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毅漢(1895年-1950年11月),又名張其訒、張亦庵,廣東新會人,幼年即失去父親,頼寡母黃翠凝撫育長大。先入上海工部局所〓華童公學求學,後在江南製造局謀生,十六歳參加武昌起義,民初曾主持粵東中學,抗戰期間蟄居上海,靠教人彈鋼琴爲生,抗戰後因生活所迫遷居香港,1950年11月在香港病逝。13歳開始發表小説,先後發表作品130餘種(前期多與包天笑合作),絶大部分是翻譯小説。抗日戰爭後遷居香港,1950年在香港病逝。

張毅漢
出生 1895年
廣東新會
逝世 1950年(54-55歲)
國籍 中國清朝---民國
職業 作家
知名於 一位被遺忘的小説家。
知名作品 《藏珠記》 《劫海鴛盟記》
《小説大觀》 《星期》
《兩頭蛇》 《地獄村》
《姉妹花》 《猴刺客》
《牧羊少年》 《離雛記》

一位被遺忘的小説家

張毅漢在清末民初,具體地説是在1908-1921年間総共翻譯和創作了130多種小説,在作品數量上堪稱大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爲止,有關張毅漢的資料非常少見,對於他的研究基本上還處於空白階段。不僅大部分權威性辭典和專業工具書(如徐友春主編的《民國人物大辭典》、林煌天主編的《中國翻譯詞典》、陳玉堂編著的《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及《續編》、賈植芳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総書目》以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編的《中國通俗小説総目提要》等)上看不到張毅漢的名字,而且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小説史以及有關論著中提及張毅漢的也寥寥無幾,即使有,也大多語焉不詳,甚至以訛傳訛。筆者年來對張毅漢的情況較爲關注,並陸續見到有關他的部分資料,現將這些材料加以簡單綴拾、梳理,並對其中一些問題略作探討,以供學界同仁參考和批評[1]

就筆者所見,有關張毅漢的記載主要見於包天笑鄭逸梅諸人的回憶文字,而以鄭逸梅的記録較爲集中。鄭逸梅《清末民初文壇軼事》中有《張毅漢提倡語體文》*1一文,文中説:

民初的小説家,張毅漢也算得是一員大將。那時,他和包天笑常常合譯東西洋小説,出版了好多種單行本。他單獨所寫的長篇説部,如《藏珠記》、《劫海鴛盟記》等,也受到社會的歡迎。此後天笑輯《小説大觀》、輯《星期》,都有毅漢的作品。

筆者擬以此文爲基礎,對有關張毅漢的問題作一些辯證和補充。

張毅漢就是張其訒據前引鄭逸梅文所言,張毅漢是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才改變行徑,結識了包天笑、周痩鵑等人,以著述及翻譯爲生涯的。但事實上,張毅漢投身小説事業的時間要遠早於這個時候。1908年11月,清末著名小説期刊《月月小説》第22號刊載了一部「短篇小説《兩頭蛇》(一名《印度蛇》),署名「張其訒」。對於這位「張其訒」,今人多不得其詳,如《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小説集七》收録《兩頭蛇》小説,就在作者「張其訒」下註明「作者生平不詳」。其實,這裏的張其訒就是後來的張毅漢,根據如下:    第一,《兩頭蛇》小説有「作者前記」曰:「余爲一最窮之小學生也。幼而失怙,頼母撫育,教以讀書。近年複兼習西學。膳學之資,悉頼寡母著書供給。茲因暑假暇〓,乃作此小説,以預備補下學期所費之不足。是書大旨,爲一印度友人所述,其中曲折,間有爲小子所點綴,以増廣之。知雖對於社會無所裨益,聊資茶前酒後之談劇,未爲不可。廣東新會十三齡童子張其訒自記」。據此可知,張其訒爲廣東新會人,幼而失怙,生活貧困,頼寡母著書供給學費,發表小説時年僅13歳,大約是《月月小説》年齡最小的作者。

第二,《兩頭蛇》小説後又有署名「原」的「編者後記」曰:「長風扇暑,茂樹連陰。余方啓北窗,手一編,消此永晝。〓者入告有童子請謁。出名刺爲張其訒,即令延入。骨相端凝,語言純謹,一望而知爲曾受家庭教育者。詢之悉爲黃翠凝女史之公子也。幼失父,頼女士十指供學費。得暑假間〓,自撰小説,求鬻於社,言預備下學期之需。余嘉其志而憫其苦,出五星貽之,就原稿修潤刊於月報,並志其美以〓其訒」。這段文字中,其訒「幼失父」,頼其母「十指供學費」以及撰小説爲下學期預備學費等都與作者自述相同,値得注意的是張其訒「爲黃翠凝女史之公子也」這一句話,即:張其訒的寡母名爲黃翠凝。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黃翠凝廣東番禺人,通英文、日文,能創作和翻譯小説,並有作品在報刊上登載,先後發表的小説至少有下面5種:

