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道場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的雪竇山。 雪竇寺作為「大慈彌勒應跡道場」,不僅是傳說中布袋和尚弘法之地,更有歷代祖師彌勒示現的記載。智覺延壽禪師弘法雪竇,時人嘆為慈氏下生,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盛讚為「慈氏下生,慈氏再來,現同慈氏本說」。 清光緒年間,慈運法師領眾熏修,禪風遠播,因其德化,被「八指頭陀」稱為「明州布袋和尚再來、彌勒菩薩化身」。 1932年,太虛大師就任雪竇寺方丈,弘揚「慈宗」,並將雪竇山奉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奉雪竇寺為彌勒道場。 1933年出版的《佛學辭典》載,「今有人提議於四大名山之外,加雪竇彌勒道場為五大名山。」 1987年11月,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朴初視察雪竇寺修復工作,建議增加彌勒寶殿,凸顯五大名山、彌勒道場的特色。1991年10月,彌勒寶殿圓滿落成。 1994年9月,舉行彌勒寶殿大慈彌勒佛開光大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法師親臨主法,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等發賀信、賀電。 1995年,怡藏法師住持雪竇寺以來,秉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思想,致力於「建設彌勒道場」。 歷經3年建設,融合彌勒修行法門的「大慈佛國」初具規模。
介紹
《法華經》中稱彌勒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為中國四大菩薩。 彌勒佛道場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武陵山脈的主峰梵淨山。 按照「 智、悲、行、願「 四大菩薩道場如下: 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大願,從地,鐵九華,象徵「願力」,坐騎諦聽; 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大悲,從水,銀普陀,象徵「慈悲」,坐騎金毛犼賽太歲即朝天吼; 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大智,從風,金五台,象徵「智慧」,坐騎青面獅口首仙即青獅; 普賢菩薩道場峨嵋山,大行,從火,銅峨眉,象徵「德行」,坐騎黃牙老象即靈牙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