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強
外文名稱; strong
拼音; qiáng、qiǎng、jiàng
注音; ㄑㄧㄤˊ、ㄑㄧㄤˇ、ㄐㄧㄤˋ
部首; 弓
繁體; 強 強
反義詞; 弱
基本釋義
[ qiáng ]
1.力量大(跟"弱"相對):~國。富~。身~體壯。工作能力~。
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達到的程度高;堅強:要~。責任心~,工作就做得好。
3.使用強力;強迫:~制。~渡。~占。~索財物。
4.使強大或強壯:富國~兵。~身之道。
5.優越;好(多用於比較):今年的莊稼比去年更~。
6.用在分數或小數後面,表示略多於此數(跟"弱"相對):實際產量超過原定計劃12%~。
7.姓。
[ qiǎng ]
勉強:~笑。~辯。~不知以為知。
[ jiàng ]
強硬不屈;固執:倔~。
方言集匯
1、粵語:koeng4,koeng5。
2、客家話:[海陸豐腔]kiong2、giong3、giong1,[客英字典]kiong2、giong3,[寶安腔]kiong2、giong3,[梅州腔]giong3、kiong2,[台灣四縣腔]kiong2、gion g3、giong1,[沙頭角腔]kiong2,[東莞腔]kiong3、kiong2、kiong1。
3、潮州話:kiang5(khî;ang),giên5/gion5(kî;eⁿ),giang2(kíang)。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說文徐注》同強。秦刻石文從口。同強。
(強)《唐韻》巨良切《集韻》《韻會》《正韻》渠良切,$音強。《玉篇》米中蠹。《爾雅·釋蟲》蛄䗐,強䖹。《注》今米谷中小黑蟲是也。建平人呼為䖹子。《揚子·方言》蛄䗐謂之強䖹。江東人謂之牪。
又《爾雅·釋蟲》強蚚。《疏》強,蟲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蓋蠅類。《又》強丑捋。《注》以腳自摩捋。
又與強通。《廣韻》剛強也,健也。《禮·曲禮》四十曰強而仕。《疏》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中庸》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又《集韻》勝也。《禮·中庸注》南方以舒緩為強,北方以剛猛為強。
又《廣韻》暴也。《史記·田延年傳》誅鉏豪強。
又算家以有餘為強。《古木蘭詩》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又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丁曰強圉。
又姓。《左傳·莊十六年》刖強鉏。《廣韻》後漢有強華奉赤伏符。
又《廣韻》《集韻》《正韻》$其兩切,強上聲。《集韻》勉也。《爾雅·釋詁》勤也。《禮·中庸》或勉強而行之。
又《韻會》矯強。《左傳·莊十九年》鬻拳強諫楚子。《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曰橋君。《注》橋音矯。
又勸也。《周禮·地官》正其行,而強之道藝。《注》強,猶勸也。《禮·樂記》強而弗抑則易。《疏》師但勸強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則受者和易。
又姓。《廣韻》《前秦錄》有將軍強求。◎按《後漢》強華,《前秦》強求同姓,《廣韻》分二音,不知何據。
又《集韻》《韻會》《正韻》$其亮切,強去聲。《韻會》木強,不和柔貌。《前漢·周昌傳贊》周昌,木強人也。《注》言其強質如木石然。
又《正韻》自是也,㑃也。《前漢·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於此。《注》屈強,不柔服也。《史記》作屈強。
又與襁通。《類篇》強,負兒衣。《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少在強葆之中。《注》索隱曰:強葆卽襁褓。正義曰:強闊八寸,長八尺,用約小兒於背而負行。
(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