啟用。

視頻

張錦文 相關視頻

01_建立你的神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宇宙中的「頂級文明」究竟是什麼樣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