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
含义
1、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2 、是佛洛姆( E . F r o m m) 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3、多年漂泊在外人回到家后的心安,心安即有了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归属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在认为,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
基本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工作单位,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在群体内,成员可以与别人保持联系,获得友情与支持;成员间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行为表现是协调的,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在一致对外时,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体会到大家都同属于一个群体,特别是当群体受到攻击或群体取得荣誉的时候,群体成员会表现得更加团结。 随着房价飙升和工作流动性大,有一个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工作成为一般人拥有归属感的两个基本条件。 有归属感的一般就是有责任感的,责任感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对某些东西的归属感。归属感分对人、对事、对家庭、对自然的归属感。青少年时期对人的归属感较强,中年时期对事业和家庭的归属感较强,老年时期对自然的归属感较强。
相关概念
一般来说,归属感属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对于不同的对象,归属感的维度往往是不同的。 比如说,对于居民小区的归属感,我们可以通过五个维度来对其进行考量: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又比如说考察城市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则又可以通过两大相对独立的层面——地域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和群体意义上的城市归属感,或者对城市的地域归属感和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来进行考量,前一层面主要是从经济和物质等客观条件角度进行分析,后一层面则侧重于从社会和思想心理、文化观念方面展开分析。 恋爱中的男女也同样需要归属感,就像上文说的只想对方是属于自己的,也有人说是占有欲。希望对方只对 自己有所付出,有别于一般朋友的用心或形式,自己也愿意强烈回馈,同时只属于两人的。所以,才会有爱的誓言、盟约,才会吃醋、嫉妒等等反应。而当一方感觉不到另一方的归属感的时候或者感到另一方的归属感在别处时,那么也就意味着感情的结束。 学校归属感这个概念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已经提出了几十年时间,Goodenow(1993)提出,学校归属感(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觉,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活动中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De Vos和Dijkstra(2000)把学校归属感定义为,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L.H.Anderman(1999)指出学校归属感就是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学校内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是舒服的;2003年,他在原有基础之上完善了对学校归属感的理解,他认为学校归属感提及的是学生观察到的教学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在学校结构中的位置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中国学者徐琴美(2005)等人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