(1)「奇情小説」《地獄村》,載《小説林》第9-12期,署「[日]雨乃舍主人原譯,黃翠凝、陳信芳重譯」。

(2)《姉妹花》,上海改良小説社1908年版,1909年再版,列入「説部叢書」

(3)「偵探小説」《猴刺客》,載《月月小説》第21號後「周年紀典大増刊」,署「番禺女士黃翠凝」,該篇後收入上海羣學社1910年出版的《短篇小説十五種》,列入「説部叢書」。

(4)「言情小説」《牧羊少年》,署「卻而斯士著,黃翠凝譯」,上海中國圖書公司和記1915年版。

(5)短篇小説《離雛記》,載《小説畫報》第7號。

郭延禮師認爲,女性文學將是21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熱點。中國近代女性文學有三個創作羣體,一是南社女性作家羣,二是20世紀初女性小説家羣,三是近代女翻譯家羣。黃翠凝是第二和第三個作家羣中成績比較突出的一員*3。現在的問題是,黃翠凝與張毅漢到底有沒有關係?

第三,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録》「編輯雜誌之始」中有這樣的話:「還有幾位女作家,記得一位是張毅漢的母親黃女士,還有一位黃女士閨友,好像也是姓黃的,〓們都是廣東人,都能譯英文小説,或是孀居,或是未嫁。其時張毅漢(今更名爲亦菴)年不過十二三歳,他母親的譯稿常由他送來」*4。據此可知,張毅漢的母親姓黃,廣東人,孀居,能翻譯英文小説,這與張其訒母親黃翠凝的情況已十分相似。當然僅據此還不能確認〓就是黃翠凝,而眞正能説明問題的是〓一條資料。1917年7月,黃翠凝在包天笑主編的《小説畫報》第7號上發表短篇小説《離雛記》,包天笑所作「編者前記」曰:「黃翠凝女士者,余友毅漢之母夫人也。余之識夫人在十年前,苦志撫孤,以賣文自給。善作家庭小説,情文並茂。今自粵郵我《離雛記》一篇,不及卒讀,涙浪浪下矣」。在這裏,包天笑不僅明確指出了黃翠凝是張毅漢的母親,而且「苦志撫孤,以賣文自給」之語也與前面所説張其訒的家庭情況完全一致。

兩個結論以下: (1)張其訒與張毅漢是同一個人,「張其訒」是他童年時的名字,後更名爲「毅漢」、「亦菴」(或「亦庵」)。不過「其訒」這個名字後來還偶爾用過,如:發表在包天笑主編《小説大觀》第8集上的「偵探小説」《賊習慣》,署名「其訒」;第11-14集上與包天笑合譯的「醫學小説」《紅燈談屑》,署名「其訒、天笑譯」;第14集上的《吻縁》,署名「其訒」;第14-15集上的《美使駐徳筆記》,署名「張其訒譯」。鄭逸梅説「他的署名,除毅漢外,經常以亦庵作爲筆名」,但筆者迄今未見到署名「亦庵」或者「張亦庵」的作品,這很奇怪,或許這些作品尚未被民初的文學目録著作所收録。

(2)張毅漢開始小説創作和翻譯不在「二次革命」後,而在清末的1908年,這一年他只有13歳,處女作是據印度友人所講故事演述的《兩頭蛇》。張毅漢寫小説是由於家境貧寒的無奈之擧,但這也使他早早踏上小説創作和翻譯之路,並極有可能成爲當時年齡最小的小説作家。

王錦南所作《小説家別傳・張毅漢先生》一節文字也可以提供佐證:

張毅漢先生,君粵人而能呉儂軟語。好學不懈,爲小説家中最肯用功之一人。精橫行文字,擅圖畫,工八法,多才多藝,洵難得之材也。平時不輕言笑,惟儕輩之以學問相切磋者,則〓其所知以陳,未嘗有所隱諱。體格極強健,遇不平事,輒勇赴不少餒。某夕方散歩於黃埔灘,瞥見一碧眼兒拳撃一苦力,君操英語詰之,聲色具厲,彼夷卒辭窮逸去雲。

從數量上看,張毅漢當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小説大家。可是,由於他沒有創〓、編輯過刊物(這是當時文人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在文學界交遊不廣,再加上受包天笑的影響過大等因素,張毅漢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成了一個不引人注意、幾乎被遺忘的小説家,這是很遺憾的事。在近代文學研究日益展和深入的今天,對張毅漢這樣的小説作家和翻譯家進行廣泛關注和深入探討已經變得越來越必要和可能,我們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文章出現。


目錄

作品

《藏珠記》

《劫海鴛盟記》

《小説大觀》

《星期》

《兩頭蛇》

《地獄村》

《姉妹花》

《猴刺客》

《牧羊少年》

《離雛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