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弼士(1841年-1916年), 清末民初實業家,名振勳,字弼士,廣東潮州府大埔縣人(今屬梅州市大埔縣)。

目錄

生平

張弼士家境貧寒,15歲到印尼的巴達維亞(即今天的雅加達)謀生。先從米店勤雜工做起,由於幹活勤奮,被鄰店一位姓溫的老闆招爲女婿。經過辛苦打拚,先後在蘇門答臘、爪哇創辦墾殖公司。又涉足酒業、種植業、藥材業、採錫業、船運業,生意做到新加坡、馬來亞、泰國、越南、菲律賓。[1]

1895年張弼士在煙臺種植葡萄,後成爲張裕葡萄酒創始人。並發展成爲東南亞的首富,被美國人稱爲「中國的洛克菲勒」 。據專家學者考證:張弼士是中國第一輛拖拉機的製造者,第一批工業化國產機器制磚廠、玻璃製造廠、機器織布廠的創始人。[2]

1912年後,歷任袁世凱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南洋宣慰使、華僑聯合會名譽會長等。1915年發起組織赴美實業考察團,籌辦中美銀行。1916年9月12日病逝於巴達維亞。

張弼士一生熱衷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有着一顆心憂天下的慈善之心。例如1900年,黃河大決口,老百姓傷亡慘重,流離失所,得知消息後,張弼士立刻在南洋各地募集銀兩百餘萬賑濟災民。在清廷任命他爲海外商務大臣兼檳城管學大臣時,首先捐資八萬兩銀創辦檳城「中華學校」;在張弼士的帶動下,華商先後在新加坡創立華文「應新學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地相繼興辦了八所華文學校。1840年鴉片戰爭後,香港淪爲英國殖民地。由於英人只重視本國貴族子弟的教育,香港本地居民的孩子讀書和上大學都遇到了不小困難。張弼士聞訊後,爲了鼓勵華人子弟上大學,特地給香港大學捐銀十萬兩,作爲辦學和獎勵華人學子之用。

視頻

CCTV-4走遍中國之大埔張弼士故居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