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前盆地
弧前盆地是中国生态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目录
名词解释
弧前盆地位于岛弧和海沟之间,由于在俯冲过程中,增生楔状体不断扩大或俯冲带的后退,使弧间岩石圈挠曲而下沉,形成一个巨大的坳陷,称之为弧前盆地。 弧前盆地又称为残余海盆,发育于汇聚板块边界,活动的弧—沟间隙内,向陆一侧与活动火山弧相连。盆地基底主要由蛇绿增生杂岩系组成。由于弧前盆地发育在消减的(俯冲的)大洋板块之上,随着大洋岩石圈物质在俯冲过程中被刮落,盆地内的沉积物具有混杂堆积的特征,在空间上形成楔状的岩片,即增生楔。其沉积岩片离海沟愈远的产状愈陡。
弧前盆地一般表现为一窄而长、发育巨厚沉积的不对称盆地。在这些盆地中,发育有同沉积变形及大型滑坡构造,表明沉积作用发生时俯冲作用在持续进行。
沉积物以陆缘碎屑为主,火山物质较少,较常见的沉积岩有含长石和岩屑的杂砂岩、砾岩、滑塌角砾岩、泥岩、混杂堆积岩等。岩石总体位前海相沉积,也可有礁灰岩与火山岩的互层。走向上,弧前盆地发育多个沉降中心,它们呈串珠状排列,间距为 150 km 左右,充填的沉积物厚度从不足1km到大于10km。海沟坡折位于海沟内陡坡与弧前缓坡之间的过渡带上,地貌上表现为一线状隆起,是板块俯冲变形作用向岩浆弧侧传递的边界线。构造龙骨是弧前盆地的沉降中心,位于向洋一侧。
弧前盆地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加积型”弧前盆地,指发育在海沟内坡上的小盆地;第二种类型是在岩浆弧内出现的张性的地块内盆地;第三种类型,盆地位于岩浆弧与外缘增生弧之间。这类盆地规模较大,是弧前盆地的主要类型。根据基底性质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类:(1)残留型弧前盆地,其基底为过渡型的大陆壳或仰冲的残余洋壳,底沉积是深海相的,系由停积在蛇绿岩上的深海沉积组,盆地主要沉积体系为物源来自岩浆弧的垂直盆地走向的海底扇构成;(2)建设型弧前盆地.其基底为消减杂岩,盆地向大洋方向生长。
参考文献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搜狐,2017-03-27
- ↑ 中国汉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