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強颱風哈洛拉

強颱風哈洛拉(英語:Typhoon Halola,國際編號:1512,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012015,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Goring)為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第五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二個風暴[1],是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首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亦是自2000年來,繼2002年颱風艾利、颱風胡高、2006年颱風伊歐凱、2013年強熱帶風暴佩娃及熱帶風暴烏娜拉、2014年颶風吉納維芙後,第七個以熱帶風暴以上強度從中北太平洋跨區至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

目錄

發展過程

於中北太平洋上生成

2015年7月7日,一個低壓區在金曼礁西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給予擾動編號91C。

7月8日上午5時30分,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HC)認為該系統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評級為「低」。

隨後,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於7月9日上午7時將該系統評級提升為「中」。下午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高」,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對該系統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

7月10日下午5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01C。

7月11日上午1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哈洛拉(Halola)。

7月12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JMA)對哈洛拉的附近海域發出暴風警報。

進入西北太平洋範圍後

7月13日上午5時,位於中北太平洋的哈洛拉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因此改由日本氣象廳(JMA)發報。上午8時,台灣中央氣象局(CWB)將其評定為輕度颱風。同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NMC)將其評定為強熱帶風暴。韓國氣象廳(KMA)亦將其評定為熱帶風暴。上午8時2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評定為強熱帶風暴,給予編號1512,沿用中太平洋名稱哈洛拉。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定為熱帶風暴。

7月14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升格為颱風。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

7月16日上午8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輕度颱風。上午11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2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7月17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上午8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7月18日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下午5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停止編號。

7月19日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報。7月20日上午,哈洛拉開始快速增強,短短24小時內日本氣象廳將其由熱帶低壓升格為颱風。當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再次將其作出編號,並再次評定為熱帶風暴。同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再次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再次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距離上一次升格僅相隔6小時。

7月21日上午2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再次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再次將其升格為颱風。同時,哈洛拉進入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SMG)的責任範圍,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將其強度評級為颱風。下午2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再次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同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升格為颱風。

7月22日上午8時,哈洛拉進入香港天文台(HKO)的責任範圍,香港天文台將其強度評級為颱風。

7月23日上午8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升格為強颱風[2]。上午10時,香港天文台將其升格為強颱風。

7月24日上午8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降格為颱風。上午10時,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颱風。

7月25日下午2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4時,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6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8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輕度颱風。同時,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7月26日上午11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下午4時,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下午5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下午5時30分,哈洛拉於日本長崎縣西海市附近登陸。下午6時,哈洛拉於長崎縣佐世保市附近登陸。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及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同時,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將其由強熱帶風暴直接降格為低壓區。

7月27日上午2時,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並對其停止編號。上午4時,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低壓區。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認為哈洛拉已經逐漸消散。

視頻

強颱風哈洛拉 相關視頻

2015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季
2018年太平洋颶風